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误区 优化教学
2016-10-20田勇
田勇
摘 要:结合教育实践探索与发现,就高中物理“导学案”运用过程中易进入的误区及具体的优化策略展开初步分析与归纳。
关键词:高中物理;导学案;误区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广泛流行,“导学案”逐渐成为基层物理教育工作者广泛关注的先进教育形式,并对其进行了大胆尝试与实践运用。这其中,不少教育同仁走入了“导学案”的应用误区,致使导学案并没有发挥其原本应有的良好作用。对此,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探索与发现,就高中物理“导学案”运用过程中易进入的误区及具体优化策略展开初步分析与归纳。
一、过度放大了“导学案”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导学案”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即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到学生手中,从而促进学生以“导学案”为载体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切实提升与发展。
因此,不少高中物理教育工作者就对“导学案”的运用产生了认知上的偏差:学生在借助“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应当全权放手,这样才是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学习地位、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最佳表现。在这一错误认识的引导下,不少物理课堂出现了“放羊吃草、不加以干涉”的散漫状况,致使课堂学习气氛懒散、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其实在笔者看来,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中所描述的情景,究其原因是这些物理教师错将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完全等同于教师教育活动中的完全放手。诚然,高中物理新课改提倡“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但与此同时,也相应提出了“教师应当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要求高中学生的物理主体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教师有效引导、帮助的基础上。
对此,笔者感受颇深。如,在学习“分析物体的受力”这一章节的导学案中有如下一道判断性质的题目:物体漂浮在水面上与其悬空状态下所承受的重力略有不同。
由于尚未真正学习关于重力与重心的相关具体知识点,因此,学生针对这一问题持有不同的认识与看法。课堂学习争论声此起彼伏,谁也不能说服谁。此种状态下,笔者若是仍放手不管,任由学生进行争论与探讨,课堂学习效果势必将受到严重影响。鉴于此,笔者适时出面,给予了学生必要的指导与帮助,即给了他们一个关键的信息:物体的重力与其所处的状态并无实质关系。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快速对“物体漂浮在水面上与其悬空状态下所承受的重力略有不同”做出正确判断,既有效避免了浪费过多宝贵的课堂时间与精力,同时,又真正地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从而为“导学案”在高中物理学习活动中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错置了“导学案”与物理教材的地位
在“导学案”教育理念广泛流行的今天,不少高中物理教育工作者在对“导学案”的使用上也逐渐走向极端化,即:通常将导学案当成组织、开展物理教学活动的根本依据,整堂物理课始终仅仅围绕导学案来进行;对于教材根本不加重视,存在着明显的以“导学案”取代物理教材的错误做法。这其实也是走入了一个运用“导学案”的误区。
须知,教材无论是从内容编排、结构设置、循序渐进的程度、练习题目的设置上都充分考虑到高中阶段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及学习发展需求,实属教师正常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根本依据;而“导学案”则是对教材主要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进行挑选的前提下编写成的一份“学习课前自主预习方案”,其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建立在教材的基础之上。鉴于此,对于高中物理课堂“导学案”的使用并不能本末倒置,应当摆正“导学案”与高中物理教材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只有对高中物理教材进行充分挖掘,才能保证“导学案”的合理设置。
因此,笔者在自身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通常会实现物理教材與导学案的紧密结合。如,在“如何求合力”这一内容的导学案中,笔者就为学生特意编排了如下“导学环节”:认真阅读教材第85,完成如下实验探究学习:
进行该合力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在该实验中如何判断一个力与两个力形成等效关系?
如何对该实验中两个分力与合力大小及方向进行判断?
如此一来,就实现了导学案与高中物理教材的紧密结合与有效联系,既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有效学习资源,同时,还确保“导学案”更具科学性与指导性,有利于学生借助“导学案”切实取得高质量的物理预习成果。
“导学案”是高中物理新课改运动大力提倡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其旨在于促进学生高中物理自主学习能力的显著提高与发展,充分契合了现代素质教育理念的先进性要求。对此,我们高中物理教师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而能动性地优化“导学案”的使用策略,这样才能在确保“导学案”真正发挥优势的同时,显著推动高中物理教学效率、学习质量的显著提高与发展。
参考文献:
庞海龙.“导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