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千气象 只为成长

2016-10-20陈瑜

高等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老师教育教师

陈瑜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自从入职教师这个行业,我们就在这样的伟大口号的引领下工作、生活。

时代发展到今天,面对物欲横流的诸多现实,曾经的这句高尚的话语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提及,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有了些许调侃的意味。

但是,正如梁启超说过,只要是职业,没有不崇高神圣的。职业的贵贱高低,完全来自于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感受。试想一想,无论什么人,无论做着什么事,没有人不希望被认可,被尊重的。问题是,当外界不能给予你足够的理解与重视,你该怎么办?这个时候,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坚守自己的内心,在与自己平凡的工作为伴之时,做到自身与学生一同成长。

一、教师业务篇

“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

-----上海市特级教师于漪

教师,要爱自己。更要栽培自己!

这么多年来,我们坚守三尺讲台,传道、授业、解惑,领着我们的学生看世界、看人生。在某种程度上说,我们掌控着教育对象的精神世界,我们成就了很多学生,创造出了辉煌的数据。但是,你在滋养他人的心灵的同时,也应该滋养自己。你在成就着他人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也要成就着自己?

有人说,每个人都是带着一副眼镜来看世界、看人生、看教育的,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只用一副眼镜来看世界、看人生、看教育,那他的眼光一定很狭隘,一个狭隘的老师必然带出狭隘的学生。

所以,你,需要不断的学习,学习之后,你会拥有另一副眼镜。

你必须有大量的阅读。

经典书籍永远是我们的精神导师。那些经历了千年而不朽的作品,那些至今还在散发着无穷魅力的精神食粮,作为教师,你有没有想过时常去亲密接触一下他们?那些大师,那些伟大的思想家,虽然他们的形体早已消逝,但是,他们伟大的思想,被文字忠实的记录了下来。或许,此刻,他们就静静地安放在你的床头,案上。你只需翻动一下,那些鲜活的思想,就会扑面而来,润物无声,轻轻渗透进你知识的海绵里,还有什么比这更快乐、更高尚的事?

书籍,使我们渊博,使我们站得更高。犹如不知名的小花,植根于脚下的土壤,才会有活泼的生命力。你只有广泛阅读,你才会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你才会拥有看清楚教材的穿透力与判断力,才不会囿于教材的局限,才可能游刃有余。同样是一栋房屋,你站在一二楼,看到的只是垃圾与野草,当你在二十层以上,你看到的则是另一番景象,道理应该是一样的。

我们当然还要阅读更多的百科全书。我们的学生,往往认为你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如果你一问三不知,如果你知识面太狭窄,很难让学生满意。而且,在信息社会里,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方法之多,在许多方面超越老师完全是可能的。所以,在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我们必须要有更强的紧迫感,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自觉,去不断地、努力地补充那些未知的领域,使我们变得广博而精深。

在尽可能博览群书的同时,应该努力成为你所带学科的小小专家,成为自己所教学科的虔诚的传教士。简而言之,你的专业知识必须丰富又精准。你的教法应该丰富多样。今天的教育,门类越来越多,科目也越来越细。你的专业高度,一定会帮助你的学生站在这门学科的制高点上,毫无疑问,他们会从中受益。

二、你必须向身边人学习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在独立钻研的同时,你要向周围的老师学习。无论是集体备課,还是听课评课,抑或是課余闲,你才能够聊,你都可以受到启发,提升自己。封闭的瓶中开不出娇艳的花儿,你需要来自他人的哪怕那一点点阳光、空气和水。关键的是,不要拒绝。更不要无所谓。相比专家和书本而言,我们的同行更具有可学性,相同的学生,相同的环境,每个人各自的长处,都会带给你我多么巨大的帮助!

三、你必须向专家学习

我们的教学生涯中会接触到许多的教育教学专家。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为我们接触他们提供了最大的便利。他们的智慧会震撼你,他们的语言会感染你,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利用他们手中的火把,照亮你前行的道路。你或许倾听过“课堂是思维的舞蹈”的精彩表述;你或许认同过“给予学生受益终生的持久的兴趣、规范、方法与习惯”教育思想;你又或许仰慕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教学风格。但你是否曾经开步走,并持之以恒地践行它?

