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朗高贵 古朴苍润
2016-10-20王新民
王新民
清朗高贵古朴苍润
王新民
自作诗《古风》张炳绍/作
自作诗《踏莎行》张炳绍/作
近年来,武汉书坛风生水起,云涌星驰,好戏连台,气象万千。我认真地研读了武汉书协副主席、湖北省书协副主席张炳绍的一些书法评论。张炳绍的书法评论,深得文学的营养与滋润。
炳绍有很深厚的国学修养,又精通古典诗词,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有感而发,信手拈来,写几首旧体诗词发在我的手机上让我品读赏析,据说他近年来写了几百首旧体诗词,但大多不为发表,只是为了滋润心灵。
优秀作品深邃的审美品格,使欣赏者由此烛见人类心灵深处幽微的情感的丰富绸缪,产生共鸣与震撼。书法作品也是如此。张炳绍书法艺术的特征,给人们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清朗高贵、古朴苍润的特质。
张炳绍崇尚魏晋书法艺术的神采和意趣,追求以二王为代表的书法之清畅、清新、高雅、高贵。如果我们要寻绎魏晋玄学、魏晋风度、魏晋书法三者相互陶染而又息息相通的一种精神品质的话,那么这种品质可称为“清、贵”。从玄学讲,为尚“清、贵”之思想;从生命情调讲,为尚“清、贵”之风度;从书法艺术讲,为尚“清、贵”之美感,进而深达“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精神标举。此外,他又在米芾、王铎、赵孟頫以及隶书、章草上下过很大工夫。
自作诗《望江南·武大赏樱花》(右图)张炳绍/作
张炳绍在书艺感悟上极具天赋,但天赋也不是万能的。他非常勤奋、刻苦,在他的书法作品中,临创作品数量巨大。张炳绍书法主张“以临为创”,他临创过程即是与古人对话,是一个通过笔墨让诗性的心脉自由流淌的美妙过程,实为写自己之心。重要的是,这是一种以他神养吾神的心领神会和修炼。古人说,“学书者有二观:即观物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如是则书之前后莫非书也,而书之时可知矣”。
什么是传统书法美学的核心领域呢?张炳绍认为:恪守传统书法艺术规律,遵守法度,以中和的审美心理,对应不同书体的结构规律和艺术特点,在文字书写的过程中,使心韵融通、延展笔墨,是书写自由中,囊拓万象,裁成一殊,含蕴并契合文化的光芒和艺术的光辉。因此,他反对漠视临帖,无节制地张扬个性,仅以外化的墨趣,镂空书法的本质。考察张炳绍的书法创作,始知他于青少年时期浸染书法,到部队后又劳其筋骨地苦练书法,到武汉市文联后又如痴如醉地沁润古代经典法帖。正因为他勤奋努力,在楚天书坛开创了一条特立独行的河流,因而他的很多作品,先后被人民大会堂、军事博物馆、美国南加州艺术馆、韩国世宗博物馆、碑林等中外艺术机构收藏。作为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尽管经历了许多生活的磨难,但因为内心的坚强,又恰逢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他学习书法的信心理性而自觉,言谈举止,举手投足,便有了艺术的风度。
张炳绍擅长行草和隶书,但我偏爱他的行草,清畅、清丽,高雅、高贵,古朴、苍润。时而如小桥流水,时而如云涌星驰,给读者提供了不同的欣赏视觉。重要的是,不管张炳绍书法的形质如何变化,其内质都与儒家文化、人文教养紧密相连。
由于张炳绍遵循中国古典美学法则,不去人为夸大书法作品形式,他笔下的线条意象,整体的书法感觉,与书法的古典美渐渐靠近,焕发了书法艺术的真实记忆。张炳绍强调古典美是书法的真实美。书法精神,书法欣赏,书法创作,一旦脱离了书法古典美的范畴,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管是以创新还是革命等为理由,均掩饰不了创作者的浅薄和无知。
这几年来,张炳绍在香港、澳门、南京、长春、河南、新疆等地的书展中,让观众耳目一新,让展方刮目相看。显然,张炳绍在书法创作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其一,他的行书出现了鲜活的迹象,谨慎而耐心地在魏晋书法文化气象里徜徉;其二,他时刻向古贤回眸,在传统文化宏大的体系里寻求力量;第三,他不断创新,常常在草书创作里,激情四射,恣意挥洒他心目中的中华文化之魂魄。
张炳绍书法艺术的价值,非一文可蔽之。简言之,其书如说出于古,然自有其貌;如说自有其貌,而又源出于古。中国书法千变万化,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惟入之者明其理,而明其理又得道者传而久远。
张炳绍常以诗词意境、笔墨意境相融合,诗书联袂,以诗言志,以书抒情,诗书并茂。读其书,如诵其诗,朗朗然观之欲唱;咏其诗,如赏其书,铮铮然濡耳染目;品其诗书,又如见其人,昂昂然气宇轩昂。
张炳绍简介:
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武汉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武汉书法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湖北省分会会员,华中师范大学长江书院学术顾问。作品曾参加全国、省市各类书法展及国际文化交流,曾率武汉书法家代表团出访韩国等国开展艺术交流活动,作品入编多部《中国当代书法家作品集》及被中外美术馆、书画院收藏。其书以“二王”书风兼章草、魏碑诸体,走碑帖融合之路,有文人书家特有的取法上乘、清俊高雅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