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耦合发展研究

2016-10-20裴红波陈祺方大凤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8期
关键词:农耕文化现代农业

裴红波 陈祺 方大凤

摘要 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而传统农耕文化既是现代农业的基础与源头,也是田园旅游得以快速发展的灵魂。农耕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农耕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发展田园旅游中的重要意义。在挖掘古镇人文历史底蕴的基础上,立足于杨凌示范区资源特色和人才优势,紧扣“农耕文化”主题脉络,从“田园旅游传播、学校文化渗透和农业园区示范”三方面统筹构筑现代农业体系,以充分认识农耕文化景观设计对现代农业开发建设和田园旅游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杨凌示范区;武功古镇;农耕文化;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287-04

Abstract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The modern agriculture is not only the foundation and source of traditional farming culture,but also the soul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The important role of farming culture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deter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of farming culture is importa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On the basis of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heritage of the ancient town,based on the resource characteristics and talent advantages of Yangling Demonstration Zone,closely `farming culture theme context',from the `pastoral tourism spread,schools and cultural infiltration and agriculture demonstration zone' in three areas to build a modern integrated agriculture system,in order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farming culture landscape design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Key words Yangling Demonstration Zone;Wugong Ancient Town;farming culture;modern agriculture

農业不仅是社会安定的基础产业,也是民德归原的精神家园。近年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在农业发展方面越来越注重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1],将传统农耕文化融合到现代农业发展中,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最终达到二者之间实现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过程。传统农耕文化中顺应天时、找准特色、因地制宜、和谐发展的内涵,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地力常新、精耕细作、农牧结合等优良传统以及大力提倡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思想,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良方[2]。

随着近年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依托乡土资源、以创新农耕文化为核心和灵魂的田园旅游得到迅猛发展。结合当地的文化资源特色,深度挖掘地方特有的农耕文化传统,以情境化、娱乐化、体验化等手法开发设计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有效增强田园旅游地的独特吸引力,使田园旅游具有坚实的文化根基和旺盛的生命力[3]。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同时也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4 000多年前,农业始祖后稷在这里“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中国农耕文明之先河。1934年,西北最早的农业高等学府——国立西北农林高等专科学校在杨凌成立,并逐渐成为我国农业领域重要的科研和教学基地。杨凌示范区20多年来坚持开展多种以农耕文化与农业科技为内涵的旅游活动,已初步形成了集农业观光、科技交流与科普教育、休闲度假、会议会展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田园生态型农业科技文化名城[4]。

1 依托武功古镇之历史传承

武功古镇位于陕西省武功县西北部,地处咸阳市西南,古镇总面积3.6 km2。武功古镇有1 400多年的悠久历史,名胜古迹众多。整体俯瞰地貌景观特色为:东西两塬南北川,三水环绕金龟枕,五行寺庙周边布,七星山上网络台。古镇采用非对称式自然布局九街十八巷,城墙顺势为近似六边形,状如金龟,五门走向、角楼点补、城内布局、街巷名称均富有传奇。三水即漠峪河、漆水河和小韦河。五行寺庙布局即南金·固若金汤关帝庙、西木·五谷丰登后稷祠、东水·风调雨顺龙王庙、北火·敬而远之火神庙和中土·平安吉祥城隍庙。两塬七山即香山、康家山、稷山、小华山、梁山、客山,其上各设置1台,形成七星网络观景台。

1.1 姜嫄古墓望儿郎

姜嫄古墓位于武功老城南侧西塬小华山之上,传说是古代姜嫄的葬地,1992年被陕西省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地中高,两旁垂供如翼,又称“飞凤穴”。其墓冢面朝东方,墓前有清代砖雕牌楼一座,正面顶额书“姜嫄圣母墓”和“母仪农城”。据史料记载,姜嫄为帝喾的元妃,踩着巨人的足迹生下后稷,姜嫄古墓南门外,错落有致三道坎;坎下青砖牌坊门,坎上古墓视野宽;遥望东塬梅家庄,俯瞰教稼看儿郎。

1.2 稷山之巅后稷祠

后稷祠位于城西稷山之巅,依山就势设三台,上台为三开间硬山顶姜嫄祠和十二老母殿,坐北向南、一字排开;下台为三开间硬山顶后稷祠,前额“有邰家室”、后缀“五谷丰登”;中台在青砖铺设的如意台上矗立八角攒尖顶望归亭(为中国四大名亭之首),自然将上下两台的母(姜嫄)子(后稷)祠连为一体。中台依塬设有五开间单面空廊,作为窑洞式寺庙门楼;既有上阁寺大钟扣台,又有茂密古柏环绕,常年香火缭绕,如同天庭仙境,故有“上阁钟声来九天”之说,也深化点名五谷丰登之“栽麻树木”殿。

