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今时代仍需回应鲁迅旧时期许

2016-10-20张颐武

环球时报 2016-10-20
关键词:中华民族鲁迅精神

张颐武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在当时的葬礼上,一幅写着“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布覆盖着他的遗体。从那时到现在已整整过去80年,这个现代中国的巨人曾希望自己的作品“速朽”,但他留下的珍贵精神遗产至今让人不断回顾。

一方面,鲁迅的作品和思想无疑是中华民族历史中的宝贵创造。历史是连续性的过程,鲁迅的作品已回归于历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史中的经典,他的名字和屈原、李白、杜甫、曹雪芹等并列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另一方面,因其所处的中国现代史和今天中国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他的思考对现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巨大影响,鲁迅的名字又有超越历史地位的巨大现实性,总能让人从他的作品中获得现实启迪,进而反思自身和观察世界。鲁迅作品的某些方面也仍然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从今天看,鲁迅开启的有关现代中国的思考路向现在仍有深刻意义和独到价值。

鲁迅的当下价值,并不在于他对事物的具体看法。他对一些具体人和事的观感、看法或某些历史性思考,当然会随时代变迁和历史变化而回归于历史之中并受到反思和探讨。他和他同代人间的那些分歧和争议,也因事过情迁而具有了比简单判明是非更为丰富的内涵。但鲁迅开启的为中华民族发展而上下求索的精神,他以“韧性战斗”精神和紧张思索为中国人的未来进行的探索,直到今天都还让人感动。鲁迅逝去80年之后,世界的一切都变化了,中国也由一个积贫积弱、面临多重困境的社会,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全球化消费与生产的关键环节。虽然中国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但我们无疑站在了新平台上,也开始在全球发挥中国的影响力。在此进程中,鲁迅及其同代人为中国的富强所付出的一切,都得到了历史报偿。

鲁迅当时在极端复杂的环境下始终没有丧失对中华民族的“自信力”,没有失掉对于中国富强的信心,而是在不同方向上艰苦探求,通过自己的作品给予人们感染,召唤人们为民族发展和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而努力。正因如此,他的作品至今仍能让人感受到分量和意义。一些人对鲁迅的“反传统”有非议,认为他对传统仅仅否定。但鲁迅在那种特殊环境下对于中国参与世界的坚定信念,其实和他批判的锋芒与反思的力量一样,虽然只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侧面,但却意义和价值巨大。今天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肯定和当时的鲁迅有所差异,但正是在他的思考之中,正因有他站在现代的平台上对中国“国民性”进行反思,中国的“现代性”才得以确立。

有了鲁迅的反思和批判,我们今天才有机会寻求对传统更丰富和更深入的理解和认知,才可能在激烈的否定之后,更从容地寻求一种历史“合力”。孔子和鲁迅看起来是差异很大的不同人物,但他们实际上都是中国历史连续性的一部分,都是当代中国所需要的宝贵思想和精神资源。正是由于有了这些不同侧面的思考,今天已经处在崭新全球位置的中国才有了在自身发展中把这些方面综合起来的可能性。就是这样,我们从前辈勇敢探求和思考的精神中获取激励,在新时代中通过不断思考,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精神力量。新的历史平台当然需要新的角度和视野,鲁迅思考和探求的勇气和深度都会不断给予我们启迪。

鲁迅在1908年发表的《文化偏至论》中有一段极具启发性的论述,这展现了他对中华文明发展的信念和期许:“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校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这样才能让中华文明“屹然独见于天下”。鲁迅正是从他青年时代开始就抱着对中国发展的坚定信念来发出他的声音,做出他的思考。鲁迅在他的位置上为现代中国开启了独到的思想空间,而今日中国正是需要这种思想的力量,融汇中西古今,通过自身的文化创造,为世界和中国做出贡献。

我们今天尤需思考的是,在全新的历史平台上,我们该如何回应鲁迅的信念与期许?▲

(作者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鲁迅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拿出精神
孔乙己
阿迅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