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六盘山到吴起

2016-10-17郭秀翔

文史月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吴起六盘山中央红军

郭秀翔

山不在高,有诗则名。

位于宁夏、陕西、甘肃三省交界处的六盘山海拔2900多米,因山路曲折,盘旋六重始达山顶,故名六盘山。虽然它海拔不高,但1935年10月,毛泽东带领中央红军翻越六盘山,写下了《清平乐·六盘山》,抒发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壮志豪情。从此,六盘山名扬天下,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追寻红军长征的足迹,清明假期,我和爱人来到了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

 六盘山全貌

沿红军小道登上六盘山

到达宁夏隆德县六盘山下,沿红军小道步行上山。这是一条当年红二十五军翻越六盘山时所走过的路,如今被打造成一条全程长约2.5公里的微缩的“中央红军长征路”,18处展现长征途中历史事件的场景复原和200多个历史人物塑像带我们走进了中央红军长征的历史……

“出发于都河”场景表现了当年红军出发时苏区人民与红军的依依惜别之情。“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紧紧握住红军的手,亲人何时返故乡……”。于都县是著名的红军县,共有6万多名于都儿女参加了红军,牺牲在长征路上有名有姓的于都籍烈士就有1.6万余名。

单家集清真寺

红军小道旁有一眼清澈的泉水,当地人称“红军泉”。1935年8月17日,红二十五军夜间翻越六盘山时,指战员口渴难捱,在这里驻足饮水。后来,当地百姓就将此泉水称为“红军泉”。

在一条按比例微缩复制的泸定桥上,22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趴在铁索上奋勇向前。“昼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穷追夺泸定。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日夜兼程,两天两夜跑完320里崎岖泥泞的山路,是一次真正的“飞夺”。22名勇士为红军打开了前行的通道,有3名勇士壮烈牺牲。飞夺泸定桥、抢渡大渡河是红军长征途中创造的又一奇迹。

位于甘肃省南部的腊子口是红军北上必经之地。在腊子口的复原场景前,可以看出腊子口险要的地势,左右两边都是悬崖峭壁,说是天堑,毫不为过。1935年9月16日,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受命夺取腊子口。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察看地形,决定发挥红军夜战突袭的特长,采用正面强攻与攀登悬崖峭壁迂回包抄的战术。“腊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悬崖当云梯。”一位在贵州参军的苗族战士自告奋勇,在正面佯攻的同时,他用带着铁钩的长木杆先攀上去,再放下绳子把后边的战士接上去。敌人的碉堡都没有屋顶,所以当红军从崖顶把手榴弹直接扔进碉堡,敌人的防线立刻瓦解。聂荣臻后来说,腊子口一战,北上的通道打开了,全盘都活了。

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

走过“天险腊子口”,六盘山顶在望。“决策哈达铺”“会师将台堡”“奠基大西北”在我们的眼前一一闪过,曲曲折折的红军小道显得开阔了许多。步出小道,到达六盘山顶长征纪念景区。

走进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

这是一片占地 5公顷的纪念广场,海拔2800多米,6根高大的红色文化柱依次展现了革命摇篮井冈山、长征出发地瑞金、转折之都遵义、会师地将台堡、落脚地延安和开国大典天安门的画面。两组气势恢宏的大型青铜组雕分别再现了红军翻越六盘山的艰难情景和回汉人民喜迎红军的热烈场面。

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

走进纪念广场,走过红色的文化柱,远远看到三面红军军旗造型的墙壁,上面镌刻着江泽民题写的“长征精神永放光芒”8个大字。走过壁墙,拾阶而上,面前是一座全国海拔最高的红军长征纪念馆,以纪念馆作基座,上面高耸着红军长征纪念碑,这种碑下设馆、馆上树碑的建筑构造在全国是唯一的一处。