1.3 教稼台封后稷官

教稼台位于古城东门外漆水河畔,中国农业发祥圣地,为农业始祖后稷“教稼圣地”,位居“关中四大名台”之首,是全国独具的农业名胜古迹,2008年被评为陕西省第5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清风格的歇山顶门楼,悬额“教稼圣地”;青砖虎头灰瓦围墙,对植垂柳迎客、园柏夹道沐浴,后稷持谷握锄石刻雕像坐立当中。四通石碑并排,石狮一对蹲守。五级砖台,24组教稼浮雕石栏围合,暗扣二十四节气授时;四方青砖锥台,四组拱劵门暗扣春夏秋冬四季,内嵌后继传人石碑14通;对称式两组双级石台阶登台,上覆歇山顶门楼;台顶一览无余,既为众人树艺五谷,又能观河滩古会盛况。

1.4 河灘古会传千年

河滩会即武功县东河滩物资交流会,其起源至今已有4 000多年的历史,是人们为感谢后稷教会了人们知时节、勤耕耘,为当地带来的农业丰收而举行的古会,相传上古时期每年春季后稷在教稼台前授民于农耕技术,后逐年演变,发展成为扬西北五省区及其周边,集丰收庆典、农机交流、商品贸易、文化娱乐、会亲访友于一体的武功河滩会。每年春华秋实后的农历11月,带着收获之物来到教稼台前,载歌载舞、答谢后稷,借机进行物物交换,开启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开端。河滩会是咸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正向陕西省“申遗”。

2 依托杨陵田园之旅游传播

杨陵区系由武功县的原杨陵镇逐步演变而来,1979年成立武功县杨陵特区,1982年特区改属宝鸡市直辖,并将今天的扶风县五泉公社划归特区,同时在杨陵镇设立县级杨陵区,仍属宝鸡市直辖;1983年属咸阳市直辖,1997年划归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辖。地域内有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泰陵(即杨坚陵)、古农师后稷封地(有邰国遗址)、唐太宗李世民出生地(庆善宫遗址)等文物古迹。后稷教稼园、杨凌树木园、农林博物院、神农度假村、水保所人工降雨大厅、新天地设施农业园等一大批富具科普内容的旅游景点蜚声海外。

2.1 农耕主题教稼园

从南门进入主轴线:五谷碌碌标志门,十二脚印展圣迹;四季教稼看节气,五四台阶历程艰,教稼台里展英贤,后稷雕像表征景。从北门进入主轴线:成对山门教稼园,茅草亭廊横当面;四板五带树木荫,尖底瓶倒淌历史;教稼台里农业史,后稷构图中心景。农耕山水苑:石包土山源头景,水车流转农耕情;三开茅轩观瀑布,池水旋转自漫流。五谷园路漫步寻,木质桥头看溪流;二层木阁环顾看,水车碾盘乐田园。回环水池倒影显,置石驳岸如棋盘;曲桥栈桥单孔桥,木构码头把景观。回头仰望后稷镰,低头进入五谷园;二四节气广场边,茅门展现阡陌园;四季农耕三季花,三季花落品百果。L型廊架田园边,休憩劳作两忘间;农耕主题文化园,流连忘返思桃源。

2.2 城区绿肺树木园

杨凌树木园作为城市的“绿肺”,一般以植物为主体,结合功能要求把景观、休闲、科普、科研和生态有机融为一体,构筑周边密、中央疏的空间框架。园内植物品种多达400种,树木总量5.2万株左右,乔木2 000多种,灌木5万多种。中央水面与草本花卉专类园形成开放空间,虚中观实、实中透景;单科植物集中分布与园区景观配置相结合,形成道路林中穿、栈道水上浮的景观效果;水域景观与水生植物相伴,植物分类与园区色彩结合,道路铺装与植物文化融合,林下空间与健身休闲同步。整体特色为:一主二副三入口,门前广场显文化;四环重心构框架,自然回环巧构图。一环置石观赏点,二环水池周边线;三环重心三层亭,四环廊架成组景。各类植物专类园,随机布设构空间;道路地雕展花木,景观小品明主题。三条轴线交叉景,五大景观功能区;景观节点随处遇,三季花果四季绿。

