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生如何后来居上
2016-10-20
任何一间教室里,坐着的学生当中至少有50%是中等生。
中等生的学习自觉性通常较高,但成绩一般。他们在日常学习中遵守纪律,循规蹈矩,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久而久之,很容易成为老师眼中的“灰色学生”,即常常被老师忽略的学生。因为很少得到老师的关注,他们通常既不会被批评,也不会被表扬,在班级里总是默默无闻。
但是这并不表明中等生就甘于现状。一名中等生曾在日记里这样写道:我们既不会成为师长的骄傲,也不会成为糊不上墙的烂泥;我们暂时不能让老师竖起大拇指,也不会可恶到让老师伤心头疼;学校的奖学金与我们无缘,老师的批评也很少指向我们。我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当优等生被掌声、鲜花簇拥时,我们羡慕不已;当差生面对老师劈头盖脸的批评时,我们又深感侥幸。尽管常被忽略,但我们不会妄自菲薄,中游的地位使我们有更大的上升空间,我们没理由不求上进!
你看,中等生看似平静的外表下隐藏着如此强烈的上进心!那么,中等生如何后来居上,实现向尖子生的跨越呢?
避免两种错误心态
1.懦弱
有中等生说了:“一到新学期开学,我都立志要奋斗,可奋斗谈何容易!”确实,奋斗不易,但是目标不易实现不代表目标不会实现!总把不易实现想成不会实现,这种思维误区源自内心的懦弱,因为畏惧前行的艰难,才愿意选择更容易做的事情——栖身于默默无闻的安稳。
这时,中等生请扪心自问,你内心要把自己变成优等生的愿望有多强烈?你是否真的忍心将自己的热望渐渐冷却,从而沦落为将来的一种极度悔恨?假如你畏惧前途艰难,那么日后就要承受无穷悔恨的煎熬。如果你心中还有热血,不甘于平庸,何不在青春年少时放手一搏?
2.自卑
中等生要挺起胸来,不要因为自己是中等生就感觉低人一等。要知道,中等生中也是人才辈出的。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主持的《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显示,走出大学校园后迅速成为社会精英的,很少人是高考状元。那些成功人士当中,中学阶段成绩一般都处于中游。历史也告诉我们,许多著名人物当初在校念书时是中等生,走上社会后却超越了一般人,变得出类拔萃起来。如,爱因斯坦读中学时成绩相当糟糕,老师几乎把他当成了白痴;作家尼古拉·果戈里,读书时竟然不会写作文;诗人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在学生时代考试老是不及格……可见,著名人物中的中等生那是相当地多啊!
当然,提倡中等生挺起胸膛,可不是要中等生打定主意做一辈子中等生,而是要从中等生成为优等生,并在高考时打个漂亮的翻身仗——把最好的状态留给最重要的比赛。
也许有人说了,既然中等生中有那么多牛人,干吗还费劲去当什么优等生啊?这你就错了,我说中等生中确实有后来居上的成功者,但没说中等生在高考中更容易成功啊!毕竟,进入社会建功立业是比较遥远的事,摆在你们面前更明确、更直接的目标则是高考。高考可是一个铁面无私的家伙,差一分也不会放你过去。因此,作为中等生,你必须要先挺起胸来,然后竭尽全力地提高成绩,而不是尽力而为。
放心,每个人都有极大的潜能,包括你。心理学家指出,一般人的潜能只开发了2~8%,像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巨人,潜能也只开发了12%左右。也就是说,我们有90%的潜能还处于沉睡状态。要想出类拔萃、创造奇迹,仅仅做到尽力而为还远远不够,必须竭尽全力才行。
中等生的潜力也是非常巨大的,只不过潜力被自己的情绪抑制住了而已。人的本性有为自己开脱的趋向——心灵不堪忍受某种压力时,就会找借口把所有的错误、失败都装在里面,以求心安,进而忘却。
不可否认,这是一种安慰心灵以求苟安的办法,但同时也是阻碍我们前进的温柔陷阱,最终容易形成一种可怕的习惯。如此一来,就培养出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此种态度堪称成功杀手,它的主要表现是“我已经尽力了啊”。“尽力”如此容易说出口,是因为“尽力”实在是一个相对模糊的字眼,你所谓的“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揣摩着自己的精神状态而设定的,并有很大的伸缩度——当精神萎靡时,“尽力”就是出一点儿力;当斗志昂扬时,“尽力”就是哪怕流血、流汗也觉得不够。因此,“尽力”二字实在不能作为停止前进的标准,还是让我们寻找一个更好的标准来检验自己的奋斗吧,那就是“竭尽全力”。
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乐观者在危险中总能看到机会,悲观者在机会中总能看到危险。乐观者与悲观者的差别就是——同一个圆,乐观者看到的是油炸甜甜圈,而悲观者看到的则是一个窟窿。参与竞争性活动,需要时刻保持乐观精神。曾有一场高手如林的赛跑,竞争十分激烈,最后一名选手以微小差距落在了金、银、铜牌得主的后面,成了第四名。那一刻,他受到的责问远比那些成绩更差的选手多得多:“真是功亏一篑,跑第四名跟跑倒数第一名有什么区别?”然而,这个选手淡定地说:“虽然没有拿奖,但是在所有没有拿奖的选手中,我是第一名!”