吴起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

在六盘山长征纪念景区,巧遇景区一位负责人,当他得知我们的来意后,为我们热情讲述了红军当年途经宁夏、翻越六盘山那段难忘的历史……

1935年10月5日,毛泽东等率领中央红军组成的陕甘支队进入宁夏境内,在宁夏五天四夜,行程240余里,历经大小战斗6次。其中,在青石嘴与国民党何炷国骑兵军第七师十九团展开的一场激战,缴获战马150多匹,红军由此开始有了自己的骑兵部队。10月7日,毛泽东等率领红军翻过六盘山,但就在翻越六盘山后的第二天黎明,发现驻扎在露天宿营地的红军战士一夜之间突然死亡300多人。毛泽东听说后当即命令即速查办红军遇难真相。由于敌情紧急,未等查出事实真相,陕甘支队不得不向东急进。直到54年后,当地水文部门才揭开了事实真相。原来红军翻越六盘山后,一部分人饥渴难忍,在沟谷饮用了有毒水源而不幸身亡。300多名红军战士爬过了雪山草地,躲过了枪林弹雨,却倒在了走进陕北前的最后一程,长眠在六盘山下……

毛泽东在吴起的住室旧址

中央红军在宁夏短短五天四夜的行程,在这位负责人的叙述中让我们感受到了当地人民群众对红军绵绵不息的历史情怀。

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展示了红军长征中的上百件遗物和图片资料。走进纪念馆序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巨幅油画和大型群雕,表现了中央红军翻越六盘山、回汉群众喜迎红军的场景。毛泽东站在六盘山上,天高云淡,大雁南飞,红军队伍蜿蜒行进在六盘山上……

吴起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室及林彪、聂荣臻、左权住居旧址

在展厅中六盘山区的实景沙盘上,两条闪亮的红色线路格外显眼,这是红军当年翻越六盘山时所走过的路线。六盘山长征纪念景区所在地是红二十五军翻越六盘山时所经过的地方,在此以北10多公里处的后莲花沟是毛泽东所率的中央红军翻越六盘山的线路。红25军于1935年8月从这里翻越六盘山,在泾川县遭到国民党军的袭击,政委吴焕先壮烈牺牲。吴焕先1926年加入共产党,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深受指战员的爱戴。他牺牲的消息当时只传达到营以上干部,广大战士在行军途中不见政委,走在前面的战士以为吴政委在后面,走在后面的战士又以为吴政委在前面。后来总见不到政委,战士们纷纷向部队领导询问,“怎么前后都见不到吴政委呀?”部队领导难过地说:“吴政委永远在我们前面……”

在一处“秉烛夜谈”的场景复原前,毛泽东与一位阿訇在明亮的灯火下,促膝相谈。这是毛泽东在路经单家集时拜访清真寺的一位阿訇。1935年8月,红二十五军到达单家集,在这里模范地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赢得了群众的好感。10月5日,当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走进这个小村时,村民们看到红军又回来了,便自发地打扫街道,摆起桌子,放上茶水、食品,迎接红军。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拜访了陕义堂清真寺,并与阿訇长谈,向他阐述了红军北上抗日的主张和共产党主张宗教信仰自由、各民族一律平等,尊重回民的风俗习惯、保护清真寺和回文经典等,阿訇听后非常高兴。

“红军锅”

走出纪念馆,对面的小山包上有长征纪念亭和吟诗台。登上“吟诗台”,周围遍插的红旗随风飘扬,猎猎作响。置身其间,我仿佛看到红旗漫卷六盘山间,听到战马萧萧长鸣、军号声声嘹亮。极目四望,蔚蓝的天空显得无比空旷,远处是连绵起伏的茫茫群山。历代文人墨客多在此留下离情别绪、满目萧瑟的诗句,而长途跋涉、身心疲惫的毛泽东却写下了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千古名词,抒发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壮志豪情,在“望断南飞雁”中,寄托了对南方苏区坚持斗争的同志和人民的思念。从井冈山到六盘山,革命任重道远:“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翻过六盘山,10月17日,中央红军到达陕甘宁三省交界处的子午岭,这里有一块高大的石碑,上书“分水岭”三个大字。毛泽东站在石碑前,兴奋地说:“我们已经走完了10个省,下了山就进入第11个省——陕西省了。那里有我们的根据地,我们就要到家了。”即将结束长征,“就要到家了”,使广大指战员无比兴奋,行军的步履更加轻快。10月的陕北,秋高气爽,风和日丽。行进中的红军指战员歌声此起彼伏,欢声笑语不断。19日,到达陕西省保安县吴起镇。

