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我国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必要性与实现路径

2016-10-20孙文淑毛维国

学理论·下 2016年8期
关键词:法制教育实现路径必要性

孙文淑 毛维国

摘 要: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法律素质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法治教育研究,改进教育方法,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促进法治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法制教育;必要性;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8-0233-03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法律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着这一战略目标的完成程度。新时期的大学生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较强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因此,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法律意识是我国各高校一项亟待解决的任务。

一、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目的与性质

法制教育是以普及法律知识,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促使人们形成法律信仰,达到懂法、遵法、守法为目的的宣传教育活动。法制教育作为引导人们塑造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预防犯罪的有效途径,而高校法制教育则是以所有在校大学生为对象的法制教育活动,有特定的教育对象,因而也有其独特的教育目的与特性。

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教育目标或者说教育重点:一是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必要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质,能够利用学过的法律知识解决遇到的困难。学习的目的是更好地生活,生活在法治社会,必须要有足够的法律知识,以保证能够充分享受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避免出现违法行为。二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法制观念和法律信仰。法律作为道德的底线,监视与制约着人们的言行,维护着社会的平稳安定,所以我们必须尊重、信赖、敬畏法律。若没有法制观念的支撑,没有对法律的敬畏与信赖,即使有再多的法律知识,也仍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现今我国高校的法制教育主要集中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中,很多教师将这门课程定性为“法律基础知识教育”,认为相比于思想、意识层面,法律知识的教育更能吸引学生,也更实用,而国家的教育政策中则是将其定性为“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从属于德育教育。思政课“05”方案明确规定这门课程的任务是“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其中,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核心是法律观念、法治思维的引导。单纯的知识教授过于片面,不能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要坚持高校法制教育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性质,将单纯知识传授的“智育观”变为注重培养观念、意识的“德育观”[1]。这也是为什么高校法制教育的对象是全部在校学生而不是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法制教育最终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而不是仅仅要求学生掌握足够的法律知识。

二、我国高校法制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在我国各大高校,法制教育的重头戏便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这门课程是作为必修公共课进行的,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完成规定课时的学习,其中法律基础部分也是教授的重点,但即使这种半强制性的重点学习,效果仍不尽理想。整体而言,高校法制教育存在多方面的不足,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与问题。

(一)学生自身法制观念淡薄,态度不够端正

法制教育的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学生是高校法制教育的参与者、接受者和评定者,必须有学生的主动配合,高校法制教育才能顺利进行。但现在的情况表明,大部分学生并没有这种“主动”的自觉。一方面,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观念。好多同学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没有学习的价值,里面的内容要么空泛,要么老生常谈;认为法律离自己很遥远,即使学习了也用不上。因而在课堂上无视老师的存在,不关心老师的讲课,上课纯属应付。不端正的学习态度导致法制教学效率低下,甚至产生连锁反应,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如无视交通规则,大学生闯红灯的行为屡见不鲜;参与假证买卖行为;考试作弊、简历注水;近几年时有发生的大学生投毒、杀人和传销案件等等,这一系列的现象都给社会或者大学生本身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学校对法制教育不够重视

各高校对法制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管是内容、师资、教学手段等多方面关注较少,致使法制教育水平较低,流于形式。

1.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手段单一

教师是高校法制教育的实施者,他们的理论水平和自身素质直接决定教育的效果。“高校法制教育是一項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和严密的理论性、融知识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素质教育”[2],所以需要一支专业性较强的师资队伍。我国高校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这门课程属于“两课”范围,所以担任这门课程教学任务的多是思政课老师,很少有法学专业的教师。由于教师自身并没有足够深厚的法律基础,所以在教学时难以深入,往往只是对法律知识机械地重复传授,很少有经验性的、深层次的分析讲解,这就使得教学方式单一,一些案例过时并重复使用,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而法制教育需要的更多的就是形象化的讲解,要足够生动才能给人身临其境的危机感,才能理解记忆得更深刻,单一枯燥的教学只会让学生更加反感法制教育,难以达到教育目的。

2.对法制教育认识存在偏差

高校中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一方面是将法治教育简单地等同于法律基础知识的教学,将其划为单纯的理论课范围内,而没有认识到法制教育的思想性、德育性,因此就出现了重知识、轻意识的问题。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和教师将法制教育当成可有可无的负担,一味应付了事。法制教育在这些片面的、错误的认识中,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与重要性。

3.课程设置单一

高校法制教育主要依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而这门课程作为高校大学生必修公共政治课,课时有限,且“法律基础”只是其中一部分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又涵盖了我国多部法律的重点、要点、难点,在规定学时内很难全面深入地讲解,甚至有些教师在学时压力下选择放弃某一部分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其中的法律条文以应付考试,而真正吸收理解能够灵活应用的内容则少之又少。除了这一必修课,学校很少有法制方面的实践活动,即使有一些活动也多流于形式,难以满足学生对于法制教育的实际需要。

