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纠正认识上的四个偏差?
2016-10-18杨伟民
□ 杨伟民
如何纠正认识上的四个偏差?
□ 杨伟民
按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注意纠正四个偏差。
第一个偏差,是过去对发展的某些片面认识。发展是事物从小变大的过程,过去讲经济发展最终归结为GDP。GDP非常重要但有一项重要内容过去没有作为发展本身的内涵,这就是生态产品。上世纪80年代,北京最拥挤的地方就是王府井、前门,大家抢着买东西去,那个时候缺的是物质产品。但是现在,北京人最多的地方可能是公园。对北京人来说,平时看到的都是高楼大厦,到香山就是要养养眼、洗洗肺,这是满足对生态环境的需求,满足对清洁的空气、清澈的水、绿色的环境、宜人的气候等的需求。
现在人们需要生态产品了,如果还是建钢铁厂、水泥厂,大量排放大气污染物、排放污水,就违背了人民意愿。人民现在需要生态产品,所以我们就要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将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作为发展本身的内涵。
大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之中绿色斑块太少、太小了。水道和湿地是城市贮存水的地方。国外一些城市正在把过去的水道掀开,让河流恢复生命。
第二个偏差,是过去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某些片面理解。在制定“九五”计划的时候,确定了两大战略:一个是科教兴国战略;另一个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但当时经常会把人口、资源、环境切成三条线去做。由于没有在一个空间范围之内统筹考虑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在一些地区,人不断涌入大城市,但是究竟大城市应该容纳多少人,是有争议的。
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从资源和环境角度来考虑。经济发展了,功能增多了,建设经济中心、工业基地、物流中心、医疗中心、教育中心都可以。但是功能增多了,人口增加了,资源怎么办?一定要考虑这个地方的资源环境能够承载多少人口。如果是缺水的地方,就不能发展大量的高耗水产能,而要用其他办法来发展经济。
第三个偏差,是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自然和人的关系上,自然往往是被动的,人是主动的,这就带来自然的问题。然后回过头来用人工的力量、依靠人类科学技术再去治理,往往成为恶性循环。所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重点应该约束人的行为,让人的行为尽可能符合自然规律,这个时候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够比较好。如果永远都是把重点放在花钱去治理自然,那就会造成两边都在增加GDP,但是这种增加GDP是有害的。所以约束人的行为是重要的。只要人不主动破坏环境,就能恢复自然和谐了。
第四个偏差,是缺乏对一个区域空间的统筹考虑。过去,确实建立了不少制度,但是这些都是各部门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在做,各自划的线也不一样。现在做一些空间规划的整合,发现林地和农地有很多斑块交叉,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也有交叉的。各部门从各自角度提出的保护制度,都是必要的,但是如果缺乏在大尺度空间范围之内的山、水、林、田、湖,包括城的统一考虑,就会造成顾此而失彼。在一个区域范围之内,必须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在一个空间范围之内统筹保护山水林田湖,这样才能保护和修复整个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