《半碗炒鸡蛋》雕塑

追寻红军长征的足迹,我们从六盘山下来后,驱车直奔吴起。

在吴起革命旧址

位于陕西省西北部的吴起,因战国时期魏国大将吴起在此屯兵戍边而得名。1935年10月,这处当年的边塞小镇迎来了长途跋涉的红军。“锣鼓响,秧歌起。黄河唱,长城喜。……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南北兄弟手携手,扩大前进根据地。”吴起既是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又是中共中央保卫与扩大西北苏区、领导全国革命的出发点。

吴起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

这是一片让人肃然起敬的土地。当年,中央红军在这里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情接待,使经过一年长途跋涉、艰苦转战的红军感受了“到家”的感觉。如今,这里的群众对当年那段历史无不感到骄傲和自豪。在吴起革命旧址,县文管办的吕永前书记和讲解员小高热情接待了我们,并为我们详细介绍了中央红军到达吴起和毛泽东在吴起居住10多天的历史。吕书记从小在这处院子长大,他的父亲曾担任文管所负责人长达20多年,吕书记在这里也已经工作了20多年。父子两代同守这片红色热土,对这里的每一孔窑洞、每一件物品都怀有深厚的感情,说起当年中央红军和毛泽东在吴起的那段历史如数家珍……

吴起革命旧址分为南北两院,共有窑洞18孔,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中央领导人就住在这些窑洞中。这是吴起一位宗姓富户的院子,南院是长工的住所,北院是户主的住所,毛泽东就住在南院的一孔窑洞中。当年这里窗户上没有糊纸,窑内也没有办公用的桌子。警卫员用高粱秆子扎成草帘挡在窗户和门上,当地一位百姓将自己家的小炕桌搬来给毛泽东当办公桌,现在这件小炕桌依然放在毛泽东住过的窑洞炕上。毛泽东在这里住了10多天,却给吴起人民留下了永久的纪念。窑洞内还有毛泽东长征期间用过的一把雨伞,讲解员小高说毛泽东出生在1893年,为了让参观的人们记住这个特殊日子,他们就将这把雨伞取其谐音称作“一把旧伞”。

吴起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

从毛泽东住的南院穿过石砌的过道就到了北院,张闻天、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就住在这里。走进一处门边挂着“中央政治局会议室”的窑洞内,看到有陕北农村居民加工粮食的碾子和磨盘,这是当年户主家的碾磨窑。中央红军到达吴起后,在这里先后召开了三次会议。第一次是10月19日研究部署“切尾巴战斗”会议;第二次是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关于目前行动方针问题的报告》。会议作出了党和红军今后的任务是“建立西北的苏区,作为领导全国大革命的中心”。张闻天作总结发言,他豪迈地宣告“一个历史时期已经结束,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已经开始了”;第三次会议是10月2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陕甘支队应立即南下,与陕北红军会合,共同粉碎国民党军的“围剿”,并确定了常委的分工。

在这所碾磨窑不仅召开了三次重要会议,左权、林彪、聂荣臻还曾在这里住宿,他们铺上干草,席地而睡。

毛泽东指挥“切尾巴战斗”塑像

走进吴起革命纪念馆,序厅一座“历史的丰碑”主题雕塑以陕北群山为背景,再现了毛泽东等到达吴起受到当地人民群众热烈欢迎的场景。在展厅一处反映陕甘边根据地创始人刘志丹、习仲勋等在南梁地区开展革命活动的场景前,讲解员小高为我们介绍了陕甘根据地创建的历史。

