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化背景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建设研究
2016-10-20董礼
董礼
摘要:信息化条件下,高校财务风险增加,财务管理工作趋于复杂,高校建立信息化财务内部控制系统作用重大。本文从分析内部控制发展历程出发,对现行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体系进行深入剖析,提出构建高校信息化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发展措施,以期提高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效率、效果。
关键词:高校 信息化 内部控制建设 问题 建议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广泛应用、高校筹资渠道多元化,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日趋复杂化,财务管理风险也随之增加。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带来了财务流程的变化,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在高校的财务管理模式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的过程中,建立科学的财务内控制度,构建财务内部控制信息化系统,将内部控制的理念嵌入财务信息系统建设之中,可实现内部控制与信息系统的有机融合,推动高校内部控制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一、内部控制发展历程回顾
现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内部控制发展经历了从萌芽到不断发展完善的历程。1992年,COSO委员会发布《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即COSO报告。该报告详细阐述了内部控制的定义、目标以及五要素。COSO报告的主要目的是建立有助于企业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营运风险、提高财务报表可信度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管理、财会工作和独立审计都有着重要影响,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应用。
我国的内部控制理论起步较晚,主要是在借鉴美国的内部控制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发展过程也比较缓慢。1997年,中注协发布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2008年之前内部控制政出多门,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统一,角度不一样,缺乏一个具有系统的、完整的、合理性的标准体系。2010年,通过借鉴美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先进经验,财政部联合五部门出台《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计算机技术的深度应用已经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在企业的广泛应用,使得学者们开始关注信息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国内外学者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已开始由传统的理论研究转向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理论研究。1990年哈莫(Michael Hammer)提出信息环境下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陈默(2006)指出随着会计信息化改变了会计系统的原有工作方式与方法,企业内部控制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会计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的要素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大多数高校虽建立了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但仅停留于制度层面,没有真正贯彻实施。财务系统信息化下,高校的内控制度存在共性问题,财务内控意识观念不强、匹配制度不完善、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信息化技能水平欠佳、内部控制监督弱化,未建立起与信息系统环境相匹配的财务内控机制。
(一)财务内部控制意识不强,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缺陷。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作为依法独立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由于经费来源以财政拨款为主,同时,长期受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影响,还没有深刻理解到高校独立法人的真正含义。很多高校长期以来重计划而轻执行和考核,部分高校对内部控制在思想上还不够重视,财务内控执行力度弱化。许多高校虽制定了相关制度,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在重大支出项目安排中,缺乏相关的决策程序及责任制度,执行不严,有的形同虚设,由“一把手”说了算,缺乏相关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由此可见,高校作为经济社会的一个分子,内部控制环境直接造成高校内部控制方式方法的根本差异。
(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存在薄弱环节。目前,大多数高校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个别学校甚至在执行最基本的内部控制制度方面也存在许多漏洞,高校财务记账与出纳人员、物资采购人员及招标人员没有严格的授权制约。部分高校的许多财务内控制度常常执行不到位,使内部制度流于形式;或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要求,建立了挂在墙上的内部控制制度;部分高校在制订内部控制制度时,内容简单,职责权限不明确,存在内控管理上的漏洞,为违法犯罪的发生创造了便利条件,导致部分高校在物资采购、新校区建设等领域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违法犯罪。因此,完善内控制度建设,是高校迫切要进行的工作。
