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头穴结合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2016-10-18陈月兰温宇航
陈月兰 温宇航
深圳市中医院,广东 深圳 518000
针刺头穴结合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陈月兰温宇航
深圳市中医院,广东深圳518000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联合肌力锻炼对脑卒中引发偏瘫患者行走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22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64例,对照组759例。对照组实施一般性康复疗法,观察组在一般性康复疗法的同时行针刺疗法,利用相应量表法计算对比两组病人在行走水平、平衡水平、运动水平和常规生活活动水平的区别。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步行功能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诊治后股四头肌、腘绳肌Kendall评分较未诊治时有明显改善,且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运动水平、平衡水平、常规生活活动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行走功能障碍实施针对性的肌力锻炼与针刺疗法可有效促进其步行水平、运动水平、平衡水平及日常生活活动水平的恢复,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脑卒中;偏瘫;针刺治疗;肌力训练;步行能力
脑卒中是由于大脑血管突发性破损或血管不通导致血液循环受阻而造成脑组织受损的一类病症,在中老年人群中属常见病、高发病,但近年来有发病年龄年轻化的趋势。脑卒中可导致多种后遗症,其中步行水平低下为发生率最高的一种功能性障碍,也直接影响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及生活质量[1]。所以,针对行走能力低下进行的康复疗法,是脑卒中偏瘫患者预后康复治疗的关键。笔者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223例,观察针刺疗法联合肌力锻炼对脑卒中引发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7月于本院诊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223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64例,男360例,女104例,年龄16~86岁,平均年龄(57.13±13.61)岁,病程1~52d,平均病程(17.34±5.42)d;对照组759例(2例女性患者病程超过3个月予以排除),男519例,女238例,年龄19~90岁,平均年龄(63.16±13.08)岁,病程1~71d,平均病程(15.04±5.04)d。两组在性别、年龄及患病时间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2.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药管理局脑病诊疗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办法》(试行)[2]。
1.2.2西医诊断标准按照90年代中期中华医学会中国脑血管病研究大会颁布的《各类脑血管病症诊断标准》[3]。
1.2.3纳入标准①符合脑卒中的相关医疗诊断要求,并通过CT或MRI诊断病情;②脑卒中病发前没有显著的行走功能异常,发病后发生明显行走能力异常;③病程在100d以内,生命体征正常,意识不模糊;④排除其他急性疾病及严重并发症;⑤Holden步行功能分级[3](functional ambulation classification,AFO)Ⅰ级以上患者,亦即自行行走或运用膝-踝-足矫形、单拐、拐杖等步行以保持协调和确保安全的病人。
1.3方法两组患者均于神经内科接受一般的对症及巩固治疗,去除脑水肿、减低颅内压、抗感染及调整脑循环等,待病况平稳后转入中医针灸科接受康复疗法。
1.3.1对照组进行一般性康复练习,包括①桥式运动(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单桥或双桥,其中单桥运动:病肢弯曲,伸平锻炼,随后进行伸髋、抬臀,并坚持一段时间;双桥运动:平躺,两腿弯曲,进行伸髋、抬臀,并持续一段时间;训练时两腿之间可夹持枕头或其他物体);②坐位平衡练习(病人坐在凳子上或床沿,两足平放在地面,两手放在膝盖,保持平稳,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可进行协助调整方向)[4];③站位平衡训练(患肢加重物,练习单体屈髋、弯膝、踝背屈);④重心转移训练;⑤步态练习(在平行杠里面练习由卧至站、由站至卧,练习站立平稳与重心往两边、前后运行,往前、后跨步,往前迈步、扭身,横向迈步、倒退,交叉前进走,遇阻力行进,屋内平地前行、上下台阶、上斜坡、推门,室外平地前行、上下台阶、上斜坡、过马路行走)[4]。1.3.2观察组在一般性康复练习的同时针对步行水平异常给予针刺疗法与肌力锻炼[4]。选针:头针;选穴:依据《头皮针穴名标准化全球标准》找出顶中线、偏瘫两边顶颞正方斜线的上20%、顶边1线、顶边2线、两侧枕下旁线;具体操作:使用酒精擦拭穴位,行针和头部成15°交角迅速插进皮内后用捻转补泻方法,速度为200次/min坚持1min左右,进行留针的时候实施康复练习,留针0.5h,留针时候隔一刻钟行针1次;肌力训练[5]:针对性练习偏瘫下肢股四头肌、腘绳肌肌群肌力。遇到肌力是0级时实施肌肉电反应术;在肌力是1级时用手协助练习,让受锻炼的肌肉尽可能的进行等距离收缩,坚持6~10s,反复进行20次,间隔时间为20s,每日练习1次。在肌力是2级时实施减重下肌力练习;在肌力是3级时,主要进行主动肌力练习。大过3级时进行逐步加阻训练,人为、借用股四头肌锻炼仪或沙包创造阻碍。练习强度以造成肌肉轻微疲劳并且次日不觉察疼痛为最好。[4—5]
1.3.3疗程以上练习1次/d,一周不间断练习6d,休息1d,连续练习6周。
1.4疗效判定[6]①步行水平评定,采取足印分析法确定时间距离参数:左右步幅、步频、自由步行速度;②肌力测评采取MMT测定方法的Kendall百分比来确定;③运动水平运用Fugl-Meyer腿部运动水平测评;④平衡功能采用BBS评估;⑤常规生活活动水平根据新版的Barthel参数测评法。每个病人在除此治疗前进行一次全方位测评,6周后再进行1次测评。
以上各项测评都由同一医生实施,该医生不清楚分组的人员情况,并且不进行直接治疗。
