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探讨

2016-10-18长沙市建筑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湖南长沙410000

低碳世界 2016年26期
关键词:乡村规划城镇化村庄

杨 黎(长沙市建筑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湖南长沙410000)

城镇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探讨

杨黎(长沙市建筑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湖南长沙410000)

自从2005年首提“新农村建设”以来,国内对一批具有良好发展条件的乡村进行了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提出表明乡村建设得到政府层面的重视,2013年提出的“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相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更高的要求。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乡村建设将由点到面展开,尽管之前试点乡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仍然存在共性的经验值得下一步乡村规划建设借鉴。

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规划建设

1 城镇化背景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相对于1978年的17.92%,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我国城镇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农村留下的大多为老人和小孩、城乡二元结构难以改变等问题。可见,城镇化的衡量指标不应仅以城镇化率为标准;城镇化不应仅重视城市的发展建设,而且还要正确处理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从十六大首提“城乡统筹发展”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新型城镇化”,表明乡村的规划建设得到政府层面的重视,城乡一体化发展将进入稳定推进阶段。

2 美丽乡村

从2005年首提“新农村”建设到2013年的“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可见,我国的乡村规划建设处于一个探索认知的阶段。

2005年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标准,主要是为了解决当时农村生产、生活水平不高,村庄环境脏、乱、差等问题。

关于“美丽乡村”学者们还没有统一的概念,但可以肯定的是:相对于“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要求更高。在满足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基础上,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还应注重“城乡统筹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乡土文化的彰显”等[1],以此实现乡村“内外兼得”建设的需求。

3 国外先进地区乡村建设的经验

3.1瑞士

瑞士的乡村建设经验主要体现于与自然的融合。在产业方面主要依赖于农作物种植及酿酒、特色手工加工、旅游服务、劳务经济等。其拥有美丽的风光、安静的氛围、便宜的物品、便利的交通,从而吸引大批周边城市的居民来此居住。

3.2日本

日本以农业现代化带动乡村建设经验值得借鉴:通过制定振兴计划来提升传统农业;通过举办绿色观光、农事体验等活动吸引城市居民来乡村观光旅游。

日本乡村是高质量的,经过长期建设,拥有便捷的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使用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另外,通过吸引年轻人留在农村及吸引新的农业劳动者进入农村来保持乡村的活力。

3.3美国

美国乡村地广人少,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大规模机械化农业生产,导致了极度分散的乡村形态,政府主要通过控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范围来约束乡村居民点的建设。美国乡村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与发达的服务产业,与城市之间的差异体现在生活方式而非经济水平。

4 国内乡村规划建设典型模式

至今国内乡村规划建设试点,主要选择具有良好区位条件、交通条件、资源条件的村庄来开展。根据上述条件开展的乡村规划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4.1集中发展型

此类型乡村以一产、二产为导向,通过产业带动乡村的发展。

以工业为导向发展的村庄,一般位于城市郊区或自身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该类型乡村一般在政府的主导下,将村民统一安置,并完善空间环境的配套设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逐步实现村民向市民的转变,如常熟古里镇康博园,中华第一村华西村。

图1 华西村

以农业为导向的村庄,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其产业发展方向分为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尽管产业发展方向不同,但二者都是为了资源的有效利用,以产业集中发展的方式带动乡村发展,如安徽当涂县的乡村建设、江苏北部王嘴村的建设。

4.2旅游带动型

该类型乡村主要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传统工艺等条件,通过政府的参与与引导,逐步完善空间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以旅游及相关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如贵州安顺市七眼桥镇本寨村、大西桥镇鲍屯村的发展建设。

4.3古村落保护型

该类型乡村首先强调对建筑风貌、街巷格局、空间形态、地貌遗迹、古文化遗址等传统要素进行保护,在此基础上积极完善基础、公共服务设施,适当的发展旅游、文化等产业,如黄山地区的永丰、饶村、郭村的规划建设。

图2 黄山郭村

4.4整治改造型

上述三种类型或多或少都涉及乡村的整治改造,新农村建设初期以该类型乡村建设为主,主要是通过改造房屋,增加绿化,修建道路、活动场地等设施改善居住环境,如甘肃省康县岸门口镇严家坝村的建设。

图3 严家坝村

5 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要点

因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国内乡村规划建设试点,主要选择具有良好区位、交通、资源条件的村庄来开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建设将由点到面逐步展开。

从国内外乡村建设论述中得出:不同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乡村,发展条件不同,乡村规划建设的切入点不同。尽管如此,仍然存在一些共性的经验值得借鉴,为将要全面展开的乡村规划建设工作提供指导。具有良好条件的特殊乡村除外,下面仅讨论普遍性的乡村。

