APP下载

美术欣赏课教学之管见

2016-10-20刘洪武

新课程·中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美术作品基础知识美术

刘洪武

欣赏是美术非常重要的学习领域。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欣赏在培养艺术素质、提高审美能力、启迪心智以及激发情感和提高修养方面都有其特殊的功能。欣赏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教师只有尽快调整行为,转变角色,才能跟上时代潮流。

一、优化知识结构,加深文化底蕴,渗透人文知识,增强作品吸引力

美术作品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创造出来的,不可避免地受到所處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欣赏作品时仅靠直觉经验是不够的,教师要对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都要懂,对古代、现代、当代都要了解,对中国的、外国的都要有所研究,同时对自然美、美术事件都要掌握,还要对历史、文化、经济有了解等,这就需要教师有很高的美学素养。了解相关的姊妹艺术,阅读相关的美学书籍、游记、散文等对自然美的描述,这些对我们欣赏教学会有很好的启示。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美学修养,鉴赏时就很难把自然美讲深、讲透。只有教师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文化底蕴,才能全面深入地引导学生赏析作品,才能具有灵活的课堂应变能力。

不同时代题材的作品,既是从艺术角度进行审美欣赏的材料,也是从历史文化角度了解历史事件、社会生活、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人复杂情感的材料。美术欣赏的过程也是文化学习的过程。很多的美术作品是根据历史事件、诗词、传说、生产劳动、战争、宗教等场面绘制和制作而成的。西方古典主义油画作品的艺术形象多数是由圣经的故事创作的。教师在讲述这一类作品时,适当讲述一些学生所没有接触过的宗教故事,以及宗教对艺术家本人及社会的影响等等。如,古希腊的雕塑、陶瓶、建筑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除了民主色彩很强的奴隶制政治外,还与它的地理气候条件、良好的黏土、优质的大理石分不开,它使古希腊的美术品产生了明朗、开放、和谐的艺术特色。在欣赏古罗马雕塑“持矛者”时,如果我不给学生介绍——地中海气候温和,人们热爱户外运动;再则在古希腊赖以谋生的海上贸易和适应对外掠夺或防御战争中,都迫切需要体魄健全的男儿。所以,他们很早就重视体育运动,也以强健的体格为荣耀,从而有裸身参加体育竞技运动的风俗习惯。他们肯定对大量的人体雕塑疑惑不解,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白,正是由于这一点才奠定了西方人以人体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念。

从教学效果看,渗透人文知识的美术作品更具吸引力,更能让学生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艺术敏感性。

二、调动子门学科知识,使学生在美术作品欣赏时由浅入深,由里到外,有利于学生触类旁通地形成知识系统和审美经验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铸就了各具风格特色的美术作品。民族的精神、时代的审美观念通过美术作品得以表现。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哲学思想、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宗教观念和审美意识的缩影。因此,调动相关的历史、地理、政治等知识认识美术作品,不仅能引导学生的思路,引发其学习兴趣,而且更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比如,魏晋南北朝的壁画为什么大多是本生故事,色调为何大多是深棕色的,使人看了透不过气来?调动相关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欣赏,让学生容易理解。魏晋南北朝是个战乱的年代,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壁画大多是本生故事以佛祖释迦牟尼“前生“故事为题材,宣扬自我牺牲,忍受痛苦,寄希望于来世的思想。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课前复习此段历史,使他们懂得在充满苦难的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年代里,佛教是蒙蔽和麻痹人们思想的鸦片,同时又是生活在苦难现实中的广大群众思想情感和理想的寄托,是和当时的苦难现实分不开的。

三、掌握学科特征,使基础知识学习与作品欣赏并重,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使欣赏向高层次发展

基础知识是美术欣赏的一把钥匙,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如果只重视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而忽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作品的形式要素的探究,其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欣赏方法难以掌握,欣赏能力难以形成,如果不懂美术基础知识是无法捕捉到作品的精神内涵的,高层次的美术欣赏应以一定美术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教学中可借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引导,先播放一些具有某一种典型美术语言的作品,让学生在赏析中认识美术语言,如线条、明暗、色彩等。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将它们按一定的法则结合到整体形象中,才具有表现某种意义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是从学生熟悉的或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切入,让学生随老师设计的思路潜移默化地进入美术欣赏的学科知识中,顺理成章,逐渐深入。如,讲到中国古代花鸟画时,教师可根据内容采用示范教学法,让学生学习相应的美术基础知识。首先大胆地在课堂上现场挥毫,让学生痛痛快快地感受一下写意画挥洒自如、虚实相生、水墨淋漓、纵横交织的潇洒画风,再对其水墨写意画的情趣美、意境美、形式美等内涵进行揭示,引发学生的兴致,并让有兴趣的学生也试着画一画,体会在宣纸上作画的感受,让他们充分感受和领悟中国传统绘画的魅力和震撼力。当然我们也可以在欣赏下对形式进行剖析,让学生有更直观、更深刻的体验。整个教学是一个从引导感知→分析(概念、形式因素)→再感知的循环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得到知识。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构建新型欣赏教学模式已成为一项课题。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坚定不移地进行欣赏教学改革,勇于创新,努力探索适应素质教育和学生发展需求的美术欣赏教学新路子。

参考文献:

蒋永翔.美术欣赏课教学浅析[J].考试周刊,2011(4).

猜你喜欢

美术作品基础知识美术
清律的基础知识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掌握基础知识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基础知识:“互联网+”的基本概念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