这名选手达观的心态远比名次和奖品更珍贵。这也让我想起中等生的现状,不上不下,“卡”在当中是一种最让人难受的位置,“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并不是一句夸人的话。但是,换种思路我们就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优势:比下有余,说明自己做得还不是很坏;比上不足,说明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但可以带着达观的态度直面现实、期望未来,然后重新出发。
当然了,重新出发不代表忘却过去,起码要从过去汲取有益于未来的东西,那就是教训——不能白输,输也要输得明白。我上中学时,同学阿勇参加了长跑比赛。比赛中,很多同学认为自己已经没希望拿名次了,便中途退场,最后只剩下包括阿勇在内的4人,而阿勇比第3名落后了整整两圈。前3名冲过终点后,赛场上只剩下阿勇一人仍在努力奔跑。后来,我问他:“是什么让你不放弃?”他说:“我就是想看看我的成绩比第一名差多少,输也要输得明白。”
许多时候,只有当我们输得明白时才能汲取教训,并期待在下一次较量中获胜。
克服六种常见现象
中等生要想培养好的学习状态,需要克服以下六种常见现象:
■春雪现象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致和气氛。但春寒料峭,三月里有时也会下桃花雪。白天还是十几摄氏度,傍晚气温就可能降到零下,并且北风呼呼吹、大雪纷纷下;再过一个晨昏,又是阳光灿烂,积雪消融……“来得猛,去得快”是春雪的特点,也是许多中等生在学习上常犯的毛病:说学的时候,风风火火、全神贯注、废寝忘食,但几天之后就没了激情,生活又回到以前的轨道。《孟子·告子上》中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时而勤奋时而懈怠,没有恒心是成不了事的。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异,不在于想到或想不到,不在于有没有动手去做,而在于能够坚持多长时间,持之以恒者才能笑到最后。
■苏秦现象
“头悬梁,锥刺股”是《三字经》里的句子,用的是战国时期苏秦的典故。诸如此类的中国故事还有“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现实中很多中等生,特别是上进心强的中等生,为提高成绩拼命努力,一再延长学习时间,弄得自己疲惫不堪,临考时紧张、焦虑,考后对成绩不满,进而自我惩罚。我把这种现象称为“苏秦现象”。事实证明,在不适合学习的时候强迫自己学,硬着头皮学,过分挤压课余时间,牺牲所有的乐趣去读书,不仅影响身心健康,也影响学习效率。在极度疲惫的情况下开夜车,收获微乎其微,且会导致第二天萎靡不振,影响学习效果。
■影子现象
光线照到身上,就会有一个影子,你站、你蹲、你蹦、你跳,它都形影不离。每次考试之后,老师都会找一些成绩突出的同学介绍学习经验,并号召同学们向他们看齐。这无可厚非,但是向别人学习时需要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如果囫囵吞枣地照抄照搬,就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画虎不成反类犬”了。
《庄子·秋水》中有“邯郸学步”的故事。那个后来只能爬着回去的燕国人,就是因为看到赵国人走路好看而在后面跟着学,结果不但没学会,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这个寓言所揭示的道理是深刻的。学习上,我们当然应该借鉴他人好的技巧、好的办法,但是更要有自己的主见,如果失去了自信和思辨,盲目效仿别人,最终只能捉襟见肘,怎么也跟不上趟儿。再说,今天这个人说这样,明天那个人又说那样,你到底听谁的好呢?没有主见,只能左右摇摆,成为无根的浮萍,反而迷失了本来的自己。
■袋鼠现象
所有的袋鼠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后腿长且有力,前腿短小。我用它来借指中等生在各科学习上不能同步发展,一门或几门功课跟不上进度而“瘸腿”的情况。
水桶能盛多少水,由最低的那块板子说了算,这就是著名的“短板效应”。只要一人失误,乐队就演奏不出美妙的旋律;仅有一个螺丝松动,整台机器就可能报废。学习也是这样,要树立全局意识,不能全凭兴趣爱好信马由缰地学。等修补好了自己的“短腿科目”,也许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不再委身中等生行列,而是异军突起,进入第一兵团了。
■漏斗现象
从漏斗上面放入的东西,会通过下面的开口一点不剩地漏下去。中等生中普遍存在着“漏斗现象”——所学的知识一边进一边出,最后什么也没留下。
关于遗忘,心理学中有“艾宾浩斯曲线”理论:一个人所学的东西,如果不及时回顾、复习,一两天后就只记得15%的内容了。牛对吃进去的草要不断反刍,以便最大限度地吸收食物中的营养,孔子也说“温故而知新”。有的人并未吃什么好东西,但照样心宽体胖、容光焕发;有的人天天改善生活,却依旧瘦弱多病、弱不禁风,奥妙就在于人的吸收能力。
中等生在学习上一定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那种只求速度的做法不可取。不及时消化、吸收学过的知识,等于白白浪费了努力和时间,成绩自然不会理想。
■蝂现象
蝂是一种小虫,爬行时遇到东西,总要抓取过来放在背上。它的背不光滑,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结果东西越积越多,最终把它压倒在地,爬不起来了。有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可是一旦能爬行,蝂又会像原先一样把东西抓取过来驮在背上。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力气也不肯停下来,以致跌倒摔死在地上。(据柳宗元《蝂传》)
这种状态和“漏斗现象”正好相反,“蝂”不是吸收得太少而是太多、太琐碎,是典型的“眉毛胡子一把抓”。《三国志》中记载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陶渊明也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对中等生而言,当务之急是要学会提纲挈领,注意知识前后的联系和脉络,不要过分纠缠于细节,避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否则,会像蝂一样被累坏的。
只要认真地做到以上几点,假以时日,中等生定会从一片灰色海洋中脱颖而出,顺利晋级为闪闪发光的尖子生。
【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