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豆食心虫的虫情监测与防治适期研究

2016-10-20孙云飞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8期

孙云飞

摘要 在介绍大豆食心虫生活习性及危害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其虫情监测方法,并根据监测结果确定防治期及主要防治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 大豆食心虫;危害特征;虫情监测;性诱剂

中图分类号 S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119-01

大豆害虫有几十个种类,目前研究认为,影响大豆产量的害虫主要有蚜虫、大豆食心虫、豆荚螟、造桥虫、蛴螬、金针虫、红蜘蛛等10余种。大豆食心虫、豆荚螟的危害在黄淮地区尤其严重,一旦受到虫害侵袭,不仅大豆产量降低,其品质也会严重下降,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及时防治大豆生长过程中的虫害,是大豆科研工作者和大豆生产一线的科技人员都必须重视的课题。

防治大豆虫害,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做好虫情预测预报和大豆各个生长时期的虫情监测。年份虫情预测是根据生物学原理,通过对目标害虫的调查统计,结合历年数据,利用数学的方法来分析预估某种害虫的发生期和危害程度等情况。本文以大豆食心虫的危害情况为例,利用大豆食心虫性诱剂进行虫情监测,得到本年度大豆食心虫成虫发生期的准确数据,根据这些数据的分析及食心虫生长周期和危害特点,确定化学防治的合适时间,从而有效控制大豆食心虫的危害。

1 大豆食心虫的生活习性和危害特征

大豆食心虫是一种黄褐色至暗褐色的小蛾子,体长5~6 mm,翅展12~14 mm。卵扁圆形,长0.42~0.61 mm。幼虫体长8.1~10.2 mm,初孵化时乳黄色,老熟时为橙红色。在黄淮地区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从豆荚落到土内结茧化蛹越冬。蛹长5~7 mm,长纺锤形,黄褐色至红褐色,羽化前为黑褐色。大豆食心虫是经过卵、幼虫、成虫、蛹4个阶段的完全变态昆虫[1]。

大豆食心虫喜欢在多毛的大豆品种上产卵,多毛的品种抵抗食心虫的能力弱;早熟的品种受到大豆食心虫的危害少,说明早熟品种抗虫性强;结荚时间长的品种受害重,即晚熟品种抗虫性差;豆荚皮的木质化隔离层厚的大豆品种受害程度也轻得多,即抗虫性强。

大豆食心虫食性单一,主要为害大豆和野生大豆(也取食苦参)。危害特点是幼虫从豆荚的边缘合缝处咬荚蛀入豆荚内嚼食豆粒,使豆粒呈现一条取食沟或凹凸不平的缺刻——称为“虫口豆”。一般年份大豆的虫食率都在5%~10%,危害严重时可达50%,对大豆的产、质量影响极大。其危害步骤是雌蛾将受精卵散产在许多幼嫩豆荚上,每个豆荚一般只产一粒卵(也有极少数产2~3粒的),每只雌蛾最多可产210粒卵,5~7 d就可以孵化出幼虫。幼嫩豆荚遭幼虫咬食后造成豆荚干瘪,不结籽实,降低了产量;幼虫进入鼓粒期的豆荚内嚼食豆粒,形成虫口,导致大豆质量和产量下降,这些都直接降低了大豆的经济价值[2]。

2 性诱剂监测方法及数据记录

大豆食心虫的监测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田间蛾量调查法:在预计发蛾期前后20 d 左右农技人员手拿竹竿在田垄间漫步,用“百步惊蛾目测计数法”来调查发蛾期、发蛾盛期、发蛾末期虫量。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但受其他虫种干扰等因素影响,准确性不是很好。

性诱剂因其针对性强,调查数据精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防治农业害虫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现重点介绍性诱剂的监测方法及数据分析。

2.1 监测地点及其选择

监测地块的选择要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空间开阔、光线充足,雨水、养分等条件与本地农村大田种植的地块相类似。笔者选择的是阜阳市三环路以西的一块处于农村农田之中的阜阳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地,该地块面积为15 hm2,位于东经115.48°、北纬32.54°,海拔高度是33.33 m,符合试验要求。

2.2 诱捕器的设置与安装

大豆食心虫性诱剂诱芯和诱捕器由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在监测地块选取3个点,每2点间距不少于100 m,1个点靠近地块边沿部分,另外2个点位于地块中间部分,代表性的点能够保证监测其自然种群动态。诱捕器安放在竹竿支架上,竹竿长2 m,埋地下40 cm ,以防支架被风吹倒,每个点埋1根,支架上安放醒目标志防止受到人为破坏,盆式诱捕器的盆里水面要维持一定的高度并且放入适量洗衣粉,便于捕捉和杀灭成虫。诱芯每月更换1次,备用诱芯密封存放在0 ℃以下的冰箱中。3个点分别安装A、B、C 3个诱捕器。诱捕器应距离地表1.5 m,用铁丝在竹竿上系牢。按照要求装好诱芯并且在集虫盆中加入适量的洗衣粉水[3]。

