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是科技进步的动力之源
——专访中核集团铀浓缩技术领域首席专家王黎明

2016-10-20

中国核电 2016年2期
关键词:核燃料核工业科研人员

创新是科技进步的动力之源
——专访中核集团铀浓缩技术领域首席专家王黎明

王黎明 同位素分离专家,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现任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研究员,中国核学会铀同位素分离分会副理事长,中核集团铀浓缩技术领域首席专家。曾获多项国家科学技术奖、部级科技进步奖,国防科技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创新驱动是打造发展的新引擎、增强发展的新动力。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它是核心竞争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革命性力量,因此,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也是成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一、科技创新对核燃料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坚持创新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创新发展已成为“十三五”期间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驱动因素,是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全面发展的根本支撑和关键动力。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就加强我国战略核力量建设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核工业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安全发展、创新发展、军民融合发展,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推进战略核力量建设和核能开发利用。核工业创建60多年来,走过了“两弹一艇”的辉煌,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铸就了共和国核之盾牌。之后,我们的核电斩关夺隘,一路向前,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备完整核燃料循环体系的国家之一,初步形成了闭合燃料循环体系,已经建立了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纵观我国核工业发展的历史,从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到以“华龙一号”为代表的第三代核电技术,我国的核工业从国防军事战略到服务经济社会,走出了一条辉煌的发展道路,其中,创新始终是核工业进步与发展的动力源泉。

当前,我国已成为核电发展最快的国家,以第三代技术为核心的核电正在加快新一轮规模化发展,配套前端、后端能力也在加快形成,核能开发技术创新正在加快推进,我国未来核能发展将进入重要阶段。从现在开始,我国核电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2020年我国在运在建装机容量将达到8800万千瓦,我们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要求我们要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创新,不断突破,不断发展。

从核燃料市场的态势来看,目前,核燃料将步入全面竞争的市场环境。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核燃料竞争市场。对于核燃料产业来讲,应以核力量建设为首责,以保障核能产业发展为己任,以提高质量和发展效益为中心,全面实施创新驱动,以创新引领发展,全面深化改革调整,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核燃料产业,助推我国由核大国向核强国的转变。在核燃料领域,科技创新尤为重要,因为核心关键技术只能依靠我们自主创新,攻关难度很大,责任更大。首要的就是要突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工业化应用研究,带动全产业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同时,还要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为核燃料产业的长远发展铺平道路。

二、人才培养是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泉

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资源,科技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保障,也是核事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我们要加强培养人才的自觉性,自觉遵循人才培养规律,使科技创新人才更多地涌现出来,成长起来。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组织上给予系统的规划,重在学术传承的导师型培养,重在实际应用的项目型培养,重在前沿探索的人才导向型培养,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培养方法。导师型的培养重在导师对年轻人的指导,在师生互动中使学生成为传承导师学术薪火的人才,同时传承导师的人品,从而使我们的核工业精神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项目型的培养在科研院所里更加常见,我们应把有能力、有潜力的年轻人委以重任,安排具体的科研项目,给他们压担子,依托重大的工程项目培养年轻人,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学习和磨炼,静态的知识技能可以通过学校和专业的教育培训获得,而动态的创造性能力则需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锻炼培养。而人才导向模式,则是围绕人才本身的价值进行培养,可能不会在短时间内见到成效,但却是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人才培养的积累。

当然,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还需要被培养者具有创新的理想、创新的情感、创新的兴趣、创新的意志和创新的能力,但这些本身也需要我们创造一定的条件进行激发和引导。因此,我们必须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有一种全局性的、清晰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自觉性,创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的环境和氛围,才能遵循人才培养规律,使科技创新人才更多地涌现出来。

三、科研环境、条件的建立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

科研环境对科研人员从事科研活动产生着各种直接、间接的影响,良好的科研环境有利于科研人员潜心研究,激发其创造活力,对于推动科技进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广义的科研环境包括政策环境、法律环境、竞争环境等等,但对于科研院所,完善的科研设施设备,将有助于科研人员创新能力的锻炼、提高和发挥,科研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利用必要的、先进的设施设备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开展学术交流。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此举是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科研人员的重要基地,是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平台,是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的通道。我们充分利用多种实验室的建设,大力改善科研环境,为培养和锻炼科技创新人才奠定了好的基础。重点实验室的建立,有助于聚集和培养科技精英,形成精干、高素质、科研能力强的科研队伍;实验室还是科技成果研究的重要载体,是自主创新的重要依托、良好平台;通过建立实验室管理体系,有助于形成鼓励创新、鼓励竞争的评价体系和管理制度。“十三五”期间,更应利用好重点实验室这个平台,探索并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努力培养人才,多出成果,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科研工作中,工作强度和任务饱满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科研任务挑战性大,这就需要我们加强科学的管理,按照科研的规律合理安排进度和时间节点。科研工作中相互合作和专业化分工也需加强,鼓励跨部门的合作,鼓励科研人员加强团队合作,增强对团队的归属感。此外,更多的学习机会、良好的个人发展空间、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等等都是良好科研环境的重要因素,是激励科研人员创新的必要条件。

