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健全人格
2016-10-18董云周新
董云++周新
枝江市第一高级中学近年来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之科学化、系列化。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新模式和新方法,不断丰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内容和形式,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和相关制度,着力打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学生接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塑造健全人格。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检测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使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学校心理咨询室配合课题组专门组织进行了一次学生心理健康普查。调查采用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进行测量,并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其中高二高三年级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差。调查结果显示:出现心理异常的学生人数占检测总人数的37.37%,焦虑、人际敏感、抑郁、偏执为常见影响因素。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际敏感,缺乏责任感;缺乏崇高理想,胸无大志;缺乏社会责任感;不想他人,只为自己;脱离社会实际,异想天开,违背科学理论去逆向思维;对集体置身事外,嫌怨父母家庭;自我要求不严,贪玩,厌恶家务劳动;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遇到矛盾困难、挫折或打击,怨天尤人。
焦虑、自我认识偏差。或过高估计自己,自我陶醉,或自卑贬低自己,焦躁不安;害怕困难,厌学;升学意识强,但不愿努力,不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好高骛远。
缺乏生活目标。社会公德欠缺,个人利益为重;讲求个人享受,没有勤俭节约意识;价值观念模糊,诚信意识低;冷漠无为,思想贫乏。
心理承受能力低。只能受表扬,不愿听批评;妒忌心强,容不得别人的成绩比自己好;不懂得交朋友;沉迷网络;意志薄弱,情感脆弱,毅力缺乏;有逆反心理和发泄心理等。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模式
学校以心理健康教育为视角,从班主任工作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探索适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力图构建一种适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机制,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性、实效性,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深入开展,切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学校成立了“枝江一中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12年6月,在共青团枝江市委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下,“青少年心灵导航站”在学校正式挂牌成立,依托学校先期建立的“心理氧吧”咨询室,结合团市委统一制定的建站标准及管理办法,逐步完善日常管理制度、心理咨询师工作守则、辅导员职业道德规范等规章制度,确保了“心理氧吧”健康运转。
加大软、硬件建设投入,制定完善规章制度,确保“心理氧吧”顺利运行。设阵地、强配置。为“心理氧吧”提供专门的工作场所——“心理氧吧”,作为学校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齐电话、电脑、录音笔等全套办公设施;订阅《中学生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等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方面的书籍,使“导航站”有阵地、有设施,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
建队伍、强素质。注重“心理氧吧”专业工作队伍的建设。派出专门教师参加团市委举办的为期四个月的“枝江市首届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并取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组织各年级德育主任、班主任及心理老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召开班主任研训会,交流探讨学生心理案例,强化专兼职教师的心理咨询技能。
定制度、抓规范。先后制订并完善《枝江一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工作管理办法》《心理咨询师守则》《心理健康联络员要求与职责》《枝江一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预案》等一系列符合学校特点的规章制度,为“心理氧吧”活动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重视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学校每学年通过SCL—90测量和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MSSMHS)等方式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心理预警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干预和疏导。
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学校坚持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并通过在“5·25心理健康周”开展心理漫画展、心理征文比赛、心理主题班会竞赛,“5·14祝愿签名”,缓解压力的“心理战”体验等活动,使广大学生更加了解自身心理问题,更好地学习掌握调节心理的技巧,帮助学生健全和完善健康的心灵。
举办心理健康讲座。近年来,学校先后邀请北师大郑日昌、华中师范大学江光荣、武汉大学戴正清等教授以及青年演说家杨青松、心理咨询师韩锐为学校师生讲授了心理健康维护、情绪心理调适、考前心理调节、感恩情怀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学校心理教师也经常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重视朋辈心理辅导。学校长期坚持发挥朋辈的心理辅导作用,定期组织由各班选举的心理联络员和各年级选派的学生骨干进行系统的培训。经过培训,这批学生不仅自身学习主动性强,而且热情高,在对身边同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借助全校教师的帮扶优势,关注留守学生、单亲学生及孤儿的心理健康。依托“心理氧吧”,开展了“心灵之约”活动,对这一特殊群体进行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和学习辅导。
建立家校结合心理教育系统
学校教育系统。进行学校德育实践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研究,寻求在各项活动中渗透心理教育的途径;进行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研究,在各科教学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成分,探寻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的方法;进行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的心理咨询与辅导的研究。
通过专题讲座、组织讨论、自学等方式,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要求班主任利用班会、课外活动等时间,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交往能力、抗挫能力等心理品质;要求任课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在相关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教育系统。进行家长心理品质的研究,探讨提高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建立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制度,将调查结果、问题、对策告诉家长。成立了学校家长委员会,各年级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分会,每学期召开家长委员会座谈会,并分年级对全体学生家长进行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报告,大大提高了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向家长推荐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多渠道、灵活多样地加强学校、老师与家长的沟通;宣传优秀家长典型,分享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经验。通过学校和家长多方沟通,家长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改善了教育方式,大大提高了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家长的教育方式有了一定的改进。
社会教育系统。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学校需要将学生从枯燥、单一的知识训练中解脱出来,让他们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进五彩缤纷的社会,从中获得更加鲜活更加实用的知识,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加强校园周边环境建设,服务社区,强化体验教育。校团委、学生会组织青年志愿者利用周末时间到社区和街道进行主题环保志愿等活动;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沟通和协调。组织学生开展“三大走进”社会实践,参观博物馆、公司、消防、武警中队等,参加义务劳动等社会公益活动。这些活动生动活泼,充满探索性,符合学生好奇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性,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帮助他们加深对社会的了解,提高社会化水平。
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从整体育人的总目标出发,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及道德与智能的协调和谐发展。有助于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各育的整合方面建构起具有校本特色的整体实践操作体系和模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实践操作理论与经验。
(作者单位:枝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