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2016-10-20杨煌
杨煌
当今时代,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如何才能不辜负这个时代,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呢?习近平总书记在不久前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历史和全局的战略高度充分肯定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及其使命,指明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应当遵循的正确道路,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号召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那么,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要坚持以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如何才能正确坚持这样的指导呢?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入侵,我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知识随之涌入,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被翻译介绍到我国,不少人开始用西方社会科学方法来研究我国社会问题,社会科学各学科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特别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倡导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社会。许多进步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一大批名家大师,为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行了开拓性努力。可以说,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稳步巩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不断健全,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出一大批重要学术成果,为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一个划时代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开辟了人类思想史的新纪元。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在人類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使我们党得以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领导和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为增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统一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在对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问题上,绝大部分同志认识是清醒的、态度是坚定的。同时,也有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水平不高;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社会上还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有的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那么,应该如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与其研究者坚持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紧密相关。人们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更好观察和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种现象,揭示蕴含在其中的规律。对于马克思主义,不信就谈不上坚持;不懂,就会盲目,就不能真信。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即使在当今西方社会,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重要影响力。在本世纪来临的时候,马克思被西方思想界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美国学者海尔布隆纳在他的著作《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中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实践也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有了这种认识的清醒,才会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問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要把一般的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问题当作一般的学术问题,既反对打着学术研究旗号否定、甚至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假学术行为,也反对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混淆起来、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对待学术问题的简单化做法,坚持和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
时代在召唤,实践在孕育。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