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毁三观只是噱头它玩的是复杂人性

2016-10-20陈滢

南都娱乐周刊 2016年35期
关键词:贤者日剧闺密

陈滢

这大概是史上“闺密”一词被黑得最惨的一次。在日剧《贤者之爱》中,女二百合打着“闺密”的旗号,公然抢起了女一真由子所拥有的一切:漂亮项链、纪念玩偶、爸爸、初恋,最终甚至想要掠夺女主的生命……伸手党闺密固然奇葩,但包子性格的女主真由子更是腹黑冲天,偷偷策划了一场长达20年的复仇,将初恋和闺密所生的儿子直巳调教成俯首贴耳的小忠犬,用精神和性死死控制着他。但本剧的立意却非“你抢我初恋,我睡你儿子”如此粗暴简单,最终回中,闺密百合对真由子近乎告白式地呐喊 “没有人比我喜欢你”“我想成为你”,方才惊觉变态脑洞的背后不过又是一出由性格自发演绎的惨剧。剥开“毁三观”的层层表皮后会发现,日剧跟它们民族所秉持的工匠精神一样,对人性的幽微黑暗之处有着惊人且不懈的探索毅力。

“毁三观”噱头十足乱伦之恋实质是复仇恶之花

正如女主在故事里表达的那样,《贤者之爱》大部分的灵感都来自谷崎润之郎的《痴人之爱》,只是本片换成了女性视角,讲述一个成熟女性真由子花费长达20年的时间,悉心将自己闺密的儿子直巳调教成“自己喜欢的男性伴侣”的故事。而这种养成模式更早可以追溯到《源氏物语》,但《贤者之爱》与《源氏物语》《痴人之爱》那套男权社会的审美癖好不同,《贤者之爱》中的养成,只是赤裸裸的因为“闺密抢了我初恋,我用睡她儿子”来复仇。

因为复仇的执念,整个养成过程都充斥着真由子小心翼翼的控制。她从孩子出生时就开始筹划,取名叫直巳,日文发音同直美,典出《痴人之爱》。她将直巳当成一个完美的作品培养,教他礼仪,修养和审美品位,少年知道得如何得体正确地喝香槟,也懂得下雨天看波德莱尔的乐趣。除了精神层面的培养,真由子在他成长过程中也不忘留下性暗示,比如咬手指,擦嘴角,并潜移默化地告诉他,偶尔打破禁忌是好玩的,还曾当着直巳父母的面偷偷和他调情。但同时她对性的控制又很巧妙,一直等到直巳成年那天才发生,盘算的是“我只属于你一天,而你的一生都属于我。” 之后还引荐年轻女孩给直巳,让他们当着自己的面上演爱情动作片,让人直呼日剧的三观真的很变态。

一个懦弱一个贪婪不同原生家庭结出不同的果

但表面越变态,所揭示的内涵就越深刻。真由子和百合这段狗血闺密情,表面上看是嫉妒、贪婪、顺从、忍让作用下酿成的悲剧。但实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环境对性格养成的投影。年少的真由子出身书香门第,有良好教养和父母的爱,从不失礼于人。但天真懦弱的性格令她面对索取,不会拒绝;面对掠夺,她只会一味忍让。最终她失去初恋,更间接导致了父亲的死亡。百合是进击索取型人格,父亲是一个暴发户,文化不多,母亲偏执,还有两个蛮横粗暴的弟弟,家里三天两头换保姆,而自己无论做什么都得不到关注,偶尔还要被父亲公司男下属猥亵。

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百合会羡慕真由子。真由子生活在一个宽松有爱的家庭,一家人会一起修缮房屋,品尝下午茶,看书。百合渴望进驻到女主的美好幸福家庭中,但她因为缺乏对美的鉴赏力,只能靠最为原始粗暴的抢夺而活。她勾引真由子爸爸,表面上是恋父情结,但当亲密关系被真由子撞破,父亲崩溃自杀,百合的感想是:可惜了,好不容易抢来的。怀疑老公出轨让私家侦探去查,表明如果出轨对象不是真由子就无所谓了。最后发现是儿子抢走了真由子,做母亲的居然还起了杀子之心。其实在百合心中,无论是对真由子父亲还是老公和儿子的喜爱,都远远不及对自己想要一点点变成真由子的心情要猛烈。百合早就把真由子看作是自己信仰的宿主,寄生在真由子身边,所有的物质和精神慰藉都是从她身上吸食的,最终演化为百合口中的“爱”。

得不到就要毁灭缺乏独立人格的悲剧

这部剧的结尾很荒诞,初恋摊牌说早就看出真由子的意图,闺密跪求她不要绝交儿子可以给她玩,而忠犬少年更是早就认定了真由子。于是真由子苦心经营20载的复仇成了可笑的空谈。但我更倾向于认为这空谈是这部片子留下的隐喻,复仇从不存在,所有的悲剧不过都是自身性格导致的悲剧。

