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埃利?威塞尔:为永远沉寂的灵魂呐喊

2016-10-18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6年29期
关键词:强则大屠杀塞尔

7月第一个星期天的夜幕降下时,纽约世贸中心大楼亮起了象征以色列国旗的蓝白双色灯,以纪念纳粹大屠杀幸存者、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埃利·威塞尔——这位毕生都在“为那些永远沉寂的灵魂说话”的作家,于7月2日去世,享年87岁。

“敌人若能把罪恶从人类的记忆中全部抹去,他们就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作为见证者,我坚信自己有责任、有义务不让他们得逞。”这是威塞尔在代表作《夜》中的呐喊。该书记述了作者在二战期间的亲身经历,是与《安妮日记》齐名的记录犹太人大屠杀的经典作品。

威塞尔的辞世震动了世界。美国总统奥巴马于纪念长文中称他为“这个世界的良心”,“他不仅反对反犹太主义,而且反对各种形式的仇恨和偏执,恳求我们每个人做同样的事,以彼此为鉴,真正做到‘永不再犯。”

威塞尔1928年生于在罗马尼亚的犹太人聚集区。15岁时,他和家人一起被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亲眼目睹母亲和妹妹的死亡。后几经辗转,他和父亲被送到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在那里,他眼睁睁看着父亲死去,自己却因恐惧,对父亲的呼唤双唇紧闭。“我永远不会宽恕把我推向绝境的世界,它把我变成一个冷漠的陌生人,唤醒了我内心深处最卑劣、最原始的本能。”威塞尔回忆道。

1945年,威塞尔重获自由。但此后十年间,他从未提过那段痛苦的过往。“我知道自己有许多话要说,却苦于找不到恰当的字眼。饥饿、焦渴、恐惧、押送、焚烧、烟囱……这些词都有自身的意思,但在那个时代,它们全都另有所指。”直到1955年,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佛朗索瓦·莫里亚克的鼓励下,威塞尔终于完成了第一部自传体小说《夜》。但书的首版销售并不成功,“那时候,人们不想知道犹太大屠杀的事。”威塞尔在1985年这样对《时代周刊》解释说。尽管如此,《夜》的出版仍打破了世人对大屠杀的沉默。

但从那以后,威塞尔就再也没有停止发声,“我的生命不是儿戏。因为如果死去的是我,意味着别人能得救。我不是为了自己而活,我是为了替我而死的那个人。虽然我知道我不能。”“在大屠杀之后,当世界无法承受这份记忆时,他无法承受的是忘却。”威塞尔开始在纽约举办关于大屠杀系列讲座,呼吁人们勿忘历史;他以笔为矛,半个多世纪里写下60余部作品,字里行间充满对历史、人性的反思。1978年,美国总统卡特任命威塞尔为“纳粹大屠杀委员会主管”,在任期内,他促成了美国大屠杀纪念馆的成立。

面对权力,威塞尔也毫无怯色。1985年,他曾要求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取消对德国二战军事公墓的访问,并公开批评说:“总统先生,那里不是你该去的地方,你应与遭受纳粹迫害的人站在一起。”他的儿子以利沙说,“父亲对总统、首相们发声,是因为他感到这个世界存在问题,人们需要有所行动……”

威塞尔还在世界各地发表演说,呼吁世界和平。他希望打破人们对战争的冷漠——“这与我无关”。他曾在一份公开报告中说:“爱的反面不是恨,是冷漠;美的反面不是丑,是冷漠;信仰的反面不是异端,是冷漠;生命的反面不是死亡,是冷漠。”

1986年,威塞尔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评委会称他为“从死亡集中营深渊中走出的人类信使,传递着互爱和救赎的信息”。在受奖时,他说:“在人类遭受痛苦和屈辱的任何时候,你都要站出来发声。沉默只会鼓励施暴者,而不是受难者。”