2.3 神农休闲度假村

位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新区中心,以神农生态食府为标志引景,以自然错落、如龙飞舞而顺势布局的神农餐厅、山居茶舍和贵宾楼为迎面主景,形成目不暇接的非凡气势;以天圆地方的喷泉景观为视角焦点,以四季花木自然顺势种植为软质空间围合,以生态停车场为空间过渡;以自然回环的状如龙形之土山及其侧柏林阵为景观构图重心,以九开间双排紫藤花架和七开间单排柱式花架为两翼;以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布局的五栋2F别墅群为休闲静养中心,以林带下的健身、球类休闲广场为动态活动中心;以后稷神农雕像为资借,以十二生肖景观雕塑为点缀,形成神农与龙文化气息浓郁的田园风光极具的休闲娱乐度假村。

2.4 农业科技新天地

新天地农业科技示范园隶属于杨凌西北农林科大新天地设施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位于杨凌邰城南路中段,是目前陕西省规模较大的设施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为国家3A级旅游景点。主大门以花坛式大白菜雕塑为标志景观,以弧线式排列的办公楼、商务会所、夜总会和酒店为功能主景,以自然错落式植物花坛和停车场为开敞式空间,以内部庭院园林景观为闭合式空间,以田园式宾馆为功能建筑构图中心,满足游人吃住娱购等功能需求。生产门以成对的花篮式五彩蔬菜瓜果为引景,南部以工厂化育苗温室为中心,中部以4栋智能连栋温室为主景,北部以9栋双拱节能温室为辅助,以五彩椒巨型雕塑和南瓜、白菜果皮箱为连缀;以孤植的三株皂荚大树及其字母卵石园路为休闲活动中心,东以植物拼图为半围合空间,西以四季苗木生态林带为背景;引进种植国内外优质瓜果蔬菜、名有花卉品种,采用无土栽培技术和滴管灌溉技术,进行工厂化、标准化生产,以樱桃番茄、彩色甜椒和水果黄瓜为特色产品。园区现已成为集科研、教学、实习、培训、推广、旅游于一本的基地,也是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的理想场所。

2.5 农业文化博览园

杨凌农业博览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林博物院)利用丰富的标本、实物、文物、模型、室外植物以及多种现代化展示手段,展现了动物、昆虫、植物、土壤的奇趣世界和农业科技历史,是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观赏性于一体的农业科技知识大观园。以对称式盝顶游客中心为引景,以竖置石为标识,以塑山城墙式山门为序曲,以后稷雕像为入口焦点,以牡丹园、月季园、八桂广场、水车和水景瀑布为中心活动空间,以象形的昆虫馆、动物馆、土壤植物馆和中国农业历史馆为室内系列展示,以蝴蝶园、农具展示区和农耕体验区为动态休闲展示,以树木园、五角枫园、苹果园、梨园、山楂园、杏园、李园、无花果园、樱桃园、石榴园、葡萄园、花卉园、五谷园、竹园、苜蓿园等为专类绿色四季景观,以思农亭、蝴蝶屋、蝴蝶台和梁祝桥为点缀,以自然回环的园路为纽带,形成集标本展览、园林观赏、科普教育、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农业科技旅游景点。目前,杨凌农业博览园已经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3 依托学校教育之文化渗透

学校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战场,以理念文化为核心,用环境文化正面引导,用制度文化规范强制,最终形成端正行为文化之目的。既有中小学的基础知识教育,更有普通高校的科学研究教育;既有中等职业之技术教育,更有高等职业之技能教育。科学是对自然的开显,技术是对科學的开显,技能是对技术的开显。技术教育是凭借经验怎么做,技能教育是凭借策略怎么做得更好。唯有以职业敬畏之心、技能膜拜之形和劳动尊重之情,才能进行创新,特别是对农耕文化尤为重要。

3.1 基于经验和技术的中等职教

杨陵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原杨凌职业技术学校)是示范区公办中等职业教育机构,秉承“励志博学、善思笃行”校训,以“明德、尚能、精技、创新”为办学理念,探索“校校联合办学,校企合作育人”办学方式,实行“工学结合,定单培养”的培养模式,开设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机电一体化、光电技术应用、畜牧兽医等13个专业,为社会培养各类技术人才1万余人;同时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及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工作,为促进杨凌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现代中等职业学校(西安工程机械专修学院)是一所现代化综合性中专职业学校,一直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的办学思想,开设有工程机械、模具制造与应用、计算机应用、石油化工等40多个品牌专业,大力培养社会亟需的高素质、实用型、复合型技术人才。陕西国防工业技师学院是一所以培养技师、高级、中级技能人才为目标的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开设机械冷加工专业(车工、铣工)、钳工等10多个专业,秉承“诚信、勤奋、精技、创新”办学理念,抓质量、正品德,育人为本;重素质、增技能,就业畅通。

