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1号矿群周边找矿浅析

2016-10-19张建军

文化产业 2016年7期
关键词:找矿花岗岩

张建军

摘 要:根据现勘探资料综合分析,31号矿群主要由31-1E、31#、31-15#等矿体组成,赋存于T2g15地层中;矿体呈面形、透镜状、槽状产出。主矿体旁侧存在未勘探多个零星矿点及小矿体,位于塘子凹突起底部有多个小岩脉、岩枝出现,在这些小岩脉、岩枝之间受花岗岩形态控制,矿液易堆积和赋存常形成槽状、囊状、透镜状、面形矿体。

关键词:花岗岩;接触带;找矿

矿产资源是矿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云锡塘子凹坑经过二十多年的开采,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可采资源不足与生产发展不适应的趋势。为了增强矿山发展后劲,给生产提供后备资源储量。结合实际情况,为今后持续、稳定发展生产,提出对31号矿体周边进行找矿勘探。勘探花岗岩及矿体的赋存形态规律、矿石类型、矿体品位变化情况,找出成矿的有利地段。

一、区域地质背景

云南个旧锡、铜多金属矿区地处云南省东南部,是我国滇东南锡矿带上重要的规模大的锡多金属矿集区之一。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东南地洼区、云贵地洼区、南北地洼区及印支地洼区的交汇部位的滇桂地洼系之西南隅。矿区内地层除地表分布有坡积、洪积等第四纪沉积物外,主要出露中三叠统个旧组一套碳酸盐类岩石,分为白泥洞、马拉格、卡房三段。岩性为石灰岩、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和灰质白云岩等。区内中部呈南北向延伸的旧大断裂将个旧成矿区分割为东西两部分。主产锡、铜、铅、锌、钨、银、铋等20多种有色金属。

二、矿段地质特征

塘子凹矿段位于个旧东区一级控矿构造-五指山复式背斜的中段及矿区次一级EW向湾子街背斜与NW向黄茅山背斜交接部位,EW向背阴山断裂与NE向坳头山断裂,NW向黄茅山断裂夹持地带。地层出露主要为三叠统个旧组碳酸盐类岩石,燕山晚期岩浆侵入后形成岩浆热液矿床,围岩蚀变强烈,成矿规律均受地层、构造、岩浆的控制。

矿床为赋存于花岗岩接触带型矽卡岩硫化矿体,矿床总体走向为北东,倾向北西,南高北低。矿体形态为透镜状、舌状、似层状、层状矿体。矿石类型为黑色、灰黑色磁黄铁型块状矽卡岩硫化矿。矿石矿物主要有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毒砂、辉铜矿等,脉石矿物有石英、萤石、透辉石、石榴子石等;其次在岩舌的上部为层间氧化矿;矿床类型为褐铁矿型土状、块状氧化矿。

(一)地层

除地表为第四纪坡积、洪积沉积物外,矿段内地层均为中三叠统个旧组碳酸盐类岩石,岩性为石灰岩、泥质灰岩和白云岩等。由上到下划分为:

T2g21 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状白云岩,局部含石灰岩夹层,厚222米至387米。

T2g16 中厚层状至薄层状石灰岩与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互层,厚150-288米。

T2g15 厚至中厚层状石灰岩与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互层,普遍大理岩化,厚度大于400米,为花岗岩接触带矿体的主要赋存层位。

(二)构造断裂

1、背阴山断裂:位于矿段北端,走向北80°西、倾向南西、倾角64°~83°,是一张扭性断裂。断层角砾带宽20-160米,角砾大小不一、棱角分明、胶结松散。其南盘西移、水平断距约800米、垂直断距约50-350米。

2、兰蛇硐断裂:走向北400~600东,倾角南东650,长约1000余米。

3、坳头山断裂:走向北40°~55°东,倾向北西,倾角50°~78°,长约2500米,延深200~400米,宽4~60米,垂直断距2~15米,为压扭性断裂。

(三)岩浆岩

矿段内岩浆岩主要是花岗岩,隐伏于地下400-800米,属于老卡岩体一部分,是燕山晚期产物,花岗岩主要由浅色斑状黑云母细至中粒花岗岩组成。该段在地壳运动中在原花岗岩岩基上经岩浆多次侵入形成岩舌、岩脉、岩枝、岩床;在岩脉的突起顶部有形成林峰似岩脊,如1021突起、05突起、菊花山突起、塘子凹突起、兰蛇洞突起等;在这些形态各异花岗岩突起顶端、突起之间往往是形成接触带矿体有利部位。

(四)围岩蚀变

该块段的围岩蚀变强烈,花岗岩内蚀变主要有钾长石化、钠长石化、云英岩化、绿泥石化、硫化物化等;碳酸盐类岩石中蚀变主要有矽卡岩化、大理岩化、赤褐铁矿化、铁锰矿化等。矽卡岩化是锡铜硫化物矿床形成的主要场所。

