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10—2014年载文信息及学术影响力分析
2016-10-20刘丽斌张如意
刘丽斌,张如意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天津300222)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10—2014年载文信息及学术影响力分析
刘丽斌,张如意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天津300222)
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以《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发布的数据为参考,对《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10-2014年载文情况及期刊评价指标数据进行分析,重点关注期刊评价指标的变化趋势,分析《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办刊现状,旨在为提升《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办刊质量、缩短与同类核心期刊差距提供参考。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载文信息;评价指标;学术影响力
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是指在某一段时间内科技期刊对其所处科研领域内科研活动的影响范围和深度,是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和论文数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科技期刊在科研活动中作用和价值的共同体现[1]。随着出版行业的更新换代,作为科技期刊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学报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进一步提升普通高校学报的办刊质量,缩短与优秀期刊之间的差距,本文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为研究范例,采用文献计量法,对《学报》2010—2014年的载文信息和《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评价指标进行分析,重点关注《学报》各项指标统计数据的变化趋势,为提升《学报》的影响力,推动《学报》今后向核心期刊迈进提供借鉴和启示。
1 研究内容
1.1研究对象
《学报》是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1989年创刊,季刊,A4开本。目前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天津市一级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本研究以《学报》2010—2014年出版的20期杂志共395篇论文作为数据源,以第一作者为统计对象,从作者学历、职称、基金论文数量以及期刊评价指标等方面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分析《学报》现状,探索其中的发展规律。
1.2研究方法及工具
文献计量分析法是采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以文献的外部特征为对象,研究文献和文献工作系统的数量关系[2]。通过对文献进行量化和分析,可以对研究对象的发展趋势有较为直观的了解[3]。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利用统计软件Excel对搜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直观地描述《学报》2010—2014年的整体发展情况。
2 载文信息分析
2.1作者群结构分析
作者是期刊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作者综合素质的高低关乎期刊的质量,是影响期刊整体办刊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4]。对期刊的作者群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对期刊稿件作者的基本情况有系统详尽的了解,对提升办刊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作者学历分布情况
2010—2014年,《学报》第一作者学历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学报》作者中拥有博士学位的共64人,占作者总数的16.16%;拥有硕士学位的117人,占作者总数的29.55%;在读硕士研究生为132人,占作者总数的33.33%;其他未注明学历的为83人,占作者总数的20.96%。从《学报》近5年作者的学历分布可以看出,《学报》作者中占比最大的群体为在读硕士研究生,达到33.33%。与文献[5]相比,在读研究生作者群体的人数明显增加,而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作者人数呈现下降趋势。在读研究生论文比例较大,虽然《学报》发挥了人才培养的作用,但受其科研水平所限,其研究广度和深度尚显不足,论文被引频次和下载次数较低,难以获得相关研究领域的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报》的学术贡献力和刊物影响力。
表1 2010—2014年《学报》第一作者学历分布情况一览表
(2)作者职称分布情况
《学报》作者职称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正高级及以上职称作者人数为39人,占作者总数的9.87%;副高职称人数为61人,占作者总数的15.44%;中级职称人数为131人,占作者总数的33.16%。与文献[5]相比,近5年作者中职称未注明(在读硕士研究生作者居多)人数显著增加;而在拥有职称的作者人数分布方面,副高和中级职称的作者是《学报》作者群的核心力量。
表2 2010—2014年《学报》作者职称分布情况一览表
2.2论文基金项目情况分析
研究将论文所获得的基金项目资助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和院校级3类,若1篇论文被多个基金项目资助,则取级别最高的基金项目。2010—2014年《学报》发表文章获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2010—2014年《学报》论文基金项目资助情况
由表3可知,2010—2014年,《学报》获得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数量共计318篇,占论文总数的80.76%。其中,获得国家级基项目资助的论文为82篇,占论文总数的20.76%;省部级资助的为176篇,占论文总数的44.56%;院校级项目资助的为60篇,占论文总数的15.19%。由此可以看出,省部级项目论文数量最多,成为载文的主体构成。从整体来看,《学报》刊载的基金项目论文数量呈现上升趋势,与文献[5]相比,整体载文的学术水平有明显提高。
2.3载文内容分析