四、你要学会反思。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内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有所滑坡。”

没有人生来就是完美无缺的,也没有哪一个教育对象是完全一样的。所以,你需要时常对自己教学过程的行为、措施、方式、方法、决策以及结果进行全面审视和分析。这样,既可以帮助自己及时纠正、补救、调节教学措施,同时又可以让自己品尝到教学成功的希望。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二)教师德行篇

教师这个职业是有“底线”的职业。

老师就像导演,学生就像演员,教室里有多少个孩子,就有多少双眼睛在注视着导演,这些伟大的观察家,在拿着最精密的显微镜,观察着导演的一举一动。

教师这个职业的底线之一,是要成为学生的模范

任何职业,都有这个职业的底线和操守。作为教师,当然应该遵纪守法,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遵纪守法只是所有人的行为底线,这是作为一个公民的行为底线。作为教师,就要遵守这个职业的底线,这个底线就是:你要成为学生的模范。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和模仿性。而且,年龄越小的学生,往往越是把教师作为自己的人生榜样来崇拜。小学生对父母和其他人说得最多的口头禅就是“老师说的”。在他们眼里,老师就是权威,老师的话就是圣旨。他们是不能够容忍老师犯错误的,他们几乎不能理解老师不是神是人,老师也会犯错误这样的事实。

或许有的老师说,我在学生面前一直表现的很好呀,至于离开了学生,我就有我自己的自由了吧?不然。一直那么装着,多累呀!

这里我们必须谈谈什么是内化。

一则微信是这样说的,所谓的文化,就是文化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一个人养成良好的习惯之后,无论何时何地,他都会自觉表现出极高的修养。作为一名德行合一的教师,断然不会在环境变化之后会显露原形,而只会随时随地以一名高素养的公民来约束自己。因为即使那样,当你再次面对学生时,也会不自觉地暴露自己内心的品行缺失,即使一个微不足道的行为,也会使你以前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荡然无存。而当良好的道德修养内化为固有的习惯之时,我们会在任何时候都表现出谦谦君子的良好风度,这样,无论何时何地,我们的教育对象都看到的是充满了正能量的好老师形象了。

教师的底线之二是,应该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

司马迁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以身作则,对于学生来说的确影响巨大。学生就是天生的观察家和模仿大师,学生会模仿老师的字体,会模仿老师的说话,会热衷于老师上课时讨论的各种问题。在学校中,许多学生就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而“爱屋及乌”喜欢他的。课程的。

老师的道德境界不一定达到道德楷模的标準,但是一定要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等,应该是老师们努力做到的。最不应该的就是口是心非,表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一颗诚实而坦率的心,就是一颗开放平等的心,就是一道桥梁,通往学生的世界。这就是所谓的身正为范。

人生是一场无法彩排的演出,教育是一场现场直播的实况,老师和学生,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老师就像导演,学生就像演员,教室里有多少个孩子,就有多少双眼睛在注视着导演,这些伟大的观察家,在拿着最精密的显微镜,观察着导演的一举一动。这的确是一种压力,另一方面也是最大的动力。

教育的舞台很大,演出的时间很长,一幕没有演好还有机会。只要不断努力,就会一幕比一幕更精彩,到谢幕的那天,即使没有雷鸣般的掌声,也会心安无悔。只要你能够真诚、平等地和学生一起成长,就能够在不断提高和完善中,成为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

亲爱的同行们,一个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终身的。作为一名老师,如何修炼自己,如何做一个令学生敬慕、佩服、效仿的老师,的确是值得认真思考与努力实践的。

(三)学生成长篇

如前所述,有人把教师当作工程师,但是学校却不是工厂。有人把教师比作园丁,但是教育又不是农业。那么,我们到底要教给孩子们什么?

有许多老师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曾作出了了不起的业绩。无论是从考试的结果还是对学生的管理中,他们都得到了广泛的赞誉,他们的敬业精神都令人钦佩。

我是极为敬佩这些同行的。可是今天我认为,仅仅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教育是一门科学。但是好教育的终极标准是对生命的尊重,对成长需要的尊重

教学这些技术层面的东西都是不重要的,你要求学生拥有的应该是一种精气神,学的是做人和提高素养,为将来走上社会成为一个好公民做好足够的准备。

现在我们看看最好的教育的终极标准,一定是给予对生命的尊重,对成长发展需要的尊重。即使是那些各式各样的文化科目的学习,无不要通往这个终点。

所以这个尊重一定是个性化、私人化,一定是完全满足生命成长的私人定制,这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首先,教育是关于人的事业。

我之所以這么认为,是因为在这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感受到了太多太多的无奈甚至是带有悲剧色彩的的现象。为了追求分数,追求升学率,我们把学生限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以统一的唯一的标准来判定学生的优秀与否。极少关注他们的个性需求和生命渴望。面对千差万别的性格和心理状态,我们显然还准备不足,应对方法也不够丰富。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必须意识到,学生的成长,是一种主体性的行为。我们没有办法来强迫和替代,也不可能以自己的人生经验来替代这个过程。

