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专业交流微信公众平台构建研究*

2016-10-18杨澜袁芬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6年5期
关键词:公众交流微信

杨澜,袁芬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高校专业交流微信公众平台构建研究*

杨澜,袁芬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大学生专业认同感不强的现象,在大数据的统计分析下笔者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大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认识太过薄弱。微信作为第二大社交工具,和QQ并驾齐驱,微信所特有的公众平台,既有利学生更好地接受信息和交换信息,同时也为教育管理者提供了有力解决上述问题的举措。因此,微信公众平台是促进高校师生交流、优化教学和管理的有效工具。本文在对于高校建立专业交流微信平台的必要性、平台需求分析、平台设计原则、功能结构设计和平台预期实现目标进行了阐述的基础上,对微信公众平台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专业交流;微信公众平台;需求分析;设计原则;功能实现

一、引言

(1)目前,大学生专业认同度不高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专业认知度不高、专业情感度不高、专业学习投入度不高、专业就业认同度不高等方面。在大数据的统计分析下笔者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大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认识太过薄弱。笔者经过大量的文献分析及在线搜索,发现高校中不同专业中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具有差异性。研究数据表明目前在校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学科地位、知识系统、素质要求、就业情况等多方面的认知理解不大相同或相似,如何将专业知识的掌握转化为专业情感的发展及对专业的深入理性认识,同时如何将学习者初始的、模糊的好奇心细化为一种对专业的、纯粹的学科兴趣是目前高校专业交流主要解决的主题。高校学生在专业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影响专业认同感的不仅仅有个人主观因素,也有很多外界客观因素。如,学生个人行动力的差异、行为习惯的不同、同伴之间的协作、校园学风氛围的影响、学校相关教学学习条件的限制等都会从多方面影响学生的专业的认同感。而不够丰富的学习行为投入、缺少相关实践经验以及对自身认识不全面可能会进一步导致学生们对专业认识模糊不清,不能准确判断自身能力、性格与所选所学的专业是否合适[1]。由此可见,对专业认同的个人因素需和外界因素结合起来才能使得学生建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加强自己的专业认同感。

(2)微信公众平台是新兴的通信方式之一,具有快速、动态、实时互动、受众多等特点,为解决高校内大学生专业认同度不高提供了新的途径。目前高校专业交流存在以下问题,有望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得到妥善解决:

大学生缺乏一定的渠道或由于自主性不够等原因与导师之间缺乏联系互动。大部分高校中都有本科生导师制度,但收效甚微。不仅在于导师与低年级学生之间的相互盲选,同时学生缺乏与导师交流的自主性;大学生很难及时获取专业内权威和实用的资料。由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是有一定限制的,虽然网上有很多资源供学生学习,但是学生缺乏获取资源、收集资源,利用资源的能力。而专业内权威和实用的资料就更具有专业性,对低年级大学生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低年级大学生与高年级或已毕业大学生之间缺乏交流。高校中存在着学生社团、学生会、科协等多种多样的社团和学生行政部门,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的专业往往是交叉的。即使是相同专业的学生,具体的交流也是围绕社团活动主题进行的,很少有专门的专业交流。

微信公众平台于2012年8月23日上线,一开始主要面向公众人物、政府、媒体、企业等机构推出合作推广服务,进行消息推送、品牌传播和即时互动,并且此时已经拥有了亿级用户,同时这预示着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潜在用户数量惊人[2]。微信公众平台具有群发推送、自动回复、一对一交流等多种功能,符合高校学生学习的特点。高校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对新生事物的尝试充满热情,碎片化学习等特点,也使得他们对微信这类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较高。因此,自华中科技大学首次在高校新闻宣传领域推出高校微信以来,其他各大高校也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由于其针对的用户主要为在校学生,使其发展中既存在着特定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笔者从国内的有关文献研究中发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虽类型多样化,但大多数是关于高校教育管理层面的,如:学校德育,期刊交流,新闻宣传等,其中缺少高校专业交流微信平台的构建研究;另外,国内虽然有解决大学生专业方面问题的研究,但是缺少以大学生为主体的解决对策。同时,笔者从国外的有关文献研究中发现国外微信公众平台在国外有原型,但没有高校专业交流的平台。比如:国外高校的专家学者及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是以Facebook的开放图谱为主,并辅以WhatsApp,在Facebook上体现了专业化的趋势。而本项目研究类似于国外Facebook中的专家交流形式。

截至目前,大部分高校专业交流微信平台的构建仍处于探索阶段。如果能有效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展开专业内交流,通过项目中高校专业交流微信平台构建的“导师来见面”模块,“专业知识知多少”模块,“学长一帮一”模块,“考研就业知多少”模块的就业指导部分和考研指导部分为大学生提供解决现实中关于专业学习、专业前景、考研指导、专业认同的现实问题所构建的高校专业交流微信平台。同时将解决方案与微信平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微信平台的优势和功能。

