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忠明与他的篆刻艺术

2016-10-20沈嘉禄

名家名作 2016年3期
关键词:肖像

沈嘉禄

杨忠明与他的篆刻艺术

沈嘉禄

《佛像印》杨忠明、陆 康/作

上海人对动手能力强的人多有赞誉,称之为“多面手”,语近戏谑的则是“三脚猫”,而对博闻强记、视野开阔的人也有比喻:“万宝全书缺只角”。在获取常识主要靠百度、获取信息主要靠微信,表达感情主要靠段子,约饭购物主要靠淘宝的当下,杨忠明完全有资格承当这样的夸赞,稀缺人才,无可争议。

刘旦宅夸他为“二杨并举”

十年动乱时,上海有不少老作家、老艺术家受到狂风暴雨般的冲击,含冤忍辱,斯文扫地,不是被驱赶到干校劳动就是被边缘化,亲朋好友之间也不便走动,独居寒舍孤苦清寂,生活上也有诸多困难,青春年少的杨忠明却不惧嫌疑,经常去“遗老遗少”们家中嘘寒问暖,传递消息,顺便请教学问,也可纾解老前辈的郁结心情,给予一番慰藉。他与陈巨来先生来往,不仅得窥篆刻门径,还听他畅谈旧上海文坛的奇闻名逸事,回家后就记在小本子上,关键之处常用暗语,以防不测。他刻印钮是向陆明良学的,同时还参考汉晋的石刻艺术,无论避邪还是螭首,都能刻得栩栩如生,凛凛威风,虽不足方寸而聚集风云,呈现盛世气象。不少篆刻家以为是雕虫小技,不屑染指,他却刻得不亦乐乎,甘当印坛方家的绿叶。

陈巨来在大气候有所回暖时便主动为文艺界朋友治印,出手相当慷慨,需要有钮式的印石就嘱杨忠明加工,一刻就是十多方,这说明陈巨来对杨忠明是非常认可的。后来,刘旦宅还为杨忠明题了“二杨并举”的匾额,等于把他与康熙年间的寿山石雕艺人杨玉璇并列。但杨忠明素来低调,从不对外自夸。

事实上,杨忠明在传统书画艺术被视作“四旧”的荒唐年代里,刻印钮不仅要避人耳目,而且费时费力,在经济上的收入几乎等同于卖炭翁,远不及今天篆刻家那般潇洒。“但我觉得蛮开心,也不会跟人家讨价还价,自视为练把式的极佳机会。画坛大家谢之光在文革后期,白石素餐而洒脱从容,凡求画者上门,有求必应,题材自定,当场泼墨,毫无架子,当时他也认为求画者带宣纸来,就是买来炮仗给他放。前辈大师如此心态,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他说。

杨忠明向年龄相近的陆康、陆大同伯仲学书法绘画,结为莫逆,情同手足,还经常去陆澹安、郑逸梅、钱君匋、陈左高、朱大可、叶露渊、魏绍昌、苏局仙等老前辈府上请教艺事,关起门来听他们畅谈旧上海的故事,感受他们身上的儒雅与睿智。日积月累,杨忠明也装了一肚皮旧上海轶闻趣事,近年来经常在新民晚报撰写饶有情趣的文饭小品,上海的前尘往事与风云际会,前辈文人的风范与市民阶层的智慧,如涓涓细流滋润着读者心田。

前几年,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推出一套老上海丛书,其中有他的掌故随笔集《雅玩》和管继平兄的市井风俗文化随笔集《游嬉》,我的美食随笔集《风味》忝列其中。丛书既出,在上海书展上亮相,签售当天读者相当踊跃,规定的签名时间飞一样过去,而读者不愿散去,主办方不得不更换地方继续操练。据编辑信息反馈,许多年轻读者看了《雅玩》后大呼过瘾,想不到旧上海的文人这么会玩,玩出了情调,玩出了文化。

“外婆的鱼”别有一番况味

后来杨忠明又出版了随笔集《外婆买条鱼来烧》,也受到读者的一致好评。杨忠明写美食,不是得意于吃到了鱼翅海参,而是感恩大自然的慷慨馈赠,铭记父母的哺育之恩,感喟许多存在于老风俗之中的民间小吃在今天的喧嚣中渐行渐远。我以为,这样的美食文章就超越了味觉体验的层面,而上升至文化思考的境界。

比如杨忠明写到上海人“吃食堂”,上海中年以上的人大都有这方面的经验。居民食堂一般开在弄堂里,由家庭妇女操持,这是特定时期为了解放生产力、用社会力量解决居民吃饭问题的举措。但吃过食堂的人,或受制于计划经济的市场状况,或受制于自身的经济能力,均能品味出丝丝缕缕的甜酸苦辣。“有一天中午我从食堂买了馒头拿在手里,走到重庆北路上,突然从对面四楼屋顶上飞下一只麻雀,对着我手里的白馒头直冲下来就毫不客气地用嘴啄来吃。我一看,哈哈,从来也没有过的奇怪事,野生麻雀竟然不怕人。我让它吃个饱,它站在我手上不想离开。同学看见说,这个麻雀是你养熟的吧!那麻雀好像听得懂人话,又吃了几口馒头,翅膀一振,连叫几声,仿佛是感谢的鸣声,呼的一下飞走啦。后来我明白,这只饥饿至极的麻雀,不顾一切地抢人的食品吃,即所谓‘鸟为食亡’,今天我看到了这一幕!”

