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败血霉形体感染的流行特点及防控对策
2016-10-20宋清华
宋清华
摘要 鸡败血霉形体病危害性非常严重,常可导致鸡饲料报酬降低、胴体品质下降、产蛋率和孵化率下降,淘汰率增加,給养鸡业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本文就鸡败血霉形体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要点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提出有效的防控对策,这对于进一步控制该病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关键词 败血霉形体;流行特点;防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 S858.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256-01
鸡败血霉形体病又称为鸡毒支原体病,是由鸡感染败血霉形体(MG)而引起的一种以败血症性变化为主的接触性、慢性呼吸道疾病,是影响当前禽类生产的常见疾病之一,临床上以流鼻涕、咳嗽、呼吸困难为主要特征,其发病率较高,但死亡率较低。当饲养环境差、营养不良、管理较差时可继发大肠杆菌、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疾病,此时死亡率可高达50%以上。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且混合感染的情况发生较多,应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1-2]。
1 流行特点
鸡和火鸡是该病的主要宿主,鹌鹑、鸽子、珍珠鸡等也可感染,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发生在秋、冬寒冷季节,不同日龄均可感染,鸡以30~60日龄最易感染,火鸡多发生在35~120日龄,成年鸡呈隐性感染,这也就是鸡败血形霉形体病世代相传、不断流行的主要原因。本病主要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或病鸡呼吸道排泄物等进行传播,带菌的种蛋也可垂直传播,单纯发病,其发病率较低,若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另外,也可经交配传播。
2 临床症状
鸡感染后,一般呈慢性经过,本病病程可持续30 d以上,甚至长达90~120 d,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羽毛松乱,眼有泡沫状分泌物,眶下窦肿胀,严重时可阻塞一侧或两侧鼻孔,咳嗽,呼吸困难,个别鸡还表现出神经症状,共济失调,角弓反张,蛋鸡感染后产蛋量下降。
3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病鸡消瘦,眶下窦黏膜发炎,窦腔中有浑浊黏液,打开眼结膜可见灰黄色的干酪样物,鼻腔、气管、支气管呈卡他性炎症,气囊壁增厚,内有分泌物,个别严重病例可见纤维素性或脓性的肝周炎和心包炎,甚至还可见到输卵管炎,也有病例关节液增多,关节周转发组织水肿。
4 诊断
4.1 临床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剖检等可作出初步诊断,但是该病在临床上与鸡传染性支气管、传染性喉气管炎、禽霍乱、新城疫、曲霉菌病等症状较为相似,应注意鉴别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测。
4.2 实验室诊断
采集眼内、气囊内分泌物,可见边缘光滑,半透明状,外周呈“煎蛋”样菌落,革兰氏染色后呈阴性,在高倍显微镜下呈球形,而在电镜下多数呈球形,也有部分呈丝状,使用平板凝集试验,感染鸡均表现为阳性反应[3-4]。结合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及实验室诊断,即可确诊为鸡败血霉形体。
5 防治措施
5.1 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饲养管理,及时清扫栏舍内外粪便及其他异物,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控制好饲养密度,保持栏舍内外干燥卫生,将清扫的粪便及异物堆放到指定区域进行热发酵处理,对种群进行严格检疫,逐步净化种群,严格杜绝本病的传染来源。
5.2 坚持自繁自育,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
坚持自繁自育,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若因生产需要引种,尽量从无疫病的种鸡场引进,引起后进行隔离饲养,待一切正常后方可混群饲养。
5.3 培养无霉形体感染鸡群
鸡败血霉形体一经感染,很难消灭,建议鸡场建立无病鸡群,这对于种鸡场来说尤为重要。另外,本病可通过鸡蛋传染,因此要加强种蛋孵化的管理,尽量减少种蛋带菌,雏鸡在2~4月龄时,定期进行血清凝集实验,以逐渐净化鸡群。
5.4 免疫接种
疫苗接种是预防该病最有效的措施,严格按照要求及时对商品蛋鸡及时接种MG疫苗,使用疫苗时要注意,严格选择无霉形体污染的疫苗,以及时控制败血霉形体病的蔓延。
5.5 治疗
土霉素、林可霉素、链霉素、四环素、壮观霉素等对治疗本病有一定效果,但要注意交替用药,不可长期使用一种药物进行治疗,链霉素在成年鸡上的使用剂量为肌肉注射20万IU,30~42日龄的雏鸡为5万~10万IU,发现及时,2~3 d 即可痊愈,若使用四环素和土霉素进行治疗,肌肉注射10万IU,同时,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5 g土霉素,搅拌均匀后,连喂7 d,饮水中在添加氟哌酸或支原净进行自由饮水。
本病对链霉素、红霉素等有一定耐药性,治疗时最好进行药敏试验。另外,若并发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等,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
6 参考文献
[1] 崔治中.兽医攻略:鸡病[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 周国威.鸡败血霉形体感染的诊治[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2,28(9):181.
[3] 姜宝森,王新,肖飞.中西医结合治疗肉鸡败血霉形体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J].中兽医学杂志,2008(6):32-33.
[4] 周国威.鸡败血霉形体感染的诊治[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2,28(9):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