四、激励机制的建立是科技创新的有力保证

有效的激励机制是科技创新的力量源泉,是推动技术创新的必由之路。有调查指出,在没有任何激励作用下,个人能力仅能发挥20%~30%,可见激励对职工能力的发挥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要促进科技创新,对科技人才的激励可以分几个不同的层次来开展。首先是自我激励,科技创新的方向、时间和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不是简单的投入和激励都能产生有价值的创新成果,它需要科研人员长期的潜心钻研,因此,激励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内因则是科研人员自身兴趣和科学理想,是要把具有科研能力和科学精神的人聚集在一起,构建统一的科学价值观,这是影响和激励科技创新人才的根本性因素。再者,企业等组织是具体实施激励政策的主体,传统的激励主要侧重于绩效评价、薪酬、岗位设置、晋级晋升等机制和措施。组织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创新绩效给予公正的评价,并以此为基础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晋升,这种方式非常重要。技术职务是一种学术水平的身份象征,是技术人员重要的职业发展目标,这种根据其学术能力、贡献进行的客观评聘,定会增强科技人员的成就感和科学价值观,强化自我激励因素。技术收益分成或股权激励则能够体现科技创新智力资本的价值,能够有效地激励技术人员从事技术成果转化工作;同时,组织的激励还应该体现在事业发展机会、学术氛围、团队合作等方面。同时,社会激励则是外部的激励因素。这主要包括各类科技创新奖励、学术声誉和影响、社会的尊重和荣誉以及创新成果的广泛应用和社会价值的实现等等,这些能够有效地强化科技创新人才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强化科技人才成就感的重要因素。

因此,对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论是内因还是外因,不论是企业内部的激励还是社会层面的激励,都不是简单可以实现的,需要一系列制度和机制的改革和完善。一定要提高科技人员的基本待遇,为其科研活动提供充分的资源和条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上的后顾之忧,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上;要转变功利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科研评价机制,为科技人员多元化选择提供相应的职业发展通道;要强化科技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加强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弘扬科学精神。

五、成果运用和转化是科技创新重要价值的体现

创新驱动发展的本质是通过创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核心是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的高水平、大规模创造与有效的转化和运用。然而从我国总体情况看,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核工业也是这样。综合分析影响成果转化的因素主要有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多种矛盾和问题影响制约着转化运用、缺乏有效转化运用的模式、缺乏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相关的法律政策规定尚不完善等。这些矛盾和问题造成了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而降低创新收益的预期;一些成果和知识产权是国家战略、规划的产物,供给不适应市场;没有合理建立职务发明人和所在单位进行激励的体制和机制,没有兼顾各方利益等情况的发生,影响了成果转化和创新的积极性。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要进行转化运用体制机制的综合改革。首先要构建科技创新评价体系,要尊重科研规律,建立针对不同层次和学科的科研评价体系,把成果转化工作纳入科研评价体系,成果转化的效果既要与直接从事该成果转化工作的人员评价相挂钩,又要与其前期硬性人员的评价相挂钩。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和科技评价相关制度,使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在一定范围内浮动而不视为国有资产的损失。同时还要从体系化高度完善科技法律制度,对政府、科研机构及国有企业转化运用的责任、义务进行规定,提高法律规范性,增加程序性规定和处罚性规定。

科技创新、科研成果只有在进行有效转化后才能体现其价值,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而又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好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目前,核燃料系统正在大力进行科研成果转化体系的建设,相信体系的建立必将使广大科研人员享受到科研成果转化带来的回报,对提升广大科研人员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产生积极影响,也必将使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升,使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经济、服务社会。

战略核力量是保持我国大国地位的基石,核工业是战略核力量建设的重要基础,技术创新则是我国国际地位的战略基点。我国的核工业从创建之初到完整产业链的建立、“华龙一号”为代表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技术的诞生,核工业人在自力更生、不断创新中创造了无数个辉煌,应该说,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科技创新就不能完成好国家赋予我们的崇高历史使命。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人才环境、制度环境,建立有效的成果转化平台,必将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必将推进核工业高科技战略产业的持续发展。

Innovation is Momentum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Interview with chief expert in the field of uranium technology with Wang Li-ming

猜你喜欢

核燃料核工业科研人员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红沿河核电站6号机组完成首次核燃料组件装载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心系“国之大者”,谋创新、铸重器——中国核工业二四建设有限公司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核燃料后处理厂蒸汽凝结水节能利用
来自广西的中国核工业“ 开业之石”
核燃料环形芯体压烧模具的设计
核燃料环形芯体压烧模具的设计
核工业井巷建设集团公司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