3.2 基于策略和技能的高等职教

由农林水三脉合并创办的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首批陕西首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始终立足于农、林、水三大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以服务“三农”、服务经济、教书育人为宗旨,秉承“致用以学、行知并进”的校训和“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创新兴校、特色名校、合作办校、阳光治校”的办学理念。以就业为导向,走“政企校、产学研”结合之路,百县千企联姻工程打造的多功能平台为学院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集团化办学把校企合作推向新的高度。形成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回归“成材不成器”的“通识教育”,创新出了具有时代领先教育特征的现代化的高等示范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了数以万计的农林水三大行业优秀的具有策略的技能型(内在于人的技术为技能)专业人才,支撑着、服务着陕西、西北乃至全国的行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

3.3 基于科学和创新的高等教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我国农林水学科最为完善的高等农业院校,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立足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战落要求,以促进干旱半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解决食物生产、资源利用及生态保育、区域发展、食品安全等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为使命,形成了聚焦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问题、面向旱区农业的学科特色,建设了旱区农业与生态修复、畜禽养殖与重大疫病防治和农业有害防治与生物源农药创制等创新平台,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植物病理学、天然生物化学、旱区农业与节水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进步。一代代农林科大人坚守“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宗旨,秉承“诚(以诚为本)、朴(以朴修身)、勇(以勇求进)、毅(以毅建功)”校训,以“树德务滋、树基务坚”为教育理念,为社会累计培养输送本科以上专业人才13万名,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科教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4 依托农业园区之创新示范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位于杨凌示范区西北部,包括五泉镇、大寨镇、揉谷乡及杨村乡的一部分,主要进行现代农业新技术创新、示范与推广,形成奶畜、果林、蔬菜、花卉、食用菌、良种、农产品加工和观光旅游等八大产业。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遵循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按照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吸纳国内外农业领域的高科技成果,设计成集示范性、展示性、效益性、规模性、循环性与生态性于一体的“一轴一心九园区”格局。通过经营管理体制创新,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使园区成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实物展示平台,成为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样板。

4.1 杨凌农业博览会

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简称农高会) 是全国5A级农业展会,创办于1994年,每年秋季(11 月5—9 日)举办,被誉为中国农业科技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农高会顺应现代农业发展大势,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围绕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充分面向农业企业、科研机构、农村基层干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民群众,突出重点,精心策划内容和安排活动,为展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农高会共设有3个室内展馆(高新技术馆、实用技术馆、国际馆)和2个室外展区(农业机械展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15年杨凌农高会主题为“创新引领特色现代农业”,主要包括新丝绸之路创新品牌行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联展、国际农业合作交流、现代农业理论研讨、特色农业展览展示、项目招商与技术交易等八大板块。22年来,也累计吸引了7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30多个省市区的上万家涉农单位、2 200多万客商和群众参展参会,交易总额累计达到5 000多亿元,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2 现代农业示范园

以巨龙腾飞为立意,利用主干道构成三区连为一体的有机构架并呈现一条飞龙抽象形态,创新园的核心作为龙头,国际科技合作园作为龙身,企业孵化园作为龙尾,寓意三区融为一体,发挥规模集聚优势,带动杨凌农业产业的全面升级和腾飞。

4.2.1 现代农业创新园。连栋温室的布局形式为“中轴对称、主从有序”“成四面发散状、犹如大鹏展翅”,入口为半圆形开敞式,景观大道是以圆形农耕广场和方形五谷广场组合而成,全园构图中心为椭圆形龙叶广场,背景为农业综合展览馆及其两侧的耳室,两边为对称布局的6组特色温室,在规则对称中又力求自然和谐,东侧的管理服务中心及其水上餐厅为硬质景观构图面,西侧的特色果树园和露地巨型蔬菜为软质景观构图面。

4.2.2 国际科技合作园。以三门四柱牌坊门为标志序曲,以两组梯形广场、三级圆形广场、六等分水池及其主题雕塑为构图中心,以层层向外发散的梯田群落作为农业基质景观,以多级回环干道、次干道和生产路作为线性骨架(廊道),以2组梯形的南、北半球国家联合馆作为主景亮点,以欧洲馆、非洲馆、大洋洲馆、南美洲馆、北美洲馆和亚洲馆为辅助烘托,主要从设施农业、种子种苗、节水灌溉、农药化肥、生产技术和經营管理等方面充分展示国际先进技术与科研成果。