5.1产业问题

5.1.1产业发展是基础

不言而喻,乡村发展同城市一样,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即产业的发展。从上述国内外成功案例分析得出;乡村不论是发展旅游、文化产业,还是发展现代农业为,或依托城镇发展工业,都在强调产业发展是乡村规划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条件。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 《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提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社交、自我实现”五种需求是人类由低到高的五种需求[2]。产业发展对于美丽乡村的发展如同生理对于人类的需求一样,是最基本的需求。

5.1.2产业规划布局

根据上述分析,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首先要对乡村产业发展进行可行性研究:在掌握了乡村的现状条件的基础上,通过相关理论,对乡村的产业发展进行客观的分析,确定乡村产业发展的目标、性质、方向、规模等,为乡村其它方面的发展提供依据。

因具有特殊条件的乡村除外,下面仅对一般性乡村的产业发展进行阐述。一般情况下,乡村产业发展方向为现代化农业或“升级”的传统农业。由于村庄具有规模小、数量多、分布散等特点,因此规划时应将一定区域内的村庄进行统一安排布置,避免乡村之间的相互竞争,如“一村一品”就是乡村产业发展值得借鉴的模式。

另外,现代化农业还包括农产品加工业、销售等。农产品加工业能使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按照加工需要组织生产,促进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能使农业上下游相关产业、相关环节有机融合,带动相关配套产业联动发展。可见,农产品加工业在城乡之间起到了过渡与衔接的作用,在规划中合理的布置农产品加工业,将促进贸工农一体化、城乡一体化。

5.2人口问题

5.2.1人口预测需要客观

根据相关数据得知我国城镇化处于中后期阶段,在今后一定时间段内,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不会改变。另外,我国存在大量的“空心村”,大部分劳动力已流入城市,只有少部分老人和儿童留守,村庄常住人口为零增长或负增长。

然而,一些相关规划往往不依据实际情况对村庄人口进行预测,预测结论自然不切实际。人口规模预测的不准确性,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规划也就失去了指导意义。当然,村庄相对于城市是较小的个体,问题凸显不如城市。

关于村庄人口的预测,应考虑以下因素。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持续流向城市,表明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已不能满足村民物质需求,传统农业必将成为过去式,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必将带来人员结构的调整,如人口数量、人口素质;因此,依靠原有的方法预测村庄人口是不合时宜的。比如自然增长率法,在村庄仅剩“一老一少”情况下,其预测就失去了意义。

在笔者看来,通过产业发展预测人口更具现实意义:在产业发展的性质、方向、规模确定的情况下,分析产业发展所需的人员配备(技术人员),再考虑带眷系数、现状人口等因素,预测规划期内的人口。

5.2.2劳动力数量与素质

现代化农业取代传统农业,不仅带来了生产方式、也带来管理、经营、销售等一系列的变化,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参与其中才能赶上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福利。现今农村劳动力大量的涌入城市,仅剩“一老一少”留守在农村,不管是劳动力素质,还是劳动力数量都不能满足农村生产发展的需求。

农村劳动力数量的增加、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与引导。政府应该从两方面来解决农村劳动力数量与素质的问题:①通过有效的机制与制度,鼓励相关技术人员去农村工作;②对留守的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教育。

5.3生态问题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不论是城市的发展,还是乡村的发展,都应重视生态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的生产方式将发生改变,传统农业将被现代化农业取代。乡村规划建设在关注现代化农业生产带来高效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应注重保护乡村“山、水、田”的生态格局,为区域性的生态安全提供保障。

农产品加工业是现代化农业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工艺粗糙、转化能力较弱,大量农产品因缺乏深加工程序变为排放物和废弃物,不仅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而且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3]。因此,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还应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

在另一方面,应鼓励乡村发展清洁能源,如日本乡村使用的风力发电;利用生态技术处理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垃圾、污水,如无动力厌氧污水处理系统、食藻虫引导水生态修复技术等。

5.4乡村居住环境

如同前部分析,良好的乡村居住环境应注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注重活动场地、绿化的增加,注重住房的改善等。然而,“美丽乡村”对乡村规划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村庄建设不应仅满足村民居住需求,还应满足村民的“精神”需求,这就要求在规划建设中利用乡村的地域性、乡土文化、传统空间格局等要素,彰显乡村的个性,避免现代主义带来的“千村一貌”现象。

[1]包婷婷.苏州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传承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学院,2013:1~3.

[2][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王旭烽,任 重.美丽乡村建设的深生态内涵[J].浙江学刊,2013(01):220~222.

TU984

A

2095-2066(2016)26-0173-02

2016-9-2

杨 黎(1970-),男,工程师,本科,主要从事城市规划工作。

猜你喜欢

乡村规划城镇化村庄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贵安新区葵林村乡村规划探究
休闲旅游型乡村规划研究
关于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深入思考
家乡的城镇化
村庄在哪里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乡村规划、建筑与大地景观
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