这能简单地视作美食文章吗?这是令人哭笑不得的“苦食文章”!

上海人嗜吃大闸蟹,每年金风送爽菊黄时节,谈吃蟹的文章连篇累牍,热灶头炒冷饭,但杨忠明却写出另一番滋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去沪上刻印大家陈巨来先生家,只见他老人家正在方桌上拆蟹粉。巨老说:杨忠明,图章刻到一半,有人送来二串太湖大闸蟹,你知道吗,苏州太湖蟹要比昆山阳澄湖里的蟹味道更鲜,阳澄湖里的蟹都是从太湖里爬过去的!我拆蟹粉的水平一等一流,我把刻元朱文的功夫用在拆蟹粉上,今朝蟹粉拆得我手要断脱,人要昏过去了!小蟹脚里一点点蟹肉我都把它剔出来。有人拆蟹粉,小脚都丢掉,其实,小脚里的蟹肉最鲜,这是秘密,别人是不知道的!还有,拆蟹粉绝不能用死蟹拆,否则叫‘叫花子吃死蟹’。吃了死蟹,人就死蟹一只,图章就刻不动了……”

苦中作乐而不乏自嘲精神,这就是陈巨来等文化老人彼时的集体心态。

杨忠明写到一些正在离我们远去的风味,心怀惆怅,恋恋不舍,在《渐行渐远的风味》一文中,他勾沉了“花露”等物。“‘花露’可以解暑渴,增酒味,制糕点,入药方。上海人对此恐怕很陌生,我听郑逸梅先生说;‘苏州有花露茶,味香极,为文人雅士所好。’所谓花露茶,就是把鲜花放在茶叶中,让茶叶汲取花中的精气,或用花提取的液汁来点茶。老上海人喜欢在夏日饮用‘金银花露’清热祛暑无上妙品。沈复《浮生六记》记:‘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这是多么雅逸的文人闲趣啊!花露食之可以养颜延年。冒辟疆《影梅庵忆语》记董小宛擅制花露时称:‘酿饴为露,和以盐梅,凡有色香花蕊,皆于初放时采渍之,经年香味颜色不变,红鲜如摘,而花汁融液露中,入口喷鼻,奇香异艳’。”

杨忠明自绘自刻的紫砂壶

去年,杨忠明又推出一本掌故类的随笔集《上海什锦》,品评人物,回想旧事,勾沉史料,畅想未来,依然趣味盎然,深得“补白大王”郑逸梅神韵!

佛像印、肖像印,还有抗日英雄谱

杨忠明除了刻印钮,还擅长刻佛像印和肖像印。

《雕虎穿环钮章》杨忠明/作

佛像印是古今不少篆刻家属意而专注的题材,杨忠明早就有不俗的成绩,而且形成自己的风格特征。据我有限的艺术经验来观之,至少有三个特点。其一,体现了中国艺术家一贯的世俗趣味。忠明在方寸之间传神地表现了菩萨的各种姿态,或三曲而立,或交脚而坐,或半跏而坐,或施以含义丰富的手印,一点一滴,源远流长,将中国民间版画的思路体现在精心安排中。其二,构图美观,丽姿典雅。忠明根据印面的长短宽窄布局菩萨的姿态,并饰以菩提或须弥座,还能通过衣纹和缨络体现吴带当风的动感,使整个画面更加空灵活泛。其三,体现了民族化的追求。同样是因为芥子之微的局限,一般人难以精细刻划菩萨的宝相,但忠明却把握住了中国佛像艺术的精髓,采取头顶肉髻,饰以背光及面容的正侧转势等手段以简胜繁,以静制动,并以慈爱妩媚的笑容和妖娆婀娜的身段来表现“菩萨如宫娃”的美学观念。特别是观音大士的立像,因为赋予了鲜明的女性特征,在中国民众中能够获得更大的认同。我有幸从忠明处迎回一方佛像印,供养于城南寄庐,与忠明共沐无边佛光,诚为无上喜悦。

有一次,我在朋友家里欣赏到忠明篆刻在大块寿山石、鸡血石上的十八尊罗汉,每尊足有掌心之巨,不仅布局妥帖,相互照顾呼应,而且每尊罗汉各具表情,姿态生动,背面则由著名书法篆刻家陆康刻一首诗。每叶如石版画一般,有很强的表现力。

