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治
2016-10-20蔡学刚
蔡学刚
摘要 就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病原、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治疗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广大养殖户在今后的防治中提供参考。
关键词 猪传染性胃肠炎;发病情况;流行病学;病理变化;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8.28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280-02
1 发病情况
2016年2月29日,者东镇者东村蛮奴组一农户前来镇畜牧兽医站报告:自家于2月25日在者东街买回10头仔猪于次日早上出现腹泻不吃食,当时请村兽医用青霉素、庆大霉素等抗菌素治疗未见好转,1 d后又增4头,3 d后10头仔猪连同原饲养的2头架子猪都有发病症状,已经死亡1头。
经实地详细观察发现,临诊指征明显可疑,随即对周边村组展开疫情调查:者东街周边村组有街头、白马山、大良子、蛮奴、肖家等5个村民小组284户农户,其中有养猪户176户,存栏2 643头,大部分农户猪圈已是空栏无猪或少猪,有8户近期从集市购回仔猪饲养的情形。5个村民小组共有13户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呕吐症状,至疫情得到控制转归时止,共发病23户,437头。呈散发性多组、户(猪圈相对集中发病率高)、点发病流行,23户发病户生猪存栏505头,其中仔猪存栏395头,架子猪存栏82头,育肥猪存栏18头,母猪存栏10头,各生长阶段年龄猪发病数为仔猪382头,架子猪54头,母猪1头,发病猪主要是二元杂和三元杂仔猪、架子猪品种,且多为2016年春节后新购进补栏325头。其余为本地土杂品种42头,仔猪死亡数277头,死亡率72.5%,架子猪死亡23头,死亡率42.6%。根据流行特点、发病季节、临床特征的各种表现,确诊为猪传染性胃肠炎。
2 病原
由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性、急性肠道传染病,猪传染性胃肠炎(TGEV)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1],对乙醚、甲醛、氯制剂等碱性消毒剂敏感,在65 ℃保持10 min即死亡,对冷冻具有较强的抵抗力。猪感染发病后以剧烈腹泻、呕吐和严重脱水,同圈饲养猪只一旦发病,随即迅速波及全群为特征。
3 流行病学
此病全年均可发生,但有明显的季节性,寒冷的冬季和冷热交替的早春最易发生,不同年龄品种均可发病,成年猪和母猪症状较轻,若无继发感染一般可自然康复,但以15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可达100%,15~60日龄小猪易感染,病猪和康复猪带毒是主要传染源,主要以粪便、呕吐物及呼出气体排出病毒,污染饲料、饮水、厩舍、垫料、空气、运输工具等,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造成传播。该病在新疫区呈暴發性流行。一旦有猪发病,可迅速感染全群,在老疫区呈地方性、间歇性发生,发病不多,但由于经常产仔和转群补栏易感染发病,使本病长期存在并危害猪群。
4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很短,一般为8~15 h,有的长达2~5 d,仔猪的典型症状表现为突然发生呕吐,然后急性腹泻不能自控呈喷射状,粪便初期灰白色,后变为黄色或黄绿色,常含有未消化混有血液的乳凝块。病猪迅速脱水;体重下降、严重消瘦、精神萎靡、背毛粗乱无光;食欲减退或停止、颤栗、口渴、消瘦;脱水严重,2~5 d内死亡,15日龄以内若治疗不及时,死亡率可达60%~100%,随着日龄的增加,死亡率降低。成年猪发病后食欲减退或不食,初为腹满肚胀,5~7 h后腹泻,从肛门自然流出沾染尾部,粪便呈稀糊状灰褐色、土黄色或草灰色,很少出现呕吐。哺乳母猪泌乳减少或停止。
5 病理变化