1930年9月,刘志丹在陕甘边组建起一支100余人的南梁游击队,从此揭开了陕甘边武装斗争的序幕。“千里雷声万里闪,上来些红军闹共产。共了安边共横山,南梁川里扎营盘。红旗插上寨子湾,刘志丹名声传得远。红军打仗真勇敢,白军见了吓破胆。打土豪来分田产,咱们穷汉把身翻。跟上咱们的刘志丹,为咱穷人打江山。”这是流传在陕甘根据地的一首歌谣。1932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建立,后改编为红二十六军,谢子长、刘志丹、阎红彦先后任总指挥。1933年11月,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成立,习仲勋任主席。当时习仲勋只有21岁,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娃娃主席”。中央红军抵达吴起前,“左”倾错误路线的执行者在陕北根据地实行“肃反”,200多名革命者被迫害致死。根据地创始人刘志丹、习仲勋、高岗等人也被关押在监狱,陕甘根据地陷入严重危机。毛泽东、张闻天等中央领导到达吴起后,了解到陕北苏区错误肃反的情况,立即指示“刀下留人,停止捕人”。并派人前往瓦窑堡,传达“停止逮捕、停止审查、停止杀人”的命令,刘志丹等人获得释放。刘志丹深受陕甘人民群众的热爱,1925年加入共产党,1936年在红军东征山西期间,不幸壮烈牺牲,年仅34岁。毛泽东为他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也写下了:“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吴起革命纪念馆珍藏了大量革命文物,一口北方农村常见的水缸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一口破旧的水缸,黑色的釉面虽已斑驳残缺,但缸体的裂缝却依然清晰可见。这是一件国家三级文物。中央红军到达吴起时,部队战士露宿在头道川,煮饭时向当地一户姓张的老乡借了这口水缸,结果烧裂了几道口子,红军战士按照新缸的价钱赔偿给老乡两块银元。红军走后,这位老乡觉得这口缸意义非凡,就把它重新箍好后保存下来。吴起革命纪念馆成立后,将它捐给了纪念馆。这口记载着军民鱼水情谊的水缸被称为“红军锅”,静静地放置在纪念馆的一角,向后人默默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在纪念馆一组名为《半碗炒鸡蛋》雕塑前,讲解员小高深情地讲述了一个感人故事。在吴起“切尾巴战斗”中,一位受伤的红军战士受到当地一位大妈日夜不离的照顾,这位战士时而清醒,时而昏睡,老大妈心急如焚。突然有一天战士清醒了,大妈问小战士想吃什么,战士告诉老大妈“小时候,我妈妈炒的鸡蛋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战士话音刚落,老大妈就立即出去为战士买鸡蛋。当时那个季节,母鸡不是产蛋期,要想找个鸡蛋十分困难。但老大妈迈着一双小脚行走在陕北的崎岖小道上,终于买回4个鸡蛋。当老大妈把炒好的鸡蛋端到小战士面前时,小战士却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悲痛万分的老大妈哭着把小战士掩埋后,将炒好的鸡蛋供在了小战士的坟前……

吴起胜利山上彭德怀横刀立马塑像

走进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

走出毛泽东旧居,不远处就是吴起县“胜利山”,当时叫“平台山”。这里是中央红军“切尾巴战斗”发生地,山上有规模宏大的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3孔窑洞造型的建筑组成了“胜利门”,两侧雕塑表现了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合欢呼场景,与门楼顶部飘扬的红旗把胜利的气氛渲染到高潮。身临其景,每一个来此参观的人都会感受到当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军民热烈欢呼的激情。