每方罗汉像经忠明精心蜕成印花,装裱成二十册分赠友好,我又有幸获赠一册。沐手焚香静心拜观时,室内似有宝光从窗外射进,令我心灵腾飞于祥云之间。后来忠明还将罗汉像的印谱敬献于玉佛禅寺,经大和尚觉醒法师及书法篆刻家刘一闻先生、画家戴逸如先生题词祝贺,以遂夙愿。

《十八罗汉之一》(右图)杨忠明/作

迦诺迎伐蹉尊者(喜庆罗汉)

顶笠闲余步

持珠独自行

桥边流水急

廓尔悟吾生

忠明在篆刻佛像印的同时,还为多位朋友刻肖像印。肖像印自古就有,先秦及两汉的肖形印,内容也相当丰富,表现手法简练,寥寥数笔足可传神会意。我们在存世的汉印中就可以看到“鼓乐”“歌舞”“戏兽”“杂技”“牛耕”“门楼”“屋庐”等内容,不仅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还是古代社会生产和精神活动的典型实录。但是在今天,这一路功夫少有人染指,而忠明却情有独钟,倚马可待,往往在喝茶时一口承诺,次日一早,鲜红的印蜕就晒在博客和微信上了。

杨忠明在跟我聊起肖像印时曾感慨地说:古人在两千年前就能稔熟地把握这种题材了,他们在狭小空间内,对肖像加以恰当的变形处理,化解种种局限,使之妥帖地安置在这个构图中,又表现得如此概括简练,很了不起啊。这是忠明对肖像印创作的认识,也是对自己的要求。所以他为巴金、姚明、刘翔、曹可凡等文体界名人篆刻的肖像印,生动体现了人物的气质与性格,他为作家朋友刻的肖像印也成了他们专栏文章的logo。

去年秋天我提醒他:“今年9月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你何不刻一套抗战名将谱?”他一听叫好。不出一个月,当他将第一批“8方”抗战名将肖像印晒到网上后,网友纷纷点赞。

去年春天,当他得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会计划在8月份举办《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与全民抗日战争文物图片展》,同时还要召开中共著名抗日将领后人座谈会,就毛遂自荐,向张黎明馆长请缨,希望为《新民晚报》准备刊登的名将后代回忆文章配发印章,为版面增色。张馆长一听非常高兴,就将相关抗战名将的名单给他作为创作依据。

杨忠明专程到浙江青田采购上佳石材,加工成统一规格,磨平、抛光。挑选人物的最佳照片,用毛笔勾勒脸型,用墨色调节人像的阴阳对比,光影层次,强调人物的精神气质与性格特征。

忠明说:肖像印创作必须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以再现人物精神世界为第一要务。在具体操作时,不可粗心大意,若是刻断一根线条,整件作品就功亏一篑。

创作这33方印前前后后用了几个月时间,为了能够赶在8月中旬完成任务,最后几方是在大暑高温中“赤膊上阵”,其中有几方他觉得不甚满意,又磨去返工。为了赶工,他每天只睡几小时。

这组彪炳史册的中共抗日名将的肖像印,线条粗犷,布局得当,朱白两色对比强烈,金石气十足,人物形象健硕饱满,眼神、鼻梁、嘴角、额面,艺术地再现了中华民族英雄儿女不畏强虏,不怕牺牲,奋勇进击,争取独立自由、民族解放,维护世界和平,迎接新中国横空出世的光辉形象与时代精神。杨忠明将这批肖像印的朱红印蜕呈现在我面前时,我仿佛听到了军马的嘶鸣,看到了硝烟的腾起,想象到中国军魂与日月同辉的恒久呈现。

杨忠明精心创作的这组抗日将领肖像印一共拓了两本,一本由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收藏,一本由自己保存,并请来沪参加座谈会的中共著名抗日将领后人一签了大名,弥足珍贵。通过这组抗日将领肖像印创作,杨忠明不仅积累了宝贵的艺术经验,在历史认识及思想感情方面收获良多。

杨忠明简介:

杨忠明,上海作家,篆刻、雕刻家。祖籍江苏昆山。1951年出生。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协会会员。别署霁光、明壶堂。20世纪70年代师从陆康、陈茗屋先生学习书法篆刻。后又师随郑逸梅先生学习“旧闻”写作,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报刊发表文章至今。现在为《新民晚报》 “夜光杯”版面、《食品与生活》、中国电信《翼时代》《旅游时报》《科学与生活》等报纸杂志写古玩、收藏、美食、旅游等专栏文章。现任澳门《印缘》杂志编辑,澳门美术出版社副社长,澳门印社理事,浙江方山印社副秘书长。

猜你喜欢

肖像
爱画肖像的木朵一家
地毯肖像
叙利亚肖像
去世66年后,他的肖像上了钞票
雨花·艺术 李安源作品
对着母亲的两幅肖像
肖像绘画的回归——伊丽莎白·佩顿
《肖像》
画肖像
大师镜头下的儿童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