(三)高校信息化管理水平不足,财务从业人员信息化技能水平偏低。近年来,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财务部门由于对数据的安全性要求较高,大多采取独立局域网物理隔断设置,导致各部门信息系统自成体系,财务系统独立于其他业务系统,财务信息不共享的问题日趋严重,导致管理效率低下。高校信息系统的建设应着眼于未来,建立整体化、多部门协调的信息系统,高校信息系统的构建有利于内控的管理与实施,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止腐败问题的发生。在高校财务信息化背景下推进财务内控体系建设,对从业人员的信息化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各高校的财务工作人员对信息化和网络知识的掌握熟练程度不高,往往在实务中难以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内部控制的要求。
(四)缺乏财务内控检查,财务内部控制的监督力度不够。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中的监督是指采用专门检查的控制方法,测试高校内控运行状况。科学的监督体系是高校各项业务活动合规、有序顺利进行和精细管理提高的重要保障。部分高校内部的纪监审等相关部门对财务内控工作疏于检查和监督,内审监督流于形式。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往往都是事后被动进行的、缺少事前和事中的主动监督管理;同时,高校内控缺乏外部监督,上级主管部门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不够,造成了高校运行中的内控问题不能及时改正,经济责任落实不到位,影响了财务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
三、信息化条件下完善高校财务内控制度的建议
(一)强化财务内部控制意识,加强控制环境建设。内部控制的原动力来源于高校强化自身内控意识。当前,高校要提高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就应从改变财务内控观念开始,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和文化氛围,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意识。高校的内部控制环境塑造,是用一种无形的力量,将财务内部控制的理念根植到每一位教职员工的心中,渗透入高校日常运行的各方面,高校财务内部控制需要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内控效果。提高每位教职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自觉实施内控程序,是信息化条件下高校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思想保证。
(二)健全财务内控制度,重塑校内经济秩序。在财务管理信息化条件下,高校应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明晰完整的一套财务内控制度是高校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基础和保障。科学制定本校的会计信息系统控制制度与业务授权审批控制制度,使得内控制度系统全面、科学合理、具备可操作性。财务部门要落实岗位责任制,明确不相容岗位权责权限控制,保证财务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环节的合规性,实现信息化条件下财务内控对会计业务核算全程监控。
重塑校内经济秩序,建立与高校内控相协调的信息化财务工作流程。首先,完善信息化条件下内部控制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防止违规行为的发生;同时,通过业务程序制衡,强化对关键业务和关键岗位的控制,形成内部控制制衡与牵制机制。实现信息化内部控制系统对业务流程进行系统控制,检验其合理性、合法性,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内控意识。
(三)建立与财务信息化相协调的组织结构,提高会计人员信息化水平。财务部门应根据信息化环境下的组织分工要求,重新明确人员权责,合理设置岗位,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及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系统管理员、记账人员、审核人员分工明确,坚持授权审批,防范内控风险。通过会计账务处理环节和流程的重新设计,防止财务舞弊现象的发生。在“互联网+”时代,财务人员也要全面提升信息化操作技能,主动学习信息化知识,努力适应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要求,更好满足信息化财务内控工作需要,实现信息化系统的功能与财务内控的有效整合。
(四)加强财务内部控制监督约束机制,确保财务内控的有效实施。加强高校财务审计机构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内部审计部门作为高校的重要职能部门,是高校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高校业务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来促进高校目标的实现,对高校内控体系建设有重要的监督作用。内审部门的监督是对高校财务内控机制的再监督,通过内部审计部门对高校资金流、实物流、信息流进行再次监督检查;同时,也可以通过借助外部第三方审计机构的独立审计控制,为更进一步完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供指引,保证财务内部控制系统正常有序运行。
四、启示
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建设是系统工程。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在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对高校内部控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高校内控信息化建设从转变观念到规划方案、从确定框架到实施项目、绩效反馈的全过程均需做好技术与管理创新,最终依靠财务部门牵头为主,信息技术部门支撑为辅,实现管理一体化与财务信息化的整合,实现从内控管理角度对人、财、物等信息系统进行有效控制,以实现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刘素梅.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研究[J].财务与金融,2011,(1).
[2]何军.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财会研究,2011,(2).
[3]王小虹,张明哲.高校财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J].商业会计,2015,(3).
[4]张春梅.我国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7.
[5]张强.财务信息化条件下高校内部控制改进[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8).
[6]夏良淑.新形势下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控与审计,2014,(11).
[7]王卫星.高等院校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