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法治新闻的采写

2016-10-19王雪婷

文化产业 2016年7期
关键词:浅谈

王雪婷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在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历史时期,法治新闻报道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也逐渐激烈。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有效地抢占媒介市场,必须把握新闻的独家性和时效性。法治新闻除了具备普通新闻的时效性、真实性等特点之外,还具有法制性、公正性、公平性等独有特征。因此,做好法治新闻报道的采写,改进新闻报道的写作,可以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要,做大化的发挥宣传作用,有效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关键词:浅谈;法治新闻;采写

一、法治新闻采写

(一)法制新闻的定义

“法治新闻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具有受众及时知晓意义的法制信息。”与财经新闻、科技新闻等专业新闻相比,法治新闻信息因其题材的显著性和反常性,往往更具有新闻性和故事性,更能吸引受众注意力,因此具有更广阔的受众市场和更普遍的受众需求。可以说,较之其他类型的专业新闻报道,法治新闻是对社会影响最大最深的专业新闻报道类型之一。

法治新闻对社会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积极影响包括新闻报道通过对违法行为和现象的曝光,进行有力的舆论监督,发挥警醒作用,传播法律文化,同时提高受众的法律意识,推进法治进程等;消极影响包括误导受众,低俗媚俗污染社会文化,舆论审判干涉司法公正等。

好的法治新闻报道要求新闻记者在处理负面法制新闻信息时,讲究方式方法,通过技术性的信息处理手段,掌握好信息处理过程中利的权衡、理的探究、法的考量以及节的拿捏,做到社会利益最大化、伦理道德规范化、法律普及有效化以及报道尺度恰当化的效果,达到规避消极影响、强化积极影响的最终目的。

(二)法治新闻采写选题

在近些年实践中,我国法治报道逐步总结形成了“立足政法口,面向全社会”的报道原则。这一原则也同时体现了报道的范围,它要求,要以政法口为法制报道的依托,有所重点的反映政法战线的新形势、新精神、新成就;国家依法治国的新特点、新动向、新经验,还有政法战线各种人物的新风貌,以及人民权中对政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

选材法治新闻采写,除了必须具备新闻的基本特征、基本要求之外,采写的事实和选材还要反映事件的实际情况,还要有针对性,通过报道,宣传法制,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事实要准确,要有利于社会治安的加强和社会的稳定 。

二、法治新闻如何体现自身特色

(一)前导性。在考虑与同行的竞争中,要把前瞻性置于一个较高的位置。争取做到读者从我们的报道上不仅会知道昨天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了什么,还知道今天或明天将会发生什么,应该发生什么。

(二)服务性。受报道题材的限制,法制新闻大多庄严郑重,采写叙述必须客观准确,作者在报道中应尽量表明“警方介绍”、“据嫌疑人供述”、“律师认为”等消息出处来源。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法庭审判下达之前,不能认定案件的性质、确定罪名,作者只需如实叙述事实经过,切不可妄加评论,这就是法制新闻的客观性原则。作者可以在文中引述案件当事人、办案人、法律界人士等的意见,通过素材的选取和写作方式方法的恰当运用,间接地传达报道倾向,坚持客观记述的方法,这样既可以保证报道不触犯法律,以免惹来不必要的纠纷和麻烦,还会使所采写的新闻报道更加公正、真实。要从读者关心、需要和感兴趣的角度做报道,而不要从工作总结角度做报道。切忌照搬照抄会议材料或采访对象提供的参考资料。

(三)客观公正性。客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不在少数的记者和编辑常常在这个根本问题上犯错误。新闻报道一定要十分客观。当然,纯粹的客观是不可能达到的,记者的选材决定了自己的作品必然渗透自己的主观意识。但我们可以在技术层面做到公正客观,例如在消息中不得掺加记者个人的观点;在新闻分析中,也主要是引用专家、当事人和官方的觀点,以各种事实和有关人士的观点有机组合,自然形成一种逻辑。要强调的是,不管是简短的消息、较长的综述还是在新闻分析、调查性报道、纪实报道、特写中,记者所述新闻事件的每一个细节都应有明确的消息来源,且应把这些新闻在报道中明确介绍出来。报道各种纠纷、冲突时,应报道冲突或纠纷双方(多方)的不同说法,尽可能做到篇幅相近,绝对不允许只报道一家之言。

三、法治新闻的功能

(一)突出经济领域中的法治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质上是法治经济,经济领域的法治报道理应占据法制新闻的重要位置。同时,经济领域中的法治新闻资源也相应丰富。随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特别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法律正逐渐渗透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链条中,国家的工商行政管理、税收、物价、海关、金融、环保、水利、矿山等等部门和行业,都先后建立健全了有关法规、制度和执法队伍。

(二)做好法治人物的报道。法治报道的一个优势,就是报道内容往往有紧张、连续的情节和场景。如果能把这些情节和场景与参与执法的人物紧密联系起来,就会收到更好的宣传效果。现在有不少法制新闻,常常是只见事,不见人,特别是很难见到形象丰满的人物。这是目前法治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一个缺点。在法治新闻的采写中,如果能展示出人物在整个事件中的生动情节,就可以增强读者对他们的信任感,增强新闻的可读性。

(三)写作手法要遵循客观性原则,掌握主动权、话语权。所谓客观性,是指新闻报道的倾向不应是记者本人观点的直接表现,而是要通过如实再现事情发生过程来“流露”。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管好阵地、抓好队伍,牢牢掌控舆论工作的领导权,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确保对舆论阵地的有效掌控。从业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讲政治、守规矩,强化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教育,牢记社会责任,恪守职业道德,努力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我们只要坚持客观记述的方法,不但可以保证报道不会触犯法律,免去一些不必要的纠纷和麻烦,而且可以使采写的法制新闻显得更公正、更真实。

法治新闻采写应该对法治新闻的功能有充分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实际的报道,更好地发挥法治新闻的监督作用,从而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浅谈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浅谈公开不充分的判断与审查实践
浅谈“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之我见
浅谈高中数学中类比推理的“形”与“神”
浅谈虚拟语气
浅谈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浅谈命题
“时尚&建筑”的浅谈
浅谈汉语学习中的“听”与“说”
浅谈四则计算教学中转化思想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