2.3 成虫数量的动态监测

从安装好诱捕器的次日清晨开始记录数据,每3 d(中间隔2 d)记录1次诱捕的虫头数,至见蛾(发蛾初期)后改为每天记录1次。记录诱集盆中的大豆食心虫的数量,同时记录天气情况。将部分特征保持完好的成虫标本保存在75%的酒精中备检,其余的虫子用小网具捞出扔掉即可。7月25日安放诱捕器,至9月28日大豆收割,连续记录2个月。

调查发现,7月26日至8月3日清晨,誘捕器内不见一个雄蛾,8月6日始见发蛾, 8月6日之前和8月18日之后发蛾量极少以至于记录数据为0(不是没有。只是没有诱捕到)。具体如表1、图1所示。可以看出,大豆食心虫发蛾很集中,发蛾期主要集中在8月7—17日,15日清晨记录的虫头数骤降是因为14日打药的缘故。大豆食心虫发蛾集中,这就为化学药物防治提供了便利。

3 防治适期的确定和药物防治措施

目前,农作物虫害的防治方法主要有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3种,见效快的还是化学药物防治。大豆食心虫成虫寿命平均10 d,产卵期平均5 d,卵产下后8~10 d孵化出幼虫,幼虫孵化后10 h内即可为害豆荚,幼虫在豆荚内生活20~30 d。根据其这一生活史,又因其发蛾集中,所以确定在发蛾盛期和幼虫初孵化期进行2次药物防治。阜阳市农业科学院在8月14日用2.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000倍液进行喷雾,以杀灭成虫;8月21日(多云天气有利于药物发挥作用)再用2.5%溴氰菊酯乳油4 000倍液喷雾,以杀灭初孵化的幼虫,经过这2次化学防治,得到了理想的效果。在田间取样调查并收获后室内考种,虫口率为0.97 %,不足1%,防治效果非常好。当然,环境因素对大豆食心虫发生的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因素[4]。

4 病虫害防治新技术与防治适期

4.1 农业防治

加强田间管理,精耕细作,合理轮作,合理密植,适时中耕松土,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适时适量施肥等,目的是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植株自身抗病虫害能力。

选育高抗病虫害品种,例如大豆食心虫喜欢在多毛、荚皮薄的大豆品种上产卵,在品种选育上就用无毛、荚皮厚的大豆品种作亲本,选育出抗虫品种来推广种植。现在已进入分子育种水平,可以直接将抗病虫基因转移到高产品种的DNA上,从而培育成高产高抗新品种。

农业防治是病虫害防治的基础工作,在防治适期上要求不是很严格[5-7]。

4.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已经研究应用多年了,但因其操作麻烦,成本较大,一直难以推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根据绿色生态农业的要求,今后农药应少用或不用,所以生物防治将是重要的方法之一。一是利用赤眼蜂的寄生性,有效减小大豆食心虫和豆荚螟的危害。在大豆食心虫和豆荚螟产卵期,大豆地放蜂30万~45万头/hm2,隔5~7 d放1次,连放3次。二是利用白僵菌可以消灭很多昆虫,用白僵菌粉可释剂喷洒昆虫幼虫可令其患白僵病而死。三是利用性诱剂干扰成虫交配是很有前景的生物防治方法,在大豆食心虫发蛾期,多安装诱捕器(60~80个/hm2),大量捕殺雄蛾,使得卵因未受精不能孵化,从而消除大豆食心虫的危害。

需要注意的是,赤眼蜂必须在成虫产卵期释放,白僵菌粉则须在幼虫脱荚入土前喷洒等。

5 参考文献

[1] 王克勤,李新民,刘春来,等.利用昆虫性诱剂防治大豆食心虫[J].中国农学通报,2009(15):190-193.

[2] 宋红慧.大豆食心虫综合防治技术[J].种业导刊,2012(6):20.

[3] 王克勤,李新民,刘春来,等.大豆食心虫危害高峰期和最佳防治时期研究[J].作物杂志,2006(5):57-58.

[4] 高月波,卢宗志,孙雅杰,等.大豆食心虫预测预报的研究与应用[J].吉林农业科学,2005(3):18-20.

[5] 庞春杰,韩岚岚,杨帅,等. 大豆食心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大豆科技,2012(2):31-35.

[6] 吴瑞芬,霍治国,王鹏飞,等. 全国大豆食心虫发生面积与大气环流、海温的关系及其长期预测预报[J].生态学杂志,2008(4):596-600.

[7] 赵晓丽.防治大豆食心虫方法的研究[J].大豆科学,2004(1):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