2 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一般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病人步速、步频及左右步幅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步行功能较治疗前显著改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步速、频率、左右步幅差的对比 ±s)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2两组治疗前后股四头肌、腘绳肌Kendall评分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股四头肌、腘绳肌Kendall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优于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股四头肌、腘绳肌Kendall百分比测评的对比 (分,±s)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3两组治疗前后运动水平、平衡水平和日常生活活动水平对比观察组治疗后的运动水平、平衡水平和日常生活活动水平优于对照组,比较区别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评分、Berg平衡评分的比较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关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肌力训练是否有必要作为其康复治疗的重点,以及其中所运用到的基础理论是否完善等诸多问题,目前存在争议。部分研究者认为加强肌力练习能够增强肌张力,但近年来也有研究指出肌力不足是引起偏瘫运动受阻的主要因素[7]。脑卒中患者处于稳定恢复期以后,伴随着中枢代偿水平的逐步增强,大脑慢慢恢复对运动的指挥,当肢体功能恢复到相应程度时,患者应加强肢体力度的锻炼。另一方面,恢复期后躯干痉挛会逐渐减轻,取而代之的是健康运动形态的出现,如果此时患者的肌张力、肌力不能相应地得到恢复,势必会影响其多种运动模式、多个肌群协调组合运动的恢复。股四头肌、腘绳肌肌力的正常存在对于保障膝盖部位平稳性与平衡水平是非常关键的,也是能够保证患者正常行走的必要条件[8]。因此,偏瘫的康复治疗,肌肉力量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本研究显示,两组病人治疗前的步行水平、运动水平、平衡水平和常规生活活动水平各项指标数值比较无明显差异,所有病人在经过不同康复疗法后步行水平较治疗前都有显著的改善;两组患者的运动水平、平衡水平和常规生活活动水平治疗前后对比结果都没有显著区别,但是治疗组加入肌力训练和针刺疗法后步行水平、腿部运动水平、平衡水平、常规生活活动水平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注重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水平的训练,有助于患者运动水平、平衡水平和日常生活活动水平的全面恢复。
步行功能障碍属于中医学“中风”、“痹证”、“萎证”等范畴,病位在肝肾脑。所以从心、肝、肾、脑着手,将养心定神、增精充髓为主要治疗方向。《素问》中有“头部,精明之所在”的记载,《灵枢》也指出:“十二脉路,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显于脸而行于空窍”,可见头和全身经络有着极其紧密的关联[9]。故研究中选取顶中线、偏瘫正方顶颞前斜线的上1/5、顶边1线、顶边2线、双侧枕下旁线作为主要取穴部位。顶中线主要针对下躯体病症,瘫痪、无感觉、疼痛等;顶颞前斜线的上1/5主要针对两面下肢瘫痪;顶边1线主要针对腰腿瘫痪、麻木、痛觉等;顶边2线主要针对上躯体的瘫痪、麻木、痛觉等;枕下旁线主要针对平衡障碍[10];通过头针调节头部相应区域可以起到调节、减轻头部病变和他的四周神经区域应激性的作用,进而帮助脑血管侧支循环的重新构建。主被动功能的训练,辅助促进血液循环,极大程度地促进下肢运动水平的提高,尽量减少后遗症,降低并发症。
本研究结果显示,关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水平受阻进行针对性的肌力训练和针刺疗法,对于病人步行水平的恢复有显著地促进意义,同时亦能提高病人运动水平、平衡水平与常规生活活动水平的全面恢复,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崔建平.脑卒中康复的效果观察与治疗研究分析总结[J].中国实用医刊,2015,14(32):119-120.
[2]胡平,曾令琼,彭亚利,等.穴位敷贴联合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04(17):547-549.
[3]李季,胡卡明,杨玲,等.针刺结合言语康复治疗脑卒中后构音障碍9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5,04(56):300-303,310.
[4]刘洁梅,黄国志.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5,03(22):138-140,143.
[5]王磊,董博,刘继超,等.头针联合康复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2015,03(18):97-98.
[6]薛芳萍.连续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医刊,2015,10(42):85-87.
[7]吴雪曼,李安会.评价中风偏瘫患者实施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J].中医临床研究,2015,11(23):35-36.
[8]彭芍堃.针灸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10(03):61-62.
[9]周丽平.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的康复训练护理方法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5,20(28):117-118.
[10]沈顺姬,李杰,郭俊峰,等.平衡功能及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5,01(37):37-39.
(编辑:穆丽华)
2016-06-28
陈月兰(1962-),女,汉族,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为针灸护理。E-mail:lanlanyue 2015@163.com
R255.2
A
1007-8517(2016)15-08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