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积极的教师行为文化

2016-10-18李红英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6年8期
关键词:名师专业学校

李红英

一个学校的发展,教师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打造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必须构建积极向上的教师行为文化。心理学理论认为:当人的需要具有某种特定目标,而且这种目标又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时,他的行为就会表现得积极而又主动。因此,学校要根据自身情况,重视培养教师文化,激励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水平,从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

构建愿景,激励发展

“一个学校的教师共同持有的对未来希翼的景象,创造出众人一体的感觉,并使这种感觉遍布到整个学校活动中,从而使整个感觉融汇起来”,这就是学校愿景。武汉市武昌区余家头小学以传承六十年办学积淀为基础,站在未来教育的高度思考今天的教育。开展以“我心中的学校”为主题的探讨,让全校教师主动走进学校文化建设中,共同推动学校发展。在大家的交流、碰撞中,形成了学校共同发展的愿景,即“每个师生都有自己的潜能与特长,都能成为新星”。在共同的愿景中,在“新星教育”的空间里,培养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积极进取的团队精神、丰厚的教育智慧,实现教师的快乐卓越,同时培养学生知礼仪、有爱心、能交往、会创造的品质和能力,以师生的共同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

选择方向,适应发展

培育教师文化,就要把脉教师的教学现状与特色,促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为此,学校专门制定教师专业发展问卷,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分为一年、三年、五年)。通过问卷让每位教师分析自身优势、缺陷、能力、兴趣,以及需要外部提供什么帮助等,从而让教师正视自己。通过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让教师为实现个人目标而奋斗。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把教师的发展大致分为两种类型:教学型和研究型。对于教学型教师,我们开展课堂教学研讨、个人教学特色提炼、大型教学活动“研磨教法,擦亮新星”展示等,为教师提供成长的舞台。对研究型教师,学校以教科室、德育室为依托,抓住学校毗邻高校的优势,邀请湖北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的教授组成专家指导团队,以“导师引领+自我研修”的方法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研究能力的不断提升。对于研究有成果、教学有风格的教师,学校还要将他们的研究成果编辑成册,展示他们的特色,激励他们不断地为自己的专业发展而努力。

寻找途径,促进发展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虚。”近年来,学校营造“科研促教研,教研促教改,教改促教学”的教师文化,非常重视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并为教师开辟了多种途径。基于各种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需要,学校坚持灵活的研究方式,让教师在研究中成长,在研究中发展,在研究中寻找职业的幸福感,在研究中实现自我。

主题研究——让研究更接地气。主题研究立足于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具有显著的指向性、应用性,所以在主题研究中,教师既是研究方向的决策者、规划者,也是研究活动的实践者、参与者。

近几年,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根据共同的愿景、共同的研究方向和共同的研究主题,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进行研究,引导教师把科研的重点定位于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因此,研究主题的选取都是教师们在教学中的真问题,带有强烈的“泥土”气息,这就把科研与教研内容整合为一个整体,使教师们从中懂得了如何用科研方法解决教研问题。例如,班主任角色如何正确定位,心理偏差学生如何教育,严格管理与民主管理的“度”如何把握,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如何处理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教育教学第一线中常常遇到的,是最具实际意义的问题。教师们从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然后围绕问题去学习理论,再进行筛选,建立起有价值的课题展开研究,从积累资料开始,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并不断反思改进,形成规律,最终上升到理论高度。

跨学科研究——让研究更显张力。教师群体根据不同的研究兴趣和方向,就某一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没有学科、年级的限制,只需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探讨共同的教学话题。在这种研究中,教师们可以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自身优势,在对话交流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研讨,实现经验共享,让参与者在和同伴的思想碰撞中受到启发,迸发灵感,使研究更具张力。

此外,我们还特邀华中师范大学的陈佑清教授,湖北大学的曹树真、叶显发教授以及市区科研室的专家们作指导,与学校各科骨干教师一起探讨学科共同话题。参与教师涉及到各门学科、各个年级,教师们在研究中结合教学和学生实际,交流自己的思考。专家的引领和教师们思想的碰撞,让教师们打开了思路,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小课题研究——让研究更显个性。为了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在工作中,要重视教师之间的差异性,以教师的个体自我需求为出发点,高度呵护“小”课题研究的“自我化”倾向性,个性属性。帮助教师根据自身关注点和自身能力选择合理的课题,并帮助教师设计符合自身情况的研究计划,允许教师过程操作的特色化,保护教师开展研究的积极性。同时,注重成果评价多元化。由于教师个体研究能力的差异性,课题研究成果的评价定位各不相同。学校根据教师的能力来鼓励教师进行多样的成果总结。教师对于自己研究结果的表述,不追求高深的理论阐述,用自己的表现方式来展示成果。提倡生动的案例和个性化的语言,提炼自己的经验,体现自己的特点。

教师培训——让发展更主动。“培训是教师最大的福利。”学校充分利用培训、进修学习、名师引领等多种方式激励教师成长,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师需要,不同层次的专业发展,实施人性化的教师发展工程。除了最基本的师徒结对工程,还有博学修身工程、打造名师工程和游学交流工程。

博学修身工程。读书、进修是促进教师成长的学习活动。学校开展每月读书活动,分享专家智慧,交流读书体会,教师在阅读中提升品位,丰富自我。同时,鼓励教师深造、资质培训,夯实文化底蕴,保障专业能力提升。

打造名师工程。学校以各级学科带头人、名师评选工作为契机,做好学校名师梯队建设,做好名师培养与选拨机制,建立起“普通教师——校级学科带头人——区级学科带头人——市级学科带头人——名师”的良性循环培养模式。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大赛、教师研讨、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等活动为他们压担子、搭台子,展示实力,亮出名气。

游学交流工程。学校根据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以及教师自身的愿望、工作态度与工作成绩,组织校本培训、外出听课、进修学习、游学访问等活动,真正给想干事、能干事的教师机会与舞台。扩展了教师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建立起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实现教师的不断发展。

师本化发展——让成长更持久。“师本化”发展源于教师发展的内在需求,是以教师为研修主体,通过教师对教育经历的观察、体验、审视、反思和改进,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研修过程。可以说“师本化”发展是研究型教师发展的最高境界,它激励着教师在研究中实现自我管理与自主发展。

近年来,学校为了给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帮助,促进教师自主学习,每学期为教师购置理论方面的书籍,并为每个教研组订阅学科类杂志。学校定期举行教师读书交流会,引导教师将读书的感受及时地与同事分享交流。现在,读书会已经成为教师们主动学习的动力,成为思想交流的平台,成为学校文化的一个亮点。在知识文化积淀的同时,还鼓励教师自主提升。学校充分运用导向策略,实施目标设定与过程管理,有效激励教师在研究中的主体意识,通过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目标的设定促进教师自主管理和自我提升,在指导教师自主提升的同时,根据教师个人成长规划,分阶段检查成长情况,从而让教师专业成长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武汉市武昌区余家头小学)

(责任编辑 周 群)

猜你喜欢

名师专业学校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