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作风勇于创新 善作为敢于担当

2016-10-18胡忠伟

活力 2016年10期
关键词:党政领导干部基层

胡忠伟

创新社会治理,是治国理政的重中之重,更是基层党政领导干部必备的执政本领。学习探索和践行创新社会治理,是考核基层党政领导干部综合执政能力,以及人品官德应有之义,必须理性思考,与时俱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这就定格了创新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说明创新社会治理是党的主张和意志。基层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坚定不移严肃“四个意识”,认真对待,自觉践行。一要打牢创新社会治理是发展之基的执政理念。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是经济发展木桶效应中那块决定水面高低的短板。基层党政领导干部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实现从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强化创新社会治理的工作理念,把一切可以团结的社会力量团结起来,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力量支撑和智慧保障。二要树牢创新社会治理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在社会治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真正解决好依靠谁、为了谁、服务谁的问题。创新社会治理的主体是全体人民群众。基层党政领导干部要团结带领人民群众重点是围绕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保障群众权益,最大限度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激发人民群众活力,形成共治、共享、共赢、共荣的强大合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要筑牢创新社会治理是和谐安定的政治责任。社会安定有序是创新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也是基层党政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必须把创新社会治理与加快经济发展作为社会进步的两个重点,同等对待、同时摆布、同步推进。

当前,社会需求、社会心态、社会问题等呈现新的特点。如,城市居住条件的改善,出现了住楼者同层同单元大有“老死不相往来”之势;国有企业退出市场竞争领域,由过去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农村分散经营与统一管理缺失等等。面对这些,传统管理方式和路径已经难以为继。因此,基层党政领导干部要坚持发展、联系、辩证观,尊重社会规律,依靠社会公众,动员社会力量,拓展社会协商,发展社会服务,推进政府主导、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等纵横协调与多元协作,让社会群众有组织地生产生活。一要更新思想观念。“管理”和“治理”尽管只是一字之差,内涵却有本质之别。一方面,由“管”而“治”,意味着党政领导干部的角色发生根本性转变,由“管理员”转变成“服务员”,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服务”,心里时刻想着人民群众,做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帮群众所需,激发人民群众自治活力。另一方面,“管”是约束和控制,“治”蕴含着协调和引导的意义,体现着工作的方式方法将从硬约束变为软引导,变强制服从为服务感化。在化解矛盾纠纷中,领导干部要由“主导者”转变成“主持者”,采取协商会办、听证等方式,遵照法律对调解化解事项进行提示引导,遵循伦理道德和乡俗民约进行教育引导,从而将各种利益关系协调好,把各种情绪理顺好,将各种矛盾化解掉。二要坚持科学引领。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和指导社会治理,是创新社会治理之基。基层党政领导干部要利用单位、行业、学校、社区各种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播放、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画、宣传标语、公益广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之中,进入到工作学习之中,发挥其强大的示范力、引导力和号召力,助推社会治理创新工作协调健康发展。要通过组织开展“最美家园”、“最好家庭”等推荐评选活动和以“互助、诚信、孝敬”为重点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主题实践活动,形成好人好报、恩将德报的正向效应,在社会治理中鲜明彰显社会主流价值,使正确行为得到鼓励、错误行为受到谴责,为社会治理集聚强大的正能量。三要贯彻群众路线。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基层党政领导干部就应坚持走群众路线,真正从“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去把握和认识。要到群众中了解实情,集中群众智慧和力量,制定出正确可行的社会治理方式、路径和具体措施。要回到群众中检验社会治理的成效,体现群众意愿,获得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并将之转化为自觉行动。要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诚倾听群众呼声,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体现社会治理“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取向和根本归宿,凝聚群众力量,激发群众活力,形成群众理解、支持和参与社会治理态势。四要健全社会规范。坚持“民事民议民决”,做到“老百姓的事由老百姓自己商量着办”。这就需要基层党政领导干部协调组织社会法人及公民建立约定俗成、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对社会法人及公民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大到行业协会章程,小到乡愁家风规范,以及群众自娱自乐组织规程等等,以此健全市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协会章程、活动规范等多种形式的社会规范,对社会法人及公民发挥规范、指引和约束作用。五要培育社会组织。目的就是把群众组织起来,让群众过组织生活。这是我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不争事实。一是建强街道办事处、党支部等政治性社会组织,代表政府做好公共性事业的服务和教育引导社区居民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二是根据居民的共同兴趣和爱好的成立各类组织,如爱好兴趣小组、健身队、秧歌队、老年人棋牌室等,通过社会组织搞群众活动,把居民聚在一起,让群众获得归属感,并在活动中疏导情绪、缓解压力。三是让社会法人及经济实体一定承担起社会稳定责任,且能够履责尽责,坚持加快发展和社会治理两手抓、两不误。通过人民群众参加各类社会组织活动,提高公民的参与能力和参与意识,保障群众的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公民权利,促进人民群众的社会自我管理和自治。六要运用数据优势。目前,社会治理自成系统、体内循环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仍较突出,部门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等问题还比较严重。基层党政领导干部对此要精准研判,强化整体观念,加强协同配合,信息上互通有无,有效整合资源力量,提高综合利用效率,做到互惠互利,形成工作合力。针对流动人口数量大的实际情况,要依托户籍管理部门的身份证系统和铁路运输部门的实名购票系统,运用大数据进行网上流动人口监测,形成信息上互联互通、数据上共享共用的工作格局,为提升社会治理的整体效能提供信息化支撑。

创新社会治理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变革,对基层党政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工作能力和作风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要提升政治素养,树牢忠诚意识。在创新社会治理中,要始终保持应有的战略清醒和定力,做到在思想上与党同心、行动上与党同步,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坚定必胜信心,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坚持民生为先、民生为本,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利益,实现社会安定有序,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二要坚持依法用权,确保为官干净。依法治理是社会治理的治本之策,依法依规用权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坚持以民为本,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尽心尽力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让发展成果惠及于民,增强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创新社会治理的活力,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三要弘扬优良作风,做到担当有为。创新社会治理对基层党政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要有“敢为人先”的气魄,尤其是面对复杂的局面、面临危急的关头,要有一种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做到开展工作不等待、贯彻指示不变更、遇到难题不绕道,做到越是难以落实的工作,越要实打实抓彻底,脚踏实地把工作做好。

猜你喜欢

党政领导干部基层
基层巡览
水泥处理的基层和亚基层再生沥青性能研究
一图读懂《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
浅析对党校针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培训评估应用认知
走基层
基层治理之路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难点及对策
浅谈党政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