4.2.3 农业企业孵化园。以肾型构图和三级水池为表征寓意,以孵化园管理服务中心为构图焦点,以对称的十字形温室孵化区和错落的综合展示馆为亮点,以四周的大棚孵化区和种植培育田为基调,以规整的主干道和随形就势的折线生产路为框架,以经营蔬菜、花卉、果树、粮油作物良种繁育与生产示范为主,进行农业科技成果与科技企业孵化,包括五泉农业企业孵化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等。

4.3 现代农业产业链

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包括现代农业标准化研究示范与农业技术标准验证基地、全国旱作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推广基地,苹果矮化高效栽培病虫害治理技术试验基地、有机猕猴桃生产基地、水土保持综合示范园等,实现农业高效发展和农业产业运营体系创新。种植产业园包括现代植物培育引种示范园、景卉农业、今日花卉、金鹏种业、伟隆科技等,实现优良种子种苗示范推广。养殖产业园包括秦宝肉牛、秦川牛业、本香养猪、天鑫种兔、巨隆禽业等,实现畜禽优良品种示范推广。休闲农业观光园包括美庭有机快乐农场、尚特梅斯庄园、野猪林生态农场、天和休闲农业等,为游客提供采摘、观赏和休闲服务。科技探索园包括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节水灌溉试验中心、克隆动物基地、园艺示范基地、酿酒葡萄标本区和五泉综合试验站等,孕育农业科技新成果。农产品加工与物流园包括农产品加工贸易示范园区、全国涉农产品采供中心、靖杨果蔬大市场、万盛肉类加工、今正蜂业等,实现农产品附加值增值,并为产品外运销售提供平台,完善产业链条。

5 结语

要吸引更多游人参观杨凌农业博览园和示范园,就要满足现代旅游者的随意性旅游,大力挖掘农耕文化,使其田园氛围更浓,体验性更强,参与方式更广[5]。为此,首先必须打破守成心理和封闭心态,解放思想,积极汲取国外先进经验,结合实际,探索出一条更为科学的发展之路[6]。其次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7]。第三是现代农业实践应当注意保持整个农业生态中生物链的延续,保持和发扬中国传统农业特点,建设优质、高产、低耗的农业生态系统。第四是举办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节,进一步提高杨凌知名度,弘扬地方农耕文化,增强田园村庄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吸引国内外游客。第五是完整的文化传承与发展需要经过3个步骤:一是将抽象的核心文化理念,用实物、标本、雕塑、小品、植物、动物等丰富多彩的景观形式,或具体直接或隐含间接地表达出来;二是让不同的人与其产生共鸣,能够接受、认可并消化这种文化理念,慢慢地内化其心中;三是在合适的时机,受这种文化的影响,能主动地去干一些有益的事情,以促进社会之发展。总之,在传承农耕文化的基础上,以清晰的历史脉络为前提,以独特的旅游景观为基础,以独有的地域文化为灵魂,以全方位的各类人才为关键,以完整的产业链条为保证,这就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8-11]。

6 参考文献

[1] 陈登高.论现代农业对传统农耕文化的继承和发展[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0,14(1):35-37.

[2] 康涌泉.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耦合发展机制及模式[J].中州学刊,2013(11):39-43.

[3] 蔡林,王庆.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11):2810-2813.

[4] 苟小东,王谊,张晓慧.杨凌示范区农业旅游特色定位及发展策略[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6):48-52.

[5] 杨媛,刘庆友.基于农耕文化的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2010(7):234-235.

[6] 彭金山.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对现代农业之意义[J].西北民族研究,2011,68(1):145-150.

[7] 姚兆余.中国农耕文化的优良传统及其现代价值[J].甘肃社会科学,2008(6):71-74.

[8] 夏学禹.记中国农耕文化的价值及传承途径[J].古今农业,2010(3):88-98.

[9] 乔晓光.关于农耕文化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4):83-86.

[10] 任继国,张自和.华夏农耕文化探源:兼论以粮为纲[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3(2):21-26.

[11] 罗建军,雷锦霞.山西省农耕文化及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浅析[J].山西农业科学,2009(11):74-76.

猜你喜欢

农耕文化现代农业
河北邯郸拥有现代农业园区167个
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公示公告
我省3园区入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
拟入选“互联网+”现代农业百佳实践案例公示名单
从农业谚语看壮泰民族的传统农耕文化
民间美术是本我的放逐和情感的宣泄图式
“重农抑商”的文化内涵分析
青海省新增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