走进“胜利门”,拾阶而上,在台阶的中间是一层红色的石面,犹如一条从上而下飘落的红飘带,上面书写着红军长征的日志。石阶的两边有许多红色的火炬,从下而上,一路点燃,直达胜利山顶。这一个个小火炬象征着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保存了革命的火种,从而使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胜利门到胜利山,台阶两侧有“转折转移广场”“雪山草地广场”“会师广场”,广场内是六组气势恢宏的群雕,依次反映了红军离开苏区时军民依依不舍的场面和翻越皑皑雪山、穿过茫茫草地艰苦卓绝的情景,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紧紧握手、热烈欢呼的画面。在六组群雕的背面镌刻着毛泽东的诗词《清平乐·会昌》《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

登上胜利山广场,矗立在广场中间的“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碑顶是两位分别代表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的塑像,他们紧握红旗,高举长枪,目视远方。在纪念碑的前面,还有一位红军小号兵的塑像,这位可爱的“小红军”按照真人比例大小塑造,仿佛真人一般。他高举小号,吹响了中国革命由胜利走向胜利的号角,吸引众多游客争相和“他”合影拍照,我也禁不住走上前去,与这位“小红军”合影留念。

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后是一幅弧形的大型浮雕,以黄土高原为背景,数千红军战士组成山脊与大地浑然一体。恢宏的气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犹如无数红军将士组成的铜墙铁壁,在这幅大型浮雕墙里就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

走进纪念馆,序厅主题雕塑红色的线条反映了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图,底座上书写着毛泽东在中共“七大”预备会上所说的:“我说陕北有两点,一个是落脚点,一个是出发点。”

中央红军落脚陕北,这是在进入甘南到达哈达铺时决定的,所谓“一张报纸定去向”。在纪念馆的展墙上有当年的报纸和“红军长征哈达铺司令部住址”的照片。

哈达铺是甘肃宕昌县的一个小镇, 9月18日,红一军侦察连化装成国民党中央军,大摇大摆进入哈达铺,不费一枪一弹将当地保安队缴械,占领全镇。随后,中央红军进入哈达铺,在这里进行了短暂休整。其间,聂荣臻从缴获的敌军资料中看到一张《晋阳日报》,上面报道:“陕北刘志丹‘匪’部已占领六座县城,拥有正规军五万余人,游击队、赤卫军和少先队20余万人,窥视晋西北,随时有东渡黄河的危险性。”该报并附有一张所谓“匪区”的陕北根据地略图。聂荣臻非常高兴,立即将该报送给毛泽东。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哈达铺又从天津的《大公报》等读到了更多红军在陕北地区的消息,这使毛泽东等人初步决定到陕北落脚,后来在榜罗镇会议上中央正式作出了以陕北苏区作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中国革命的大本营的决定。

9月20日,在哈达铺镇上关帝庙召开的陕甘支队团以上干部会上,毛泽东兴奋地说:“今天是9月20日,再过几天是阳历10月。自从去年我们离开瑞金,过了于都河,至今快一年了。一年来,我们走了两万多里路,打破了敌人无数次的围追堵截。尽管天上有飞机,蒋介石连做梦也想消灭我们,但是我们走过来了,过了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过了腊子口,现在坐在哈达铺的关帝庙里,安安逸逸地开会了,这本身就是个伟大的胜利!”即将结束长征使毛泽东诗兴大发,写下了不朽诗作《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在诗中把两万五千里的万水千山串在一起,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讴歌了红军不怕流血牺牲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纪念馆内一排窑洞实景模型非常显眼,墙上一幅巨大的油画格外醒目,画面上的毛泽东手端饭碗,满面笑容,与做饭的女主人边吃边拉家常。中央红军抵达吴起前一天,部队在铁边城以东的张湾子村就地休息。毛泽东住进了热情好客的村民张廷杰的家中,他的妻子为毛泽东做了香喷喷的羊肉臊子剁荞面。毛泽东连吃三碗,他感慨地说:“长途行军一年喽,还没有吃过这么香的饭,吴起是个好地方吆!”凝视这幅色彩鲜艳、场面温馨的油画,画面上弥漫的欢乐气氛立即感染了我。我仿佛听到了毛泽东欢快的笑语声,闻到了那扑鼻而来的饭香味……