三、控矿地质特征

(一)地层控矿特征

地层是花岗岩岩浆侵入时的围岩,地层岩性、地层构造对花岗岩形态的影响是明显的。T2g15地层中泥质条带、泥质灰岩发育,花岗岩常形成凹兜、岩舌等。

(二)接触带构造控矿特征

区内花岗岩在侵入过程中受地层和侵入同时产生的断裂构造影响形成复杂的接触带构造,对接触带矿床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在岩浆沿断裂构造侵入、冷凝、收缩过程中,再次加强了断裂活动产生新的断裂及滑动破碎构造,为矿液的充填交代提供良好场所。

由于花岗岩侵入的脉动性,更主要由于地层岩性的差异性、屏蔽性以及断裂构造的影响等多方面的原因,形成了花岗岩凹槽、凹兜等一些半封闭型的接触带构造。在这些凹槽、凹兜中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强烈,往往易形成大型矽卡岩硫化物矿体。

(三)花岗岩控矿特征

花岗岩是个旧矿区的成矿母岩,为成矿作用提供了成矿物质和热动力。故花岗岩突起是找矿的重要依据。花岗岩与围岩的接触带构造的发育程度是决定矿体发育程度的主要因素,花岗岩侵入接触带是重要的控矿构造,它规定或影响着接触带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总之,花岗岩无论在平面上还是在剖面上都严格控制着接触带矿体,矿体随花岗岩起伏变化而变化。

四、矿体地质特征

31号矿群赋存于塘子凹突起西坡接触带上,矿体总体走向南北,倾向西,且南高北低,厚3~18m,平面延伸较长。矿体形态主要为透镜状、且局部花崗岩岩脉发育,产出凹陷、凹槽,形成复杂凹槽状矿体。矿石类型为黝黑色、黑色磁黄铁矿型致密块状硫化矿、灰黑色透辉石矽卡岩硫化矿,顶部有氧化矿。矿体铜品位连续性好,品位0.5~3.6%。矿石矿物主要有磁黄铁矿、黄铜矿、黄铁矿等,脉石矿物有石英、萤石、透辉石、石榴子石等。

五、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一)成矿规律

31号矿群主要由31-1E、31#、31-15#等矿体组成,赋存于T2g15地层中。31-1E号矿体位于塘子凹突起顶部平台上,矿体呈面形产出; 31号矿体位于塘子凹突起西腰部在北西面扎根于突起的根部,矿体呈透镜状、槽状产出;31-15号矿体位于塘子凹突起靠南面西根部、矿体呈透镜状、槽状局部呈面形产出。

根据以上矿体赋存位置分析,花岗岩是成矿母岩,它为成矿物质提供热动力,故花岗岩突起及形态变化是找矿的重要依据。花岗岩与围岩接触带构造发育程度是决定矿体发育程度主要因素,接触带构造往往具有岩石破碎的构造破碎带,是矿体赋存的良好空间;特别是在花岗岩突起顶部、腰部、根部在这些部位有利于矿液聚集交代和冷凝沉積,形成受花岗岩形态控制一定规模的面状、囊状、槽状矿体。

(二)成矿预测

根据31号矿群各矿体分布情况分析,31号矿体旁侧存在多个零星小矿体及在塘子凹突起底部有多个小岩脉、岩枝出现,在这些小岩脉、岩枝之间沿花岗岩接触带存在矿液堆积和赋存形成槽状、囊状、透镜状、面形矿体。

根据31号矿群综合资料分析矿体存在向下延伸趋势在塘子凹突起底部存在面形、槽状、透镜状矿体产出。

根据1850中段西巷中揭露14m~40m透辉石、石榴子石矽卡岩,锡平均品位不够边界品位,铜品位0.05~2.6%。

根据西六支中巷道揭露2m~60m透辉石、石榴子石矽卡岩,锡平均品位不够边界品位,铜平均品位0.06~1.8%。剖面上分析花岗岩形态南东高(1856m~1945m),北西低(1808m~1834m)。

根据以上资料综合分析在该段1850中段向下应存在小型花岗岩突起,从剖分析花岗岩突起上升至1850中段向上(推测至1945m),旁侧CK2001-335钻孔在花岗岩突起东翼穿40m矽卡岩,锡平均品位不够边界品位,铜平均品位1.23%。在突起底部凹槽内应存在较大矽卡岩呈槽状、透镜状、面状产出,矽卡岩中常富集硫化矿矿体。

参考文献:

[1]喻万强.西秦岭寨上金矿床成矿作用空间结构[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

[2]武广.大兴安岭北部区域成矿背景与有色、贵金属矿床成矿作用[D].吉林大学,2006.

[3]来又东.黑龙江省乌拉嘎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化富集规律研究[D].吉林大学,2008.

[4]张克尧.福建浦城—宁德铜钼多金属成矿带成矿系统及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猜你喜欢

找矿花岗岩
强风化花岗岩地层中双护盾TBM掘进参数和控制要点分析
草店-小林地区中生代花岗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斑岩型矿床中隐爆角砾岩的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花岗岩风化带的划分及工程评价
佳木斯地块东部二叠纪锦山花岗杂岩体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弓长岭铁矿二矿区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东秦岭燕山期中酸性小岩体成矿规律
对华南小岩体找大矿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