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
2016-10-18鲁河
鲁河
游戏是幼儿最乐于参与的活动,是幼儿的自主性活动。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自由选择游戏内容,自主制定游戏规则,自我解决游戏冲突,有利于促进幼儿全面而又富有个性地发展。
游戏内容“我选择”。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幼儿喜欢玩游戏,是因为“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游戏是幼儿主动、自发、自愿的活动,它不能有任何强迫、催促或限制。而且,幼儿参加游戏的目的是“玩”,从玩中获得快乐,而不是游戏以外的东西,诸如游戏奖励、提高能力等。
在区角活动中,我们有许多游戏:开心超市、小医院、快乐吃吧、小美发屋、娃娃玩家等,在开展活动时,笔者让幼儿自己选择游戏内容,自行商量扮演游戏角色。课堂成为了幼儿游戏的天地:这边是“收银员”在收钱,那边是“小美发师”在给小男孩美发,左边是“医生”在给“病人”看病……教室里欢声笑语,“收银员”“医生”“美发师”的一言一行在幼儿的游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游戏内在本质的体现。在这样的游戏中,幼儿的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
游戏规则“我来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无论幼儿参加何种游戏,教师不要首先判断“游戏有什么教育目的”,更不要考虑游戏的手段和方式,教师应尊重幼儿参与游戏的目的,给予他们自由制定规则的权力,否则游戏就不能突出“玩”的意义。
有一次,笔者让幼儿玩“关老鼠笼”的游戏,当拉圈做老鼠笼的幼儿们将要喊“咔嚓”时,那些“老鼠”纷纷从笼子里钻出来,而不愿再往笼子里钻,这样就再也没有资格玩下一轮游戏了。因为教师规定“老鼠”必须不停地钻进、钻出,而且被关进老鼠笼的就会被“罚下场”,所以他们当然会选择呆在圈外而不是被罚下场了。在另外一次玩钻山洞游戏时,两个幼儿一组搭起了小山洞,孩子们非常踊跃地参加了游戏,但他们并没有按笔者的“命令”去做。他们有的钻得很快,有的钻得缓慢,有时“正”着钻,有时“反”着钻,结果孩子们脸上的笑容都很灿烂,玩得也非常尽兴。
游戏冲突“我解决”。在幼儿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冲突随处可见,对空间、物品等有限资源的争夺是引发幼儿冲突的主要原因。冲突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争抢,身体攻击(打、踢、推、咬),语言攻击(骂、威胁),毁坏物品,拒绝与他人玩耍等。大多数幼儿交往冲突都属小冲突,比较容易化解。面对小冲突时,教师应着眼于让幼儿通过协商、妥协或退让自主地去消除冲突,学习与别人相处的技能;当幼儿在游戏中产生的冲突较为剧烈,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幼儿的活动时,教师应成为幼儿矛盾冲突的协调者,以讨论和协商的方式调节幼儿之间的冲突。
一天放学后,幼儿们在无拘无束地玩耍着,有的溜滑梯,有的玩跷跷板,有的骑木马……突然,笔者被一阵吵闹声吸引了过去,原来是几个孩子在争抢玩木马。小班的妞妞站在她刚才玩的红木马旁,只见她一双小手一边用力地推中班的牛牛一边大声哭闹,牛牛出于谦让,自动离开了,这时小班的琪琪又抢先骑上了木马,琪琪的个性也很倔强,于是两人争执、推攘起来,互不相让,后来还打了起来。见此情形,笔者先制止了他们,然后温柔地问:“你们两个这样可都骑不成木马,小朋友们在一起玩该怎么做呢?”妞妞说:“不应该打人。”琪琪说:“不要抢。”就这样,笔者一步一步引导,以讨论的方式让幼儿明白了该怎么去修正自己的行为。
(作者单位:保康县城关镇河西幼儿园)
(责任编辑 周 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