当我们真正理解了这个概念,我们就会对生命有一种敬畏感,这种敬畏感会让我们主动向外撤,我们就不会居高临下地去控制学生,而是会主动把自己与学生放置在一个平等的地位,去倾听,去感受,去引导。用一个教育工作者天然的责任感去关注每一个个体的成长,并长久地保持这种状态。不要说你与学生相处时间太短而无所作为,只要你做了,哪怕是一个极小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也可能足以影响一个孩子足够长的生命历程。

我们既然是在帮助生命成长,那我们当然不能控制,也不能约束生命成长。最好的办法是什么?一句话,给生命的成长创造足够宽松的,足够合适的成长环境。

其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因为人是这世间唯一具备主观能动性与情感创造性的事物,一个走上社会的自然人,他可以通过自我完善和社会环境的强制性来逐渐改变自己,从而适应生存状态。而一个尚处于心智发育期的中小学生,作为施教者的受众而言,需要我们更多地着眼于他们长远的发展,用上一句比较时兴的话就是,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成长”。

古希腊是欧洲乃至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当他们还处于奴隶制共和国之时,他们就重视对人的培训,公民家庭的男孩,在学校里练习乐器演奏,跑步、角力锻炼,当众演讲,从而增强体魄,提高素养,为将来成为合格的公民做准备。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孟子也很早就提出了人才的成长规律,他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他认为,能担当重大责任的人,无不要经历一番痛苦与磨难,才能为日后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古代社会的经济并不发达,人们的思想也并不深刻,但当时的思想先行者对教育能看得如此深远,的确难能可贵。无独有偶,我们的近邻日本,在物质条件极为富裕的情况下,不是考虑为下一代留存多少财富,反而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年轻人和学生吃“苦”受罪。调查表明,在下一代的意志力和生存能力的对比中,中国的中小学生已落后一步了。

最近这些年来,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渐漸改变。从过去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到智育至上再到如今提倡的素质教育,无不渗透着人们对人才培养机制的思考。不可否认,这么多年来,在不断更新的培养模式中,的确造就了许多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一个事实,那就是,过分地追求文化成绩,而忽视了人的正常健康的成长需求。

如今,在一个班级或学校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很多学生讨厌学习,或被动地应付,或无奈地消磨时光。究竟有多少学生是主动地在求知或学习?真正尝到了求知的快乐呢?教育的现实让我们的学生疲于应付,失去了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将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思考的话题。

有两个成语常常引起我的思考。一是“竭泽而渔”,二是“舍本逐末”

“竭泽而渔”的意思是把湖水抽干,然后把所有的鱼都捉完,看起来短期收获满满,可是来年必然会面临一个两手空空的局面。相比现实中的这种做法,教育的“竭泽而渔”更令人担心与不安。因为教育的长期性,让这种缺失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警觉。以我所带的地理课为例,我是极少赞同让学生大量死记硬背的,我更多的是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足够多的探究方法,唤起他们更多的求知热情。我坚信,不久的将来,这份财富会让他们受用终生。

“舍本逐末”的意思是丢弃了最为重要的东西,而去求取那些极小的甚至是无用的结果。青少年的学习时期被誉为黄金时期,“舍本逐末”会耽误孩子们多少宝贵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因此,我不得不时常警醒自己,无论是我所教的科目,还是教育方面的目标,我是不是把要求都吃透了?是不是在实施过程中真正切中了要害与重点?是不是随着时代进步和教育对象的变化而在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时时保持这份清醒,那么我的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一定获益匪浅!

最近这些年,我开始在课堂上逐步构建自己的教学模式,不断在尝试新的模式。其中根本的原则就是确立好每一个知识点的切入点,确立好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基础。然后将快乐学习与主动探究引入这样的模式之中,不断创设成功契机,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我认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来自两点,强烈的兴趣与持续的成就感。

兴趣只是一种浅层次的动力,它可能随着外部环境的变迁而减退或消失。但成功的体验却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持续的动力。一次小测验,一项学习任务的成功完成等等,都有可能引发这种体验。我时常抓住一切类似的契机,因地制宜,因时利导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邁步从头越,”做一个优秀的老师,在自身成长的同时,用美好的境界陪同孩子们一起成长,何等幸福与快乐!愿你我皆如此!

猜你喜欢

老师教育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老师,节日快乐!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