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实践与展望

2016-10-20黄英华王利敏李敏梁永宣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图书馆

黄英华+王利敏+李敏+梁永宣

摘要: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有大量古籍,在古籍的防火、防盗、防虫、防高温高湿、防光防尘等方面做出许多工作,同时注意加强古籍保护制度建设,但是在古籍修复及古籍数字化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古籍保护;图书馆;中医高校

中图分类号:G253.6;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16)04-0035-03

Practice and Prospect of Ancient Book Protection in the Library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UANG Ying-hua1, WANG Li-min1, LI Min2, LIANG Yong-xuan1*

(1. Library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2.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Library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s a large number of ancient books. It has done a lot work about ancient book protection, such as fire protection, stealing protection, hot and humid protection, light protection and dust protection. Meanwhile, it has also enhanced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ancient book protection. However, repair and digitalization of ancient books should be further improved.

Key words: ancient book protection; library; TCM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中医古籍是中医药学术与文化的重要载体,大量传世中医古籍对回溯学术源流、传承中医学术、深入研究中医药学理论、提高临床疗效,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作为高等中医药教育机构的图书收藏单位,在突出中医药古

基金项目: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2015-JYB-JSMS048)

第一作者:黄英华,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医药信息、中医医史文献。E-mail: lesahyh@qq.com

*通讯作者:梁永宣,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医医史文献。 E-mail: lyongxuan1@hotmail.com

籍收藏特色的同时,还藏有其他经史子集类中国古籍,古籍保存和维护责任重大,是图书馆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古籍库基础设施建设、古籍保护制度建设、古籍保护工作展望等方面,就古籍保护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意见与建议。

1 馆藏古籍概况

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目前典藏古籍3914种,近4万册,多为经典中医学古籍,也含部分文史类古籍,其中大部分收藏于古籍珍本室。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任应秋教授捐赠的2000余册个人收藏古籍则存放于任应秋文库。这些古籍以明清两代刻本为主,含善本及少量孤本,其中尤为珍贵的是藏于古籍

[13] 刘军.整体网分析:UCINET软件实用指南(第二版)[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4.

[14] 肖明,李立从.手机图书馆领域的可视化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 2013(2):16-21.

[15] 吴素坤,闫江,王超,等.科技查新员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1):92-95.

(收稿日期:2016-04-13)

(修回日期:2016-05-16;编辑:魏民)

珍本室的6部古籍,分别为:明嘉靖七年(1528年)刻本《素问玄机原病式》1卷,明嘉靖间刻本《新刊黄帝内经灵枢》24卷,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周珫刻本《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30卷,明初刻本《外科精义》2卷,明刻本《医要集览》6卷,明隆庆三年(1569年)衡府刻本《摄生众妙方》11卷;以及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任应秋教授捐赠、目前收藏于任应秋文库的2部古籍,分别为:明嘉靖赵府居敬堂刻本《补注释文黄帝内经素问》12卷遗篇1卷、《灵枢经》12卷,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顾从德影宋刻本《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4卷;以上共8部古籍于2008—2010年分3批进入了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2 古籍库基础设施建设

本馆历来重视古籍库的基础设施建设,收藏古籍的古籍珍本室和任应秋文库都有完善的防火、防盗、防虫、防高温高湿、防尘防光设施。

2.1 防火

火灾是对古籍的最重要威胁之一,对于书籍具有毁灭性的损害,因此,在古籍保护工作中应对防火予以高度重视。除图书馆日常消防设施、安全疏散设施外,古籍珍本室还于2007年配备了甲级防火门和七氟丙烷自动灭火系统。七氟丙烷本身无色、无味、低毒、不导电,符合环保要求,不会对古籍造成污染或损坏。整套灭火系统包含火灾探测器、自动报警控制器、固定灭火装置、灭火输送管道和喷嘴等组件。可通过自动、电气手动和机械应急3种控制方式启动灭火系统。为了保证该系统的正常启动和运行,工作人员定期对系统进行压力监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迅速解决。完善的防火措施,可以防患于未然,有效防止古籍遭受火灾。

