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016-10-20李日建
李日建
摘 要:联合国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表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就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积极性低,甚至厌学的情况为问题的出发点,从自主高中地理教学的角度,主要论述了自主学习的内涵以及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地理教学;自主学习能力;调控能力;定向能力;操作能力
21世纪的到来,伴随着知识大爆炸,人类的知识呈几何级数增加,知识老化速度也随之加快。就教育而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比直接教会学生很多知识要有效得多。那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包括自我调控能力、自我定向能力和自我操作能力三部分组成。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可以从这三方面着手,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自我调控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自我调控能力,实质上是解决学生为什么而学的问题。让学生的学习行为形成一种自觉行为。实现由原来的“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传统的学习动机是为了地理高考而学,学生需要付出很强的意志努力来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有证据指出,学生自我激发的动机最初来自于父母的期望,但最终还是取决于自己现有的学业水平,自我效能以及自己设置的目标。地理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改变自己的教学,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自我调控能力的目标。(1)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2)设置合理的奋斗目标。(3)设置情境,培养学生的兴趣。(4)建立宽松的教学课堂。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强了,才能为自己的自主学习打下心理基础。
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自我定向能力
学习地理的自我定向能力是指学生学习地理教学内容时能自主确定学习的目标,即学什么的问题。学生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就要不断培养其发现每课堂中应该学习哪些地理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可从以下方面入手:(1)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教材,并且要求学生从教材中归纳总结出教材的结构,把握教材所论述的地理问题。(2)要求学生对于每个地理问题应达到怎样的认知水平作出判断,如,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对于教材中出现的每一段文字、每一个图表、每一个插图,学生都要弄明白其中蕴含的地理信息,弄清楚编排者的意图。(3)让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疑难问题,并提出疑问。学生这种能力的提高,正是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营造一种让学生提问的氛围。
三、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自我操作能力
学习地理的自我操作能力从学习的角度上来说是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地理学科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类,其涉及的问题应该是包罗万象。解决问题的目的是使地球环境能更好地让人类生存和发展。地理学科中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解释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对地理事物作出评价,对地理事物发展作出预测,人类行为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对出现的各类地理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等。当然在学生的考试中,还涉及对地理事物的描述,准确表达的问题以及准确理解题目的能力。学生对于地理问题的解决,来得最快,也最直接的是向老师同学提问或网上搜索,这无疑能解决许多的问题。这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限于已经生成的知识。从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来讲,这只是做到了收集资料或者说继承了前人的知识经验而已,离真正的自主学习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教师在教学中至少还可采用以下的方法来弥补这种差异。其一,在课堂中让学生分组讨论,或者用头脑风暴法集思广益来获得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再通过综合分析的方法逐一排除,让站得住脚的观点形成对问题的正确认识。需要补充的是一个问题的认识总是开放式的,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断变化,其认识也是不断深入和改进的,所以建立问题的初始认识之后,接下来,可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地完善。其二,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出现的地理现象。如,日出日落方位的观察、月像的探索,可让学生以每天记录的方式来加以体验,以此来验证所学的地理知识。其三,可让学生自己运用地理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如对城市布局的调查,并可评价一个城市功能区布局的合理性。对于城市河流治理的建议等都可写成论文形式。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教师必须将地理知识教活,让学生真正体验地理知识的同时,也让他们发现地理问题,并运用地理学中的手段和方法真正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让他们发现地理知识的真正价值所在。
参考文獻:
[1]李雪.论自主学习的实质、结构及其指导[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报,2003(9).
[2]Zimmerman,B.J.,l,lller,S.,Kov~h.自我调节学习[M].麟林,徐守森,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