二、高校专业交流微信公众平台的构建设计原则

任何教学活动与设计不能缺少相关理论的支持,在笔者研究的过程中,相关理论的基础为后续设计与支持提供了帮助,主要的理论支持包括:

(1)个性化学习理论

1)个性化学习理论侧重“定制”,强调以人为本微信,公众平台以其人性化、真实性、生活化、开放性等自身特点满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生理(physiological)需求,安全(safety)需求、社交(belonging)需求、尊重(esteem)需求,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项目中所搭建的高校专业交流微信公众平台已达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的需求层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以实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自我超越(Self-surmount)的需求层次为目标。

具体的模块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应模块图

2)在项目的进行过程中,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微信公众平台的后台分析,我们可以实时更新和提供学生期望的资源和模块来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

(2)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进行“有意义的建构”,笔者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创设情境—微信公众平台相关环境搭建;确定问题—通过大数据分析来确定推送资源的主题;自主学习—学生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多种媒体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主题性问题的学习和探究;效果评价—教师在后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反馈。

(3)关联主义(connectivism)

1)关联主义由加拿大学者于年提出的一种通过对混沌(chaos)、网络(network)、复杂性(complexity)和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进行探索整合而来的学习理论。关联主义认为学习发生在一个核心要素不断移动的混纯的、模糊的环境中,并且整个过程是不受学习者个人控制的[4]。

2)在微信公众平台的学习过程中,项目成员通过学习者下意识的学习活动,结合后台数据分析,这样项目成员就可以将学习集中在建立与专业知识连接的系列方面。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协作学习和混合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进行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关联,形成一张知识网络,不仅增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同时提升了各自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在项目前期和中期进行过程中,基于笔者的研究与调查分析,结合高校专业交流的问题和微信公众平台两个主题,高校专业交流微信公众平台的设计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1)高校内专业交流是微信平台实现的主要目标。微信平台应以学校网站为依托,增加专业内前景、基本资料的提供,强化平台功能。

(2)提供多种多媒体资源。学生在微信公众平台上不仅能得到课程资源、专业有重复资源、教师资源,另外,微信公众平台所推送的音频、视频、文字等多种媒体资源形式也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3)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多方面多层次的交互。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个交流的平台,可以实现多方交流,另外,项目实施过程中,可以收集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更好地满足学生专业交流的需求和促进平台完善。

(4)订阅用户不仅可以通过自动回复功能获取专业内最新资讯等需要的信息,还可以通过留言给微信公众平台,以便平台管理人员及时回复信息。

要遵循以上几个原则,需要与网站或第三方平台研发者加强沟通和协作,平台建设需要研发者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开发自定义菜单)。

三、微信公众平台的总体结构设计

笔者通过对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微信公众平台的研究,发现各所大学的微信公众平台基本实现了动态信息发布功能。为了更好地使本大学生了解本专业,增强专业认同及归属感,笔者通过大数据的收集分析,设计了如下结构和功能体验,以期更好地利用这一新兴媒体。以下结构与功能仍在搭建和实现中。

针对大学生的专业需要,采用模块化系统设计,将用户所需要的功能进行分解、归纳和整理对专业内容进行整合,既考虑每部分功能的独立性,又考虑信息的共享性。微信公众平台的总体功能由三个模块构成:导师来见面、专业知识知多少、学长一帮一、考研就业知多少[5]。平台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结构示意图

每个模块的结构设计作为功能的承载,承担不同的任务。四个主要模块的运行都有赖于接口的高级开发。

(1)模块一:导师来见面

功能:获取专业内所有教师的基本资料以及根据教师的研究领域为教师打造的专属的模块或视频;学生可以平台上所提供的教师资料提问和留言。

目的:满足了学生、导师的需要,实现了平台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多对多的交流与沟通。当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本科生导师关系确定后,可以实现线上交流和提问,同时可以实现线下交流。

(2)模块二:专业知识知多少

功能:平台上提供由教师选取的的具有权威性及合理性的的专业期刊;提供专业内权威专家的相关资源(视频、学术讲座及相关论文);以视频或者文本的方式提供专业内高年级优秀学生所分享的专业学习经验和有关学习资料推荐。

目的:提高学生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加强学生专业认识,改善专业思想,最终打造专业品牌。

(3)模块三:学长一帮一

功能:提供专业内高年级学生按照各自的研究兴趣和专业能力的预先分组,低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薄弱点选择类别进行了解,自由选择,搭配和组合。项目进行一段时间后,提供平台的正式分组。整合平台中该模块的问题回复制作新生入门。