根据《学报》刊载文章的学科特点,结合我校的学科设置情况,本文将《学报》刊载论文的学科分为以下几类:机械工程、自动化与电气工程、信息技术、汽车工程、电子工程、职业教育、数学、外语、经济与管理及其他。各学科刊载论文及被引情况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2012—2014年《学报》刊载的论文中,电子工程类论文数量最多,共90篇,占论文总数的22.7%;其他类论文最少,共11篇,占论文总数的2.8%。刊载论文的学科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校学科设置的特点,但涉及我校优势学科,如机械工程、自动化与电气工程、信息技术与软件工程以及汽车工程方面的论文在《学报》刊登数量仍然较少,优势学科优秀稿件外流情况十分严重。2010—2014年,《学报》刊载论文被引和Web下载情况整体并不理想,论文被引频次和Web下载量与同类核心期刊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通过考察各学科论文被引情况发现,总计被引频次最高的为电子工程类论文,共计被引102次,其次为职业教育类,共计被引93次;被引频次最低的为数学类,共计被引仅为15次。Web下载方面,总体下载量最高的仍是电子工程类论文,共计下载次数为8 424次;而下载量最低的是信息技术与软件工程类,共计下载次数仅为478次。分析数据可知,一些学科发文数量较多,但引用和下载次数则相对较低,如数学类论文这5年的发文量为49篇,但总被引频次只有15次;而一些学科文章在发文数量较低的情况下仍然能保持相对较高的被引和下载次数,被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参考和借鉴,如机械工程类和汽车工程类。统计显示,学报在出版内容结构和稿件质量方面,各学科发文水平有明显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报应将综合性与突出重点结合起来,依托学校优势学科,积极关注并跟踪各级各类研究课题的进展,更加科学合理地规划学报栏目;同时,加强对被引频次和下载频次高的学科论文的组稿力度。在网络传播方面,要加强学报网站的建设和数字出版,充分发挥网络传播力,提高学报的呈现度[6-8]。
表4 《学报》2010—2014年各学科载文数量、被引频次及Web下载量分布情况
3 影响力分析
本文采用由中国知网(CNKI)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版)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由于报告数据都是滞后一年的,因此2010—2014年《学报》的相关评价指标数据需从2011—2015年的报告中进行统计。文中涉及的期刊评价指标包括复合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总引比、被引半衰期以及Web即年下载率。《学报》2010—2014年期刊评价指标如表5所示。
复合总被引是指某期刊自创办以来发表的全部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被复合统计源引用的总次数。从表5中可知,《学报》复合总被引5年内呈上下波动的趋势,2011年被引频次最低为293次,2014年被引频次最高为354次,但与同类核心期刊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学报》2010—2014年影响因子整体上呈下降的趋势,从2010年的0.395一度下降到2013年的0.145,2014年又有所回升并达到0.263。《学报》2010—2014年他引总引比总体处于较高的水平,说明《学报》论文在本刊以外期刊的被引次数占总被引次数的比重较大。《学报》2010—2014年间文献的被引半衰期逐年增长,文献的引用周期和学术寿命都有所延长。《学报》文献被引半衰期的延长也印证了“迟滞承认”理论,即一些科学发现和成果在发表时未被引起当时科学共同体其他成员的认可和接受,直到多年后才被人们重新发现并使用。《学报》2010—2014年的Web即年下载率整体保持在20%上下,与同类核心期刊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反映出《学报》在网络传播方面关注不够,还应当加大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的宣传。
总体上看,2010—2014年,《学报》各项评价指标不高,特别是影响因子出现逐年下降的态势。造成此现象,除了受论文自身的学术贡献和价值所限,《学报》更名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2011年,刊物由《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更名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对比更名前后的影响因子和其他指标数据情况可知,更名后《学报》的复合总被引、影响因子、即年下载频次等方面均出现下降,《学报》新刊名给作者及读者带来一些误导,进而出现了各项指标的下降。
表5 学报2010—2014年期刊评价指标[9]
4 思考及启示
通过对《学报》2010—2014年载文情况及期刊综合评价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出,稿件质量是制约学报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提高载文质量、吸引更多的优秀稿源是当前学报主办单位及学报工作者应当着重思考的问题。
4.1准确定位,建立特色栏目,形成特色期刊
期刊定位一直是作者投稿考虑的首要因素之一,也是期刊发展的向导。定位是否准确关系到期刊能否在行业的激烈竞争中博得一席之地。作为综合类学术期刊,《学报》应当依托本校的学术资源和相关科研机构等优势,结合本校重点学科及优势学科建设,创建特色栏目,吸引重点学科及优势学科相关稿件。众所周知,重点学科汇聚了相关专业高水平且具较大影响的研究人员,其研究成果也最能反映学校的学术水平和研究方向。因此,编辑人员应主动积极地与各学科学术带头人、有关专家及课题负责人进行联系,了解重点学科的发展和科研动态,通过大力组稿,及时、连续地刊出重点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把学校的学科优势充分发挥出来,逐渐形成刊物的特色栏目[10-11];与此同时,还可与我校和津南区共同打造的津南研究院进行合作,与入驻的项目负责人进行沟通,为他们的研究成果搭建平台。另外,编辑人员还可以有效利用中国知网等在线数据分析平台,分析《学报》出版内容结构特点,针对被引频次较高和影响力较大的学科进行重点栏目建设,形成《学报》特色。
4.2组建专家学者库,提升作者队伍的素质
作为期刊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组建优秀的作者群对于提升学报整体办刊质量,提升学报综合影响力至关重要。编辑应积极与校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与沟通,通过专家推荐、座谈、研讨等多种形式,组建学报专家学者库,扩充已有作者群队伍,提升学报作者群的整体实力。
4.3充分发挥编委会的组稿约稿作用
普通高校学报要获取高水平的论文仅仅依靠作者自由来稿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编委会的重要作用。编委会是期刊发展的主力。学报编委会不仅承担着对稿件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指导和把关等职责,还承担着推荐和撰写优秀稿件的职责。由于高校学报编委会的成员大多是各个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担任着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工作,同时他们在相应的学科领域有许多同学、朋友,在同行中有较大的影响。通过编委们推荐有学术发现和创新的稿件,使学报的稿源稳定充足,对提高学报学术质量和知名度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另外,学报可以借鉴国内外大刊、名刊的成功经验,增设特邀编委来主持特色栏目或重点栏目,帮助学报约稿、审稿,使优秀稿件尽快刊发,缩短论文发表周期。许多编辑部的实践证明,编委会作用发挥得好坏直影响了期刊的质量和知名度。
4.4加大投入,注重内外宣传
