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落实阅读任务

2016-10-20易岚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20期
关键词:语文素养阅读高中语文

易岚

摘 要 阅读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但高中阶段学生由于教育的实用主义,甚少阅读,即使在语文课堂上,阅读时间也是被老师的课文分析所压缩。笔者认为,应在语文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其充分阅读文本。其次,开设阅读课,在阅读课上进行主题阅读以扩充阅读容量。最后,给学生开推荐书目,让其进行课外阅读。通过这些渠道来落实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语文素养 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是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是陶冶人们情操,提升自我修养的重要途径。《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而阅读就是发展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点环节。新课标改革以来,高中语文老师已经越来越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李希贵校长甚至发出了“阅读比上语文课更管用”的呼吁。笔者认为,此观点虽然过于绝对,但其体现的阅读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从新课标来看,阅读能力的培养,应是在语文教学中得以落实的。但反观我们语文教学的现状,语文课堂与阅读却是相去甚远。究其原因,无外乎高中阶段面临升学压力,学业繁重,教育的功利和实用主义使阅读变成了空泛的口号。传统的阅读教学是教师在充分研究咀嚼文本后,指导学生对教师认为的重点内容进行阅读学习,教师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思考。这就导致了注重结果,分析速度过快,学生来不及反应,课堂开展讨论不足,阅读结束太快等不良后果。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压缩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质量不高。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反思以往的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落实阅读,才能更好地培养语文素养。

1语文课堂上给足时间,阅读经典

要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学生的阅读,主要阵地还是在课堂,回归课本。现在的语文课堂,基本都是学生模式化地浏览一遍课文,然后老师开始讲解。老师对课文的分析,是基于自己对课文及教参的反复研究,但学生对文本不熟悉能理解这些分析吗?所以当老师在讲台上肢解课文,唾沫横飞,沉醉在自以为精彩的分析中时,学生一脸茫然,答不出老师想要的答案。老师便发出感慨“现在的学生都怎么了?越来越笨了。”其实扪心自问,老师在看一遍文章的基础上,就能得出那些头头是道的完美分析吗?所以,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触摸文本。初读、速读、概读、默读、精读、反复读,只有对文本烂熟于心,才会有所感慨,是所谓读而生疑。老师只需要有层次地引导而不是以讲代读。

而且教材中所选课文大多是经典作品,经典作品是表现人性、人道、人权和人生,表现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情的作品。比如先秦诸子散文中闪现的思想火花以及先哲们崇高的责任感和民族精神;唐诗宋词的浩瀚瑰丽以及鲁迅先生对民族担忧的拳拳之心。这些经典打开了学生认识人生和自然的天地,展示鉴赏真、善、美的审美领域,创设了陶冶情操、完善人性的艺术环境。如果不是让学生充分地触摸文本,投身课文,而是以老师在课堂上的分析和在黑板上的图解来替代,是感受不来的。

有老师担心课堂上给学生太多时间阅读,老师的讲解时间不够怎么办?完不成教学任务。但是,把所有的分析满堂灌下去,学生就真的吸收了吗?教学任务就完成了?这恐怕是教师自己的心理安慰而已。一堂课的成功,不在于老师讲得多,而在于学生得到的多。而且并不是每一篇课文都需要面面俱到,老师的指点不需要精雕细刻,不要每一句话都挖地三尺,多留时间给学生去触摸文本,自主阅读。没有阅读的分析无异于空中楼阁。没有阅读的语文课想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无异于缘木求鱼。

2阅读课上主题阅读,激发兴趣

在课堂上充分阅读课文,阅读经典的基础上,可以开设语文阅读课,每周一到两课时,作为对教材的补充、延伸。现在很多学校都开设了阅读课,但由于认识的不足与场地的不便导致老师、学生对待阅读课较为随意,只是去阅览室看看杂志放松一下而已,这便浪费了一个很好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机会。

我们可以在阅读课上,选择一些多元化、生活化的文本作为教材经典文本的补充,比如热点时评,甚至可以加入“非连续文本”: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等等。这样既可以增加阅读容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以提高阅读能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求知欲,有了动力。

确定了阅读内容后,我们可以在阅读课上开展主题阅读以改变当前阅读课的随意化和无序化。所谓的主题阅读,就是在阅读实践中,将内容零散、形式单一但却有着共同主题的阅读文本重新作一番精心的整合。那么,怎么编排阅读的“主题”?笔者认为PISA阅读测试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PISA是“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缩写(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是当前最主要的国际教育评价项目之一。PISA测评包括三个方面: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PISA阅读测试认为成人是在特定的“情境”下来阅读文字材料的,所以根据情境的不同,阅读测试材料也分为四类:“为了个人应用而阅读”,即为了保持或发展与他人的联系,或满足个人的兴趣需要而进行的阅读,包括个人信件、小说、传记以及为满足好奇心而阅读的信息性材料;“为了公共应用而阅读”,阅读材料如规章、通知、布告、计划方案等等;“为了教育(继续学习)而阅读”,通常是为了获取知识,阅读材料包括课本、地图、纲要等;“为了(今后的)工作而阅读”,一般包括手册、报告、说明书、计划表、备忘录、项目表等。笔者认为,借鉴PISA阅读测试的分类进行阅读课的阅读主题编排,能以生活化的阅读内容激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

3课外阅读,拓展视野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高中阶段的课外阅读进行了规定,自读名著要达到五部以上,因此,教师可以推荐“名著导读”中的中外名著拓展学生知识面,丰富课内所学知识。

阅读,是沉淀和积累,是培育学生内在的生长机制。只有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才能更好地提升语文素养,提升个人素养,获得多方面的满足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 朱利群.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

[3]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5).

[4] 杨希洁.PISA对我国基础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启示[J].科研与决策,2007(9).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阅读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