中央红军到达吴起时,这里只有11户人家,难以满足大部队的食宿问题,指战员只能露宿野外。当时已年过五旬的谢觉哉和战士们一样露宿田野。在纪念馆的一面展墙上,有谢老1944年回忆初到吴起时写下的《七绝·追赋》:“露天麦地覆棉裳,铁杖为桩系马僵。稳睡恰如春夜暖,天明始觉满身霜。”在这面展墙上还有林伯渠1935年10月写下的《初抵吴起镇》:“一年胜利达吴起,陕北风光慰所思。大好河山耐实践,不倦鞍马证心期。坚持遵义无穷力,鼓励同仁绝妙诗。迈步前进爱日永,阳关坦荡已无歧。”

谢觉哉、林伯渠与董必武、徐特立、吴玉章并成为“延安五老”。长征途中,谢觉哉有一条毛毯,行军露营时,他总是与徐特立合盖这条毛毯。在一次行军中,身体虚弱的谢觉哉再也背不动这条毛毯了,就把它顺手扔在路上。走在后面的董必武看到后,立即捡起毛毯背上,到达宿营地还给了谢觉哉。后来在延安,谢觉哉把这条毛毯送给了董必武。如今,这条毛毯珍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成为战争年代老一辈革命家深厚友谊的见证。

在“切尾巴战斗”指挥地旧址

离开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来到位于胜利山后山大茆梁的“切尾巴战斗”指挥地旧址。当年,毛泽东在这里的一棵杜梨树下指挥了著名的“切尾巴战斗”,创造了步兵追骑兵的奇迹。

中央红军刚到吴起,国民党军队就尾追而来。10月21日,毛泽东与彭德怀精心部署,红军各部在头道川、二道川两侧的山岭和山沟潜伏。毛泽东来到大茆梁部署好战斗后,将具体指挥事宜交给彭德怀,对警卫员说“枪声密集时不要叫醒我,稀疏时再叫醒我。”雄才大略的毛泽东对此仗早已胜券在握,部署好战斗后,他便就地而眠。当国民党军骑兵团进入红军伏击圈后,彭德怀一声令下,轻重机枪一齐开火,手榴弹像雨点般投入敌马群。受惊的马匹四处乱窜,从马背上摔下的敌人乱作一团。经数小时激战,击溃了国民党军骑兵团,其余国民党军吓得就此后撤。

就在战斗快结束时,毛泽东睡醒后看到了彭德怀横刀立马、指挥作战的威武雄姿,赋诗赠予彭德怀:“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彭德怀接诗后,挥笔将最后一句改为“唯我英勇红军”。

红军干净利落地砍掉了“尾巴”,仅缴获的战马就达1600余匹。战斗结束后,毛泽东高兴地说:“步兵追骑兵,这在作战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如今,在当年的战斗指挥处,矗立起一尊毛泽东的铜像,他手持烟卷,神情自若,目视前方。在这尊铜像的对面山包上,是一尊彭德怀横刀立马的塑像,远远望去,好像他正策马回首向毛泽东传递胜利的捷报。

我在毛泽东塑像前驻足细看,整座塑像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中,塑像后当年的那棵杜梨树依旧生机勃勃,在和煦的微风吹拂下发出“沙沙”声响,仿佛向我讲述着那位伟人和那场战斗……

猜你喜欢

吴起六盘山中央红军
吴起的悲剧
吴起:打败你的不是我,是你的双眼
版画印千年 传承有新意
植物爱好
家庭不是追求成功的铺路石
六盘山陕西片区脱贫攻坚有序推进
最危急的关头:中央红军进军贵州
六盘山成为重要水源涵养地
长征歌谣的民间性与变异性
藏在心中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