2.2 防盗

古籍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具有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近年来价格逐渐攀升,因此防盗工作尤为重要。目前古籍珍本室和任应秋文库都设置了双锁防盗门,必须2位工作人员同时到场,方能打开。除书库管理人员外,读者或其他人员不得进入书库。同时,为了保证古籍的绝对安全,在书库门口和阅览区安装有摄像头,出入库人员和书籍都实施登记制度,记录出入库时间、工作人员姓名、阅览书籍名称、索书号、函数、册数等。做到了古籍出入库全程可控制,责任可追查,从而有效保障了古籍的安全。

2.3 防虫

防虫防蛀历来是古籍保存的重点,由于古籍所用纸张多以棉、麻、竹等天然植物纤维为原料制成,其中含有维系蠹虫的营养物质,故而最易遭受虫害。过去因条件所限,古籍库仅采用了放置樟脑的方法。2007年新图书馆落成后,馆舍条件大幅改善,学校特批专款添置了防蛀能力较强的樟木书柜,馆藏线装古籍得以全部入柜保存,有效抑制了蠹虫对书籍的损伤。但樟木本身只可驱虫或抑制虫害,并不能消灭虫害,工作人员仍会对放置在樟木柜中的古籍定期检查,以便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置。

2.4 防高温高湿

古籍受到存放环境的影响很大,尤其是温度和湿度。据王斌等[1]研究,“在温度为15 ℃,相对湿度为50%的环境中,古籍文献可保存600年左右……温度超过常温10 ℃时,古籍文献纸张的酸碱杂质产生破坏作用会增加3倍,而温度每下降10 ℃,纸张的寿命会增加2~3倍”。湿度过高易滋生霉菌,对书籍的破坏作用较强且难以修复;湿度过低,纸张则易酥脆甚至断裂。2006年,文化部发布了行业标准《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以下简称《部颁要求》),对古籍特藏书库的温湿度控制提出明确要求,其中温度应为16~22 ℃,湿度应为45%~60%,还建议有条件的图书馆采取更严格的温度标准,如1~4 ℃、8~12 ℃等。由于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图书馆不可能始终符合温湿度控制要求,必须借助一定的专业设备,为此,图书馆目前已购置了具备抽湿功能的空调和温湿度计,根据数据监测情况调控温度和湿度。

2.5 防尘防光

由于近年来大气污染日趋严重,空气中含有大量酸性颗粒物、氧化剂、光敏剂、细菌气溶胶、真菌气溶胶等物质,这些物质随空气进入古籍库,将在不同程度上对古籍造成损伤,可导致纸张被腐蚀、字迹模糊,加速纸张的氧化变质,使纸张发生粘连、造成霉变、诱发虫害等。“古籍文献如果长期遭受光辐射,会使古籍文献局部温度升高,湿度下降,导致纸张纤维素聚合度和机械强度下降,使纸张变脆,从而影响纸张的耐久性”[1]。要想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和光线损伤,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为此,存放古籍的书库目前都安装了加厚窗帘和遮光布,全部古籍均存放在樟木柜中,并且逐一制作了函套,可有效防止灰尘进入和光线照射。

上述基础设施,共同构成了馆藏古籍保护的硬件系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古籍的损伤。

3 古籍保护制度建设

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古籍保护与利用的重要保障。因此,图书馆制定了《古籍珍本暨任应秋捐赠室阅览条例》《古籍珍本暨任应秋捐赠室复制条例》,对阅览、复制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

读者阅览古籍需在综合阅览室或任应秋文库办理手续,每次阅览数不得超过三函。馆藏已有复制品的古籍,原件一般不再提供阅览。阅读古籍时尤其须仔细爱护,不能压、折、搓捻书页。抄录古籍时,仅限使用铅笔,不得在书上涂写。不能将水杯、饮料、茶具等置于书侧。凡损污、毁坏古籍者,除承担修补费用外,还要视情节处以罚款。读者中途离开阅览室或阅览室关闭前10 min,需将古籍归还工作人员。

