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州市水稻螟虫种群发生情况及防治技术

2016-10-20刘高新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8期
关键词:发生规律防治技术比例

刘高新

摘要 连续3年对梅州各地进行水稻螟虫种群比例发生情况及发生习性进行监测,分析发生原因,总结提出利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防治等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

关键词 水稻;螟虫种群;比例;发生规律;防治技术;广东梅州

中图分类号 S435.1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137-02

近年来,梅州市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发生面积大,危害重,中等偏重年份发生频率高,虽经大力防治仍造成粮食损失较大,对粮食安全构成较大威胁。据统计,近年梅州市水稻螟虫平均发生面积9.33万公顷次左右,稻谷损失2 000 t,左右直接造成经济损失300万元。为摸清梅州市水稻螟虫种群及其发生规律,为水稻螟虫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笔者通过3年对梅州市各地划分区域进行水稻螟虫种群比例发生情况调查及发生习性研究,掌握梅州市水稻螟虫种群比例及发生情况,提出相应的综合防治意见,达到最大限度地“控害、保产、增收”,降低农药用量,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 螟虫种群发生现状

经过3年监测和调查,梅州市市螟虫发生以三化螟、台湾稻螟和大螟为主,在平远、蕉岭和梅县部分地区田块发生二化螟危害情况。全市发生各螟虫比例为三化螟占60%、台湾稻螟占20%、大螟占10%、二化螟占10%。其中蕉岭现在田间以二化螟、三化螟为主,各螟虫比例为二化螟占50%、三化螟占35%、台湾稻螟10%、大螟占5%;平远三化螟占70%,二化螟占25%,大螟占5%[1]。

三化螟、二化螟和台湾稻螟在梅州市年发生均为4~5代,均以第1、3代幼虫危害早,晚稻分蘖期造成禾苗枯心;以第2、4代幼虫危害早,晚稻抽穗期禾苗白穗。其中以晚稻3代危害造成枯心为主,局部4代危害造成白穗较重。

各螟虫发生时间基本上同步,三化螟最早,二化螟和大螟次之,台湾稻螟最迟。全年发生4~5代,盛发1代在4月上中旬,2代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3代在7月中下旬,4代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5代在10月中下旬(不完全世代)。各螟虫1~3代发生整齐,世代重叠现象不明显,但是第4代为害时间较长,可达1个月之久,部分地区出现第5代(不为害农作物),有明显的世代重叠[2]。

2 发生原因分析

2.1 栽培方式

近年来,梅州市用抛秧取代了传统了插秧,除了三化螟以外的其他螟虫发生逐年加重。这是由于抛秧所用为小苗,育种时间短,导致早造春耕提早,落实早春浸水灭螟的防治措施就变得很容易。除了三化螟喜旱怕湿外,其他螟虫均不能利用这种方式进行防治。

另外,抛秧缩短了育秧期(表1),减少了秧地面积,对规避三化螟危害非常有效,对规避其他螟虫危害则非常有限。三化螟食性专一,其他螟虫食性较杂,寄主除水稻外,还为害甘蔗、玉米、小麦等禾本科植物,其盛蛾期一般要比三化螟长,落卵多分散在抛秧大田分蘖期禾苗上,不便于集中防治。

2.2 品种选择与布局

由于成虫喜欢在叶色浓绿及叶片宽大、茎秆粗壮的水稻上产卵,选用该类型水稻品种则螟虫发生较为严重。因此,在品种布局上,应注意同一地区选择成熟期基本一致的品种,减少混栽程度,实现避螟、控螟;早稻以中早熟品种为主,晚稻以中迟熟品种为主。

2.3 气候条件与稻田环境

观察结果表明,台湾稻螟的发生程度因年份、季节、地域不同而不同,一般在丘陵、山区的高岗田、望天田发生较轻,而河岸、村庄附近的低垄渍水田、“杂花”田发生较重。

易受旱的冬闲田内稻茬越冬幼虫密度小,有冬种作物覆盖的稻田内稻茬越冬幼虫密度大。盛蛾期间遇上降雨量和雨日多的天气,发生就较重;反之遇上高温干旱的天气发生就较轻。

3 综合防治技术

针对梅州市市农业生产结构,综合利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防治等相结合的方法,实现控制螟害,确保水稻生产与环境安全。

3.1 农业防治

在冬春季节,铲除稻田周边杂草及茭白遗留株,拾净稻桩,沤制肥料;及时春耕灌水浸田,淹没稻桩7~10 d,可灭除大量螟虫越冬幼虫。不能及时灌水的冬田,经过耕翻整地的,要全面拾毁外露稻桩。根据梅州市气候特点,品种安排上早造尽量选择中早熟品种,晚造选择中熟品种,同一地区品种熟期应尽可能一致,这样有利于错开季节,使早、晚造中间有一段休整期,以减少早造虫源直接过渡到晚稻上繁殖危害[3]。

3.2 物理防治

利用螟蛾趋光性较强的特点,田间可安装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等实施连片大面积诱杀螟虫成虫,达到防治效果。在水稻受害的世代诱杀,可以減少施药次数和田间螟害率。性信息素诱杀,在田间安装螟虫专用诱捕器,随水稻的生长及时调节诱捕器的高度,保持诱捕器高于稻株10 cm左右,隔30 d更换1次诱芯,能有效灭杀螟蛾。

3.3 生物防治

水稻移栽后30 d内不施用杀虫剂,为天敌创造良好的繁殖环境,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害作用。应用生物农药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在螟虫产卵盛期每次用药900 g/hm2,对水750~1 050 L/hm2喷施,间隔7 d再喷1次,防治水稻螟虫可达到良好效果[4-5]。

3.4 化学防治

3.4.1 秧田防治。针对抛秧育秧期短的特点,在抛秧前3 d重施送嫁药,药剂可选用乐斯本或三唑磷。

3.4.2 大田防治。早稻前期为了最大程度地保护天敌,可不用施药进行防治。早稻中后期是多种害虫盛发危害期,也是施药防治的关键期。选用杀虫双、毒死蜱或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分别于6月中旬(防治主要对象三化螟)、8月上旬(防治对象为低龄幼虫)、9月中旬(防治对象为第4代三化螟)进行防治。

4 参考文献

[1] 盛承发,王红托,高留德,等.我国水稻螟虫大发生现状、损失估计及防治对策[J].植物保护,2003(1):37-39.

[2] 舒相石,肖欣.水稻螟虫防治技术探讨[J].作物研究,2005(1):30-32.

[3] 李国敬,王振华,胡鹏,等.2003年水稻螟虫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J].湖北植保,2004(1):9-10.

[4] 关瑞峰,姚文辉,王茂明,等.福建省水稻螟虫种群发生变化及原因初探[J].华东昆虫学报,2008(1):63-70.

[5] 邵士忠.水稻螟虫变化趋势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3(3):42.

猜你喜欢

发生规律防治技术比例
用比例解几何竞赛题
煤矿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分析
猫星人处处都是黄金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