目的:分组部分确保成员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合理有效;平台上该模块内部低年级学生基于大学中生活、学习、感情、专业等多个方面与高年级学生进行及时快捷的交流;新生入门部分则是专业的指南针和品牌。

(4)模块四:考研就业知多少

功能:平台将为大四学生提供考研指导(学校政策、专业政策、考研讲座)及就业指导(就业情况、就业政策、面试技巧)。

目的:通过考研指导和就业指导为大四学生提供全方位和人性化服务;增加学校和专业的就业率、考研率。

四、微信公众平台功能介绍

这一平台向公众开放,每一个人都可以用QQ号码开通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并在微信平台上实现和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互动。使用QQ号码,登录http://mp.weixin.qq.com/,确认成为公共账号用户。申请的中文名称是可以重复使用的。确认公共账号后,就会进入微信公众媒体的后台。微信公众平台分为六个版面,功能介绍如下[8]:

点击“设置”栏目,管理者可以上传个性头像,设置微信号,点击保存后会生成一个二维码,将该二维码发给学生,学生用手机扫描该二维码后,可以添加为好友,或者搜索该微信号添加好友。

点击“用户管理”栏目看到如图3所示界面,学生、教师可以在组里讨论和交流,以方便查找和发送信息。

图3 用户管理

点击“素材管理”栏目,可以在这里上传图片、音频或者视频,上传的素材可以重命名、下载和删除。

点击“统计”栏目打开如图4所示界面,可以使用用户分析功能、图文分析、消息分析、接口分析等功能,为笔者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去分析和完善平台。

图4 统计

五、高校专业交流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潜力展望

95后是现在大学校园的主体,作为现今社会的创客主体,是社会技术、思想、观念的引领者和传播者。微信公众平台也因符合移动学习下的“4A”原则和满足学生碎片化学习的需求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利用好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专业交流,加强学生的专业认同归属感成为可能,笔者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总结了以下几点,对高校专业交流微信公众平台在未来的应用潜力进行了展望:

①加强学生与教师间的协同,同时使得学生之间的小组协作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成为可能;②符合移动学习下的“4A”学习原则,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随时随地学习,支持多终端学习,移动学习成为主流;③支持多种媒体形式,并行利用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进行混合式学习,使资源利用实现最大化,扩大分享范围;④提供专业内学生与教师即时分享思想,提供学生、教师展现自我的广阔舞台⑤.运用网络资源,占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高地,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学生管理;⑥推送专业内现状前景,打造师范类高校专业品牌。

高校专业交流微信公众平台要想做大做强就要扬长避短,采取针对性策略进一步促进自身发展,挖掘微信用户的价值,为这个新的平台增加更优质的内容,创造更好的粘性,形成一个不一样的生态循环,是平台发展重要的方向。

六、小结

本文已从建立微信公众平台的必要性、需求分析、平台设计原则、平台总体结构功能设计,以及平台预期实现的目标等方面,对微信公众平台的构建作了具体的阐述,期待通过新兴的媒体—微信公众平台把自身有价值的内容和信息以简明、便捷的方式推送给订阅用户,利用微信平台弥补自身传播方式的不足,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此项目目前集中在设计与实现阶段,项目后期所做的工作将具体围绕如何改进已建设模块和维护模块,收集后台数据,分析总结,最终完成整个高校专业交流微信平台的研究。

[1]金则霜.大学生专业认同及其与自我概念、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1(3).

[2]隋祎.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新闻宣传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4):219.

[3]刘欢,卢蓓蓉,陈颖.高校微信平台简洁之道[J].数字校园,2012(10):52-55.

[4]黄智超.关联主义视角下个人学习环境设计与构建[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4(5).

[5]余溢文,虞蓓蓓,赵惠祥.基于微信平台的学术期刊交流平台构建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5):664-666.

[6]吴宝善.搭建高职院校微信公众平台思考[J].教育管理信息化,2014(24):59.

[7]李小青,李建强.高校图书馆微信平台应用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32-34.

[8]白浩,郝晶晶.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4):78-81.

[9]徐梅丹,兰国帅,张一春,孟召坤,张杭.构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5(4):36-42.

[10]赵炀.利用微信平台构建英语学习磁场[J].读与写杂志,2014(11):34.

[11]李礼,李超民.论高校微信德育平台的构建[J].学术论坛,2014(8):162-166.

[12]侯倩.高校微信育人功能及平台建设[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37-138.

(编辑:王晓明)

G434

A

1673-8454(2016)05-0089-04

2015年陕西师范大学勤助科研项目之一般项目“高校专业交流微信平台构建研究——以陕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为例”(KY2015YB65)。

猜你喜欢

公众交流微信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微信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