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与大海
2016-10-18安东尼布鲁姆
安东尼?布鲁姆
一颗盐粒在干燥的陆地上跋涉了很久,来到了大海面前,眼前是它从未见过的景象。这颗坚实的盐粒站在稳固的大地上,看到一望无际的一片蔚蓝,沉沉浮浮,动荡不安,噪声震耳,这让它感到陌生而又无法理解。
盐粒问大海:“你是什么?”
大海回答:“我是大海。”
盐粒说:“我不明白,我怎样才能理解你?”
大海回答:“触摸我。”
盐粒伸出一只脚,探进海水里,它的感觉很是奇特,不过它开始对大海有了些了解。它收回了脚,看到它的脚趾不见了。盐粒有些害怕,说:“我的脚趾哪儿去了?你对我干了什么?”
大海说:“你要想了解我,就要付出。”
盐粒慢慢地把身子探进大海,每探进一点,它对大海的了解就多一点,但仍然无法说出大海是什么。它一边前行,一边不断地问:“大海是什么?”
最后,海水把它其余的一部分身体全部溶化,盐粒惊喜地说:“大海就是我!”
(北方摘自作者的新浪博客)
●素材立意点睛:理解是什么,怎么有效地理解某个事物,文章中的盐粒给出了我们最好的答案——付出与投入。盐粒如果不去一点点的试探,投入自我,那么它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就是大海的一分子。从另一个侧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如果大海不细心引导,不敞开胸怀接纳,它也不会成就自己的广阔。除却这几个点,我们还可以发现几个小的立意点,比如勇气,尝试,再比如实践出真知等,都可以作为写作的切入点。
◎运用方向指南:付出与收获;实践出真知;学会接纳;勇敢尝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小和尚宁远刚练字那段时间,常常抄来一些词给师兄智远看,让他评判一下字的正误。有一天,宁远抄了一个词“木已成粥”,智远看过之后忍不住笑了,木头怎么可能变成粥?这个词应该写作“木已成舟”,意思是“事情已经成了定局,无法改变”。”宁远却说:“是我亲眼所见,用木头做柴,煮水熬粥,最后木头化成青烟,无影无踪,而一锅粥却早已煮好,所以说木头变成粥!”
智远听了宁远的话,思忖许久,觉得宁远的理解虽然偏颇了词语的本义,细细想来,却有着无尽的禅意。木头化为袅袅炊烟,一锅粥却呈现在我们面前,而香甜的粥,又何尝不是木头的另一种存在方式?皑皑积雪,化成溪流;纷纷落花,零落成泥……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