对于非善本类民国书籍,可采用拍照或冷光源扫描方式进行,不允许采用对书籍有损害的静电复印。复制时选择部分不可超过单册古籍的1/3。对于目前破损严重的古籍,原则上亦不可再进行复制。善本、孤本古籍仅提供阅览,一般不提供复制。校外人员复制古籍,应执有加盖公章的单位介绍信,并需按规定交纳一定费用。

4 古籍保护工作展望

虽然我馆已经在古籍保护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在基础设施配置、破损古籍修复、古籍数字化方面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按照《部颁要求》规定,古籍特藏书库应设置独立的恒温恒湿中央空调系统或恒温恒湿空调机组,空调通风系统应具有空气过滤和净化措施,以滤除空气中的灰尘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但目前条件有限,古籍库所用的空调还无法保证恒温恒湿,也未购置空气净化装置,只能人为检测温湿度。当气温过高或过低时开启空调,当湿度过高时开启抽湿功能,湿度过低时开启加湿机,以保证古籍室内温湿度在较适宜的数值内。

古籍修复方面,由于过去一直无专业的人员,也未配备专业修复设备,而邀请相关机构修复费用较高,只有极少数版本价值较高的古籍得到修复,其他普通古籍的修复工作始终无法全面展开,这也使得古籍整理工作陷入困难。“对于古籍保护的重要性,大家都已达成共识,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想把这种共识落实到资金支持还非常困难”[2]。已经破损的古籍,尤其是遭受虫害的古籍,不经修复破损状况只能愈演愈烈。因此只能依据修复急切程度,本着“救命为主、治病为辅”的原则,逐渐分批申请经费修复。

作为古籍收藏机构,总希望尽可能减少对古籍的人为损伤,这在收藏机构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这很难得到读者的谅解,屡屡为人诟病,被认为是“以保护古籍善本的文物价值为借口,限制图书资料的使用”[3]。与此同时,古籍不被读者利用,又很难体现其收藏价值,这就形成了古籍的藏用矛盾。近年来日益发展的古籍数字化工作,可使古籍的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分离,有效解决这一矛盾。目前,我馆已经开始启动了对任应秋文库所藏古籍的数字化工作,充分考虑利用新技术,如采用图像扫描与OCR相结合的方式[4]、利用文本挖掘技术实现古籍的深度分析及用文本可视化技术构建古籍数字化知识体系[5]等,拟建成可供检索的古籍书目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并与现有数据库充分整合,形成规模,独具特色,根据读者权限开放使用,为广大读者提供便利,同时也避免了“资源过少、规模过小的数据库作用很有限,费效比太低,甚至成为摆设”[6]。

古籍具有学术和历史文化的双重价值,做好古籍文献的防火、防盗、防虫、防高温高湿、防光防尘等工作,并加强古籍保护制度建设,可以延长古籍文献的寿命,为最大化地发挥古籍的学术作用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斌,贺培凤.图书馆古籍文献保存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0,19(4):44-48.

[2] 程仁桃,杨健.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的现状与展望[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8):61-63.

[3] 李明杰.构建中华古籍层级保护体系的设想——从古籍价值属性创新古籍保护思路[J].图书馆杂志,2009(3):14-19.

[4] 刘聪明,姜爱蓉,郑小惠.信息技术在古籍数字化实践中的应用[J].兰台世界,2011(10):17-18.

[5] 杨贤林.古籍整理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实践与展望[J].图书馆学刊,2014,36(3):51-53.

[6] 程新.中医药古籍数字化若干原则思考[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5,39(1):6-11.

猜你喜欢

图书馆
图书馆
迷宫弯弯绕
迷宫弯弯绕
图书馆
图书馆里静悄悄
气味图书馆
欢迎到图书馆做客
你会估算吗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