无论是真由子的爸爸,还是初恋,都是百合靠性勾引过来的。在心理学中,这种情形堪称典型的 “色情性投射认同”,意思是当事人习惯通过性的方式来与他人建立关系。那是一种在儿时被摧毁的自尊作祟:我没有价值,只能依靠外表、通过性来取悦他人。真由子一直向百合强调人类都是孤独的个体,深层的含义是在说人的独立性。缺乏独立人格,依附着别人生长,用性和掠夺谋取幸福或许是百合的性格悲剧。

而真由子性格的悲剧则是她的不敢拒绝,压抑自己的需求和真实想法,被小忠犬直巳形容为“阴暗的太阳”。但可喜的是,在被直巳这棵向日葵追逐的过程中,她开始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会发短信给直巳表达想念,而不是像以前一样,温存之后会故意晾在一边,她变得也会兴冲冲赶回酒店约会,含羞带怯满面春风。女主在复仇的执念中并未把自己变成恶魔,而是在和直巳的相处中变成了一个爱情小女人。或许是这部黑暗日剧最后一抹暖色。

三观不毁 何以日剧

对于《贤者之爱》的毁三观,很多常看日剧、见多了清奇设定的朋友们表示已经见怪不怪了。日剧最大的噱头就是不走寻常路,以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让我们看清世界的真实,生活是残酷的,人性是恶的,欲望是对的。但其实早期的日剧并不是这种风格,日本电视剧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传入中国,那个年代最为中国观众广泛熟悉的要数以《血疑》《排球女将》为代表引人向上的故事,而后是《东京爱情故事》《悠长假期》等纯爱系列,充斥着东方文化体系—听话和利他主义的儒家思想。后来随着西方价值观念的介入,可以感受到东方文化在日剧中开始慢慢土崩瓦解,它们开始兴致勃勃地探讨欲望和道德的冲突,试探起伦理的边界,于是构成了一出出所谓的毁三观神剧,但所谓的“毁三观”不过是用脑洞变态的剧情向既定认知的传统发出挑战,并不是为毁而毁,毁的目的是为了重塑新的价值观。在此提醒猎奇的宝宝们,看前先把三观放一放,让我们一起浑浊在泥潭里打滚吧!

冲破禁忌之恋

代表剧作:

《妹妹恋人》《秘密》《魔女的条件》《牡丹与玫瑰》《蜜之味》《昼颜》

三观毁点:

兄妹恋、师生恋、姐妹恋、父女恋、女女恋、人妻偷情……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日剧做不到。

此系列的共性就是违背传统的世俗、道德和伦理纲常。它打破了人们对传统家庭关系的认定,兄敬妹恭,父慈女孝,尊师爱生,统统都是bullshit。既有没有血缘关系不来电的父女、母子、姐弟、兄妹恋,也有性别不同不能相爱的。爱出轨的不仅有男士也有下午三点钟踩着自行车出去偷情的人妻。他们的存在,是在大声昭告世人,其实我们也可以不完全遵守正常的伦常,欲望既是正义,关系既是束缚,be true to yourself!

适合人群:

爱YY、情感泛滥无处宣泄和有相似情感需求的人

直面残酷社会

代表剧作:

《最后的朋友》《Life人生》《十四岁的妈妈》《女王的教室》《人间失格》

三观毁点:

校园霸凌、差别对待、未成年人怀孕、抑郁症人生……

日剧用冷静客观的视角让我们直面生活的不完美,生存并非放眼望去的温暖和煦。成长过程中,大家多少都有经历过霸凌或者是不公正的对待,性格懦弱的不敢反抗,默默忍受最终变成压抑型人格。成年人你我,如今可以慷慨激昂地表示一定抗争到底。但这种事情真的只发生在校园吗?步入社会,不是还有各种各样变相的不公正对待,被欺负或是成为欺凌者或是欺凌者的帮凶,各种忍气吞声隐忍不发。此系列告诉我们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能圆满收场,生存是残酷的,人们只是在不同的场合、状态下变换着不同的面具。

适合人群:

内心负能量满满,且有抖M倾向的人。

认清人性本恶

代表剧作:

《恶之教典》《怨屋本铺》

三观毁点:

血腥杀戮、咒怨,人为了一己私欲,大开杀戒。

本系列挑战的是传统儒家价值观—人之初,性本善。片中恶人们做事完全以自我利益为出发点,以自己的喜好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缺乏情感同理心,以杀戮为乐。观看过程,冷汗涔涔,恶是人的本性,只能对抗它,不能彻底消减它。此刻人不是人,只是一只披着人皮的怪物。

适合人群:

高智商犯罪研究者、喜好血浆、杀戮、血池肉林的极端恶趣味爱好者皆可入内。

猜你喜欢

贤者日剧闺密
出乎意料
日剧为何难吸引中国人
《弟吴宗教源流》(吐蕃史)译注(七)
文人天趣清犹水 贤者风期静若兰——画家若兰写意画浅析
贤者与魔镜
幼 稚
够意思
老公不相信啥
竭其力以事父母
日本物哀文化的现代表达及传播——以日剧《昼颜》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