(三)社会不良法治环境抵消学校教学

我国正在逐步推进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战略目标也已确立,但法治社会并不会一蹴而就,它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然而,当前社会中不良法制环境给法制意识本就不强的学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法制教育需要得更多的是“身教”而不是简单的“言传”,市场经济的确立使得社会风气开始向权钱利益偏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淡漠、不信任,金钱至上、坑蒙拐骗,加之媒体不断曝光的负面案件,从最初的彭宇案,到小悦悦事件,再到“我爸是李刚”、药家鑫案件等等这些在社会上引起巨大争议的案件,对社会公德产生了严峻的挑战。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道德与法律两者息息相关,社会中积极向上的风气是保证良好法治环境的前提。因此,不良的社会法制环境也是阻碍高校法制教育的一大因素。

三、高校法制教育实现优化的有效路径

(一)摆正法制教育地位,重视法制观念培养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不管是各高校还是大学生本身都必须认识到,法制教育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法治社会的建设需要更多的有知识、有能力、政治素质高、法制观念强的人才,大学生作为其中的主力军,必须接受科学有效的法制教育。只有思想上认同了,行动起来才能更有效率,更加投入。学校要对法制教育投入更多的扶持与关注,在法制教育目标设定、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资源配备、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给予有效支撑[3],而不是将其作为不得不做的任务,敷衍了事。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正视法制教育,认识到其重要性才能有主动学习的热情。除了高校法制教育,中小学校也要做好法制教育工作。法律基础知识应该从小就学习,而不是到了大学才进行,幼时形成的一些习惯、思维模式是很难短时间内改变的。必须让学生从小就接触并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才能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形成积极稳固的价值观。

其次,要认识到高校法制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不只是法律知识的教育更是法制观念的引导,要使学生将学习到的法律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行为。大学生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去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基础的、表面的法律条文规则的学习,他们需要的是法律能力和法制观念的培养。明确这一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有侧重地进行引导教育。

(二)优化教学内容与手段,提高教育实效性

高校法制教育时效性差的很大一方面原因是教學方式单一,对学生的吸引力差,所以改进法制教学内容与手段是提升教育效果的最迫切也是最见效的方法。课堂上,应转“填鸭式”教学为“问题式”教学。新知识点的讲解多设置情景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培养问题意识与法治思维,这样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还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根据学生群体的需要、心理特点以及他们比较关注的事物、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从而使教学内容对学生保持最大的吸引力。就如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学生们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手机与网络上,生活中对网络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因此教学方式也应紧跟潮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影响力,将法制教育扩展到校园网络上,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学生的网络生活中,“润物无声”般达到法制教育的目的。

除此之外,还要让法制教育走出课堂,多设置一些相关的活动课程,如模拟法庭、法院旁听等。法律素质和法律实践能力的提升不是单靠课堂教学就可以完成的,除了相关知识的积累,往往还需要“对应的经历、体验,由此再经过较长时间的融合贯通和相互作用才能够得以完成”。通过活动课程,学生“在相关的法律情景中培养法律情感”,只有这样亲身接触,设身处地分析案例,才能增强学生的法律感受性,更直观地形成树立法制观念的动力[4]。直接经验往往比抽象的教学更具威慑力,也更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调整师资队伍,引进法学专业人才

高校法制教育的对象以及专业性都要求任课教师有过硬的法律素养和职业水准,必须重视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是积极引进法学专业教师担任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司法工作者和“拥有法学专业背景的专职教师能在充分认知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言传身教的法治理念、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进行教育”[5],他们拥有更丰富的经验和对法律的更全面的理解,并且更善于构建模拟的法律情景,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二是着眼于本校法律基础课教师群体的实际情况,加大专业培养力度,提升学术水准和专业素养。争取通过系统的、反复的学习,形成系统的法律知识体系,懂得法律背后的本质与内涵,掌握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并能灵活运用。同时要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以更多的关注、尊重、奖惩措施来促使教师以更饱满的姿态投入到法制教育中。

(四)优化法制环境,稳固法制教育成果

要想法制教育得到显著成效,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良好的法制生活、学习环境,能够帮助、促使学生内化法律知识为法治思维,内化为自己的言行。大学生主要的生活场所是大学校园,高校要为法制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将“法治”融入校园文化,融入校园行政管理中,让学生在校园“法治小社会”的潜移默化中,接受并习惯法治。但要想长远稳固法制教育的成果必须要有社会的配合,加强社会法治建设和执法力度与广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法治氛围,提升法治的权威性,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真正认同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并形成良好的法治自觉。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不仅是学生自身素质发展的需要,还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需要,要以最严谨、最端正的态度对待。现今的高校法制教育虽然仍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投入,这些问题都会成为高校法制教育的动力,成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助推力。

参考文献:

[1]陈大文,孔鹏皓.关于高校法制教育定位问题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7).

[2]臧玉娇.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4.

[3]盛敏.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理念构建探析[J].求索,2014(10).

[4]蔡卫忠.论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要着力把握好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6).

[5]樊红霞,张万红.我国高校法治教育的问题与路径[J].煤炭高等教育,2015(2).

猜你喜欢

法制教育实现路径必要性
遏制校园暴力须重视法制教育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