作为科研宣传与交流渠道之一,学报一直发挥着重要的“窗口”作用。学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科研的整体水平,因此应加强对学报在资金、人员等各层面的投入,提升学报的综合实力。结合读者的引用偏好,科学合理地对学报栏目进行规划设计,提升学报文章的被引频次和下载率,着力开发学报论文研究成果的价值。依托大数据,积极搭建新媒体宣传平台,利用微博、微信及一些在线数据库,多元化开辟学报的宣传渠道,提高文章在线阅读和下载量;对每期出版后的论文,及时转换成单篇文章模板,通过邮件发送给作者,鼓励作者通过多种方式推送自己已发表的论文,使论文获得更广泛更有效的关注,提升学报的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办刊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参与行业培训和交流研讨;与同类优秀期刊进行交流和切磋,吸取宝贵经验;进一步完善与作者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吸纳作者意见,强化学报的服务功能。
4.5建立激励机制,吸引优质稿源
影响高校学报质量的因素很多,从外因看,高校学报的知名度与高校的知名度有一定关系,与高校管理者对学报工作的重视程度和给予的政策扶持也有一定关系[12-14]。制度保证是吸引高质量稿源、留住高水平作者的关键要素之一。为吸引优质稿源,编辑部要努力争取学校的政策支持,与学校主管领导和有关部门协商,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如采取优稿优酬、被转载论文特殊奖励等办法,还可以设立“最具学术价值及影响力研究论文奖励基金”,每年评选出若干篇,给予作者一定的奖金并颁发证书等奖励政策,以激发作者的创作热情,提升作者的投稿积极性,以此来增强学报对校外优秀稿源的吸引力,减少校内优秀稿源的外流,使学报逐步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模式。《科技进步与对策》杂志社自2008年以来采用此办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5]。
5 结束语
本文对学报2010—2014年载文情况及各项指标进行了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学报各项指标与同类核心期刊相比尚有一定差距,学术影响力尚需进一步提高。今后编辑部应有针对性地调整办刊方向,通过打造特色栏目、丰富稿件来源、注重对外宣传以及完善激励机制等手段,不断提高学报的办刊水平,提升社会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
[1]应倩,夏庆民,戴丽琼,等.2004—2008年肿瘤学期刊学术影响力变化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2):219-222.
[2]郑文晖.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的比较研究[J].情报杂志,2006(5):31-33.
[3]叶鹰.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的理论基础及软件工具比较[J].评价与管理,2005(3):24-26.
[4]杨梦媛.近年来我校学报作者群分析[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0(2):53-56.
[5]刘丽斌,胡玲玲.《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近5年作者群分析与思考[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9(3):236-239.
[6]钟旭,黄晖,薛健.中国社会科学期刊论文合著率指标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情报学报,2000,19(3):280-288.
[7]金伟.《编辑学报》1995—2004年载文作者群统计分析[J].编辑学报,2006,18(1):78-80.
[8]吴琼.《中国地震》载文信息及期刊评价指标的统计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3):291-295.
[9]中国科学技术文献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1-2015年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Z].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有限公司,2011-2015.
[10]石艳钗,吴江洪.期刊评价模式下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的两难选择和实现对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2):175-179.
[11]赵艳静,王义兴,王新英.浅议高校学报面临的问题及出路[J].天津科技,2014,41(7):79-80.
[12]李军纪,张策,段志光.《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充分发挥编委会作用的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7(2):916-918.
[13]林松清,佘诗刚.英文科技期刊编委遴选方法与措施——以《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3):257-263.
[14]马建华.新形势下高校学报改革面临的困境与思路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5):740-742.
[15]张春强,王尚勇,赵峰,等.精品学术期刊培育策略探析——以《科技进步与对策》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3):830-834.
Analysis on articles and periodical evaluation index in the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ical and Education from 2010 to 2014
LIU Li-bin,ZHANG Ru-yi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ical and Education,Tianjin 300222,China)
By using the method of document measurement,the paper analyzes the articles and journal evaluation index in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ical and Education from 2010 to 2014 based on the data,with the change trend of periodical evaluation index as the focus,and the situation of the journey.The purpose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journey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shorting the gap between the core periodicals.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ical and Education;articles;periodical evaluation index;document measurement
G256
A
2095-0926(2016)02-0074-05
2016-01-10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科研发展基金项目(SK15-09).
刘丽斌(1966—),女,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编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