如今,威塞尔虽已离去,但在世界的许多角落,人们仍默默怀念着他。这位命运的勇士,他的声音会永远留在他的作品和演说里,留在世人的心间,不会走远。

■热议锐评:威塞尔的遗孀马里昂说他是一名战士。的确,他不仅为遇难的600万同胞的记忆而战,也为那些无辜的受害者发起无数场战斗。他曾这样阐释自己的动力,“这是为了今天的年轻人,为了明天即将出生的孩子。我不想让自己的过去成为他们的未来。”他所有的战斗,只为呼唤世界和平——尽管在当下看来,这个愿望仍然遥远。但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不忘过去,并永远反思战争,那么和平终有一天会到来!(南亭)

■素材运用:世界的良心;打破沉默的人;勇于发声的人;见证者;命运的勇士;战士;呼唤和平;不忘过去;行动与改变;警醒与反思……

(资料来源:澎湃新闻、中青在线等)

许吉如:

“安全感所带来的自由选择的权利,

是国家赋予年轻人最好的礼物”

北京卫视7月8日的《我是演说家》舞台上,来自哈佛大学的中国研究生许吉如以《国强少年强》为题,从留学期间的见闻切入,讲述了国强到民强的大历史转变中海外学子的个人感受。这段仅十多分钟的演讲,引得全场掌声雷动,许吉如也迅速走红网络。

许吉如就读于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在美读书时,她常被老师安排阐释中国“十三五规划”“一带一路”等政策概念,她说:“我的语言有很多瑕疵,我的观点可能也很平凡,但这样的我能在课堂上永远有一丝话语权,因为他们觉得中国很重要,中国学生的话一定要听。”

许吉如提到在以色列机场托运行李的一幕。当时她受到了以色列安检人员长达半个小时的盘问。她觉得被冒犯了,但身边的以色列同学说:“这是以色列航空的常态,自从1948年建国以来我们一直受到国际上各种恐怖势力的袭击,阿拉伯世界至今没有承认我们的国家地位,所以我们只能用这种最保险但也是最笨的方法去排查危险。”而当飞机缓缓降落时,机舱里响起了一阵掌声,许吉如十分纳闷,“因为整趟行程非常安全,没有任何气流颠簸。这种情况下鼓掌有意义吗?”“无论是国际航班、国内航班,只要安全着陆,我们一定会鼓掌。因为我们对于安全有一种执念。”同学回答,“‘二战时期纳粹对犹太人展开种族屠杀,我们的父辈不是在逃难,就是在逃难的途中遇难。从那个时候起我们成了一个没有安全感的民族。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就是重建安全感。”

这两个细节令许吉如印象深刻。“他让我意识到,不安全感对于一个国家和它的国民而言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那么,什么是一个国家给予其国民的安全感?在许吉如看来,这“意味着你不需要向外界去解释你国家存在的正当性,你不需要时刻去提防国土安全,你更不需要因为担心国破家亡而流落他乡。”这感觉足以让国民发出感叹,“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家里这么好,我随时可以回来。”

这种由安全感所带来的自由选择的权利,是一个国家赋予年轻人最好的礼物。“因为这意味着,你就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也会被善待。因为你的背后是一个稳定的国家,而世界对你的国家充满敬畏。”

■热议锐评:许吉如说出了许多人的心声,也提醒我们认真审视自己拥有的、来之不易的一切,认真审视这个塑造我们、我们也参与塑造的时代。这是一个能够在国家崛起中感受个人脉搏的伟大时代,也是一个要求每个公民与国家一起直面风险和挑战的艰难时代。“少年强则国强,中国强则中国少年更强!”国与少年必将风雨同舟,勠力前行。(李洋《人民日报》)

■素材运用:少年强则国强,中国强则中国少年更强;青年精神;安全感;尊重……

(资料来源:中青在线、《人民日报》等)

猜你喜欢

强则大屠杀塞尔
犹太人大屠杀并非始于集中营,而是仇恨言论。这段历史不可忘却 精读
如果地球被我们吃掉了
力量强则寿命长
少年强则国强
奥斯威辛为何在大屠杀纪念活动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
袁家村、白村经验启迪农村“破壳”——支部强则集体强,班子强则村子强
科技兴则民族兴 科技强则国家强
浅谈点-连式ATP系统在埃塞尔比亚轻轨中的应用
反思?
塞尔论意向性与言语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