本病主要病变在胃肠,主要损伤空肠和回肠等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导致肠绒毛萎缩,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胃肠黏膜充血,有黄豆大或鸡蛋大的溃疡,肠壁变薄,弹性降低,以致肠管扩张呈半透明状,肠内充满黄绿色或白色液体,含有气泡和巧克力色样乳油凝块。
6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须进行实验室检测诊断。
7 防治措施
7.1 预防
防止病猪传入,散养户及规模养殖场应尽可能做到自繁自养,确需引种或购买时应有严格的消毒、隔离、观察饲养程序,不可贸然入群,特别是应避开天气寒冷时节和由冷变暖初春季节进行购猪补栏转群。平常饲喂饲料中可添加捣碎的新鲜大蒜或晒干备用大蒜茎,以净化和保持肠道菌群平衡。发生疫情时对周围的健康猪进行紧急预防接种,用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或灭活苗进行肌肉注射,妊娠母猪产前20~30 d注射2 mL,初生仔猪0.5 mL,50 kg以上2 mL。
7.2 消毒
消毒药的选择和使用应科学合理,一般每隔15 d用1%~2%烧碱溶液、10%漂白粉溶液、10%~20%新鲜石灰乳溶液、10%~20%草木灰溶液、0.5%~2.0%甲醛溶液等碱性消毒药,季铵盐溶液、聚维酮碘溶液等酸性消毒药。以上消毒药应定期交叉使用,粪便等排泄物应及时清扫除并堆积封闭发酵[2]。
7.3 避免和减少猪群各种应激反应
新购进转群的猪只1 d内不得立即喂料,只喂温开水并添加少许电解多维、氟苯尼考粉、小柴胡散等抗应激药物,2 d后开始喂料,渐进加料至正常日粮,同样加入上述药物电解多维3 g/kg维持3 d。制定与本养猪户(场)相适宜的断奶、劁骟(公母猪去势术)、免疫、换料等饲养管理程序,保证各生长年龄阶段的营养供给和平衡,改进猪厩设施设备,注意防寒保暖,保持圈舍环境干燥卫生。在带猪消毒猪厩时,因仔猪和大猪的肠道对碱性和酸性生物刺激敏感度存在差异,一般仔猪圈或哺乳母猪圈只采用酸性或较为温和且效果好的消毒液,架子猪和育肥猪圈多采用碱性消毒液[3-4]。
7.4 治疗原则和用药方案
医治原则为:止泻止呕,补充体液,修复肠黏膜,建立益生菌群,协助肠道锁住水分,防止脱水死亡和继发感染。用药方案为:①一旦发现猪只发病,须立即隔离用药治疗,小猪用利福平擦剂涂擦耳根和背部,金根注射液肌注0.3 mL/kg体重,呕吐配合复合维生素B分左右两边颈部肌注,用量为10 kg体重以下2~4 mL/头,10~20 kg体重4~6 mL,20~40 kg体重6~8 mL,50 kg体重以上10 mL,每天2次,连用2 d。发病后可禁食2~3 d,为防止脱水和酸中毒,可喂服口服补液盐,配制为50 g/100 mL温开水中,用量根据猪只大小酌情而定,但每天不得少于3~5次,重症者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以缓解病状。②为缩短病程和防止继发感染,中、大猪可用磺胺间甲氧嘧啶钠+穿心莲+头孢噻呋钠按治疗用量混合后进行肌肉注射,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食欲尚好的部分小猪和大猪发病期间应调整喂料方法:一是给予熟制易消化玉米粥,减少或停止高蛋白浓缩饲料供应;二是为达到收敛止泻,修复肠道黏膜,吸附内毒素,可用新鲜稻草灰或木炭末加鞣酸蛋白拌混于日粮,用量为大猪40~50 g,中猪30~40 g,小猪20~30 g,喂食1~3次。
8 参考文献
[1] 刘登存,赵华.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J].中国兽医科技,2003,33(10):69-70.
[2] 凌新荣.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疗体会[J].畜禽业,2011(3):72-73.
[3] 姜红.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治[J].现代畜牧科技,2015(8):80.
[4] 查星红,李树红,杨建清.一起仔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治[J].云南畜牧兽医,2015(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