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B县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配置现状及策略研究
2016-10-17牟映雪凌静思
牟映雪 凌静思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了“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的战略要求,注重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作为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薄弱环节,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提升,更关系到城乡统筹背景下学前教育公平的实现。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包括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是学前教育资源的重要内容,有效开发和利用民族课程文化资源,能帮助幼儿理解本族文化并享有应有的文化尊重。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我国最早的羊图腾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B县是一个羌族聚居县,现有3所公办幼儿园、9所民办幼儿园及24所小学附属幼儿园,全县3—6岁幼儿共计9383人,在园幼儿7036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78.24%,学前两年毛入园率为81.36%,学前一年毛入园率为88.24%;教职工567人,其中公办园在编教职工94人。根据幼儿园的类型、级别及地域等因素,本文选取了6所幼儿园(2所公办幼儿园、2所民办幼儿园及2所附属幼儿园),对其基础设施配置、教玩具配备以及羌族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
一、B县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配置现状
(一)幼儿园基础设施配置情况
1.幼儿园班级基础设施配置情况
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学习生活离不开适宜的桌椅、盥洗及饮水设备和多媒体等基本设施设备。根据调查,仍有3.95%的幼儿园没有配置匹配幼儿身高比例的桌椅;6.58%的幼儿园不能满足幼儿一人一水杯、一人一毛巾的饮水、盥洗设备需求。此外,如表2所示,该地区仍在班级活动区缺失的状况,有30.26%的幼儿园班级没有设置活动区,班级内只摆放了桌椅,且摆放方式与小学班级一致。
总体而言,B县大部分幼儿园能满足幼儿基本的学习生活设施配备,但部分幼儿园仍需加强安全、卫生、消防等方面的措施,并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办园特色设置班级活动区,如图书区、科学区、美工区、表演区等。
2.教玩具配置情况
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的要求,为了实现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创造活动和表现的条件与机会,为幼儿提供身心发展所需的各类教玩具。
(1)体育类教玩具
如表3所示,该县农村幼儿园体育类教玩具配备情况与国家规定的幼儿园教玩具配备标准有一定差距,每个幼儿园满足配备标准的教玩具只有球和跳绳,配备有攀登架、爬网、秋千、投掷靶及压板等体育活动设施设备的幼儿园不足40%,该县幼儿园连“跳床”这一体育活动教玩具都未配备。
(2)构造类教玩具
如表4所示,该县农村幼儿园最常见的构造类教玩具为小型积木,其次是串珠和中型积木,而拥有大型积木、结构玩具、拼图接龙等构造类的教玩具的幼儿园较少。此外,国家对小积木、拼插玩具、穿编玩具(串珠、穿线、绣花板等)的数量还做出了明确规定,但该县部分农村幼儿园构造类教玩具种类和数量较少,不能满足幼儿活动和学习的需求。
(3)科学类教玩具
如表5所示,该县农村幼儿园科学类教玩具的配备情况较差,幼儿园除了挂图、计算器和塑料彩棍,其余科学类教玩具的配备率都在50%以下。此外,被试幼儿园都未配备陀螺、万花筒、量杯、逻辑几何块等科学类教玩具。
(4)美工类教玩具
如表6所示,该县农村幼儿园最常见的美工类教玩具有彩色水笔、幼儿油画棒及小剪刀。值得关注的是,该县虽是羌族自治县,但被试幼儿园都没有配备学习羌绣活动所需的刺绣工具,这可能与该地区羌族特色文化课程开发力度不够和幼儿使用刺绣工具存在一定的不安全因素有关。根据调查,该县农村幼儿园美工类教玩具的配备情况还需进一步改善。
(5)音乐类教玩具
如表7所示,该县农村幼儿园的音乐类教玩具配备情况不太乐观,拥有量最多的音乐类教玩具是小铃鼓,只有33.33%的幼儿园配置了羌族特色乐器(如羌笛、唢呐、羊皮鼓、铜锣等)。此外,该县部分幼儿园还自制了具有羌族特色的教玩具,如小背篓、推杆、押加、竹筒、丢窝窝等。
(二)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
该县有一所公办幼儿园以传承和创新羌族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发羌族文化资源,打造具有浓厚羌族文化特色的幼儿园。现阶段,该县也正在创编首本幼儿羌语图书。
1.教学语言
虽然该县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但被试幼儿园中并没有完全使用羌语教学的幼儿教师,只有17.11%的幼儿教师采用双语教学,大多数幼儿教师仍使用汉语教学。由此可见,该地区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并不常用羌语,这可能与羌语只有语言,没有文字,难以传承有重要关系。
2.教师对羌族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5.79%的幼儿教师对羌族传统文化较多了解;大部分的教师表示对羌族传统文化只有大致了解;但仍有1.32%的教师根本不了解羌族文化。由此可见,B县的幼儿教师对羌族文化的了解程度普遍偏低,这可能与该地区不少羌族幼儿教师被汉化及汉族幼儿教师学习了解羌族文化主动性较差有关。
3.羌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
上述统计表中可以看出,该县农村幼儿园关于羌族的艺术品、服饰、书籍、音像制品等的配置情况良好,只有22.37%的幼儿园其羌族艺术品、服饰、书籍、音像制品的拥有数量非常少。虽然该县的幼儿教师都意识到传承羌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实际将羌族文化运用到教学过程的情况并非特别良好。只有约17.1%的幼儿教师会在教学过程中较多地向幼儿讲述羌族风俗习惯、英雄故事以及羌族儿童文化作品(如表10),约10.53%的幼儿教师会经常有意识地将羌族优秀文化融入教学过程(如表11)。
二、B县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条件简陋
该县部分幼儿园办学条件较为简陋,使用厂房或民房改造办园,场地窄小,达不到安全、卫生、消防等部门的相关要求,设施设备陈旧,活动空间不足,教玩具数量不够,与《四川省幼儿园基本办园标准》相差较大。
1.班级活动空间小,活动区角缺失
该幼儿园的班级活动空间小,只有9.21%的幼儿园班级活动室面积为51㎡以上,与相关规定的幼儿班级活动室面积不应少于60㎡相距甚远,且30.26%幼儿园班级教室内没有设置活动区,只有整齐摆放的桌椅。有教师表示“班级幼儿人数多达44人,班级教室面积较小,除去幼儿必需的桌椅,只能划分和设置图书区这一个活动区域。”有教师认为“班级活动区域少,不能不能满足幼儿活动和游戏需求,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一定阻碍”。
2.教玩具配备不达标
该县体育类、构造类、科学类、音乐类、美工类等教玩具的配备都与相关规定的数量和种类尚有一定差距,不少附属小学与小学共用户外运动场地,配备的活动器材的类型不完全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数量也无法完全满足幼儿的活动需求。此外,该县关于羌族特色文化相关的教玩具也十分稀少。
(二)羌族课程文化资源开发力度不够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汶川的羌族羊皮鼓舞和羌族刺绣、松潘县的羌族多声部民族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汶理茂三县的羌年则被列入急需保护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此可见,羌族文化弥足珍贵,需要代代羌族人民的保护和传承。但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的羌族课程文化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开发。
1.幼儿教师对羌族文化了解程度低
由于羌族没有文字,羌语很难被完整保存。随着时间的流逝,会羌语的羌族人越来越少,特别是当代很多羌族年轻人都已经被汉化,对羌族文化、羌族语言的了解甚少。调查结果显示,73.68%的教师认为羌族文化资源开发的首要难题是“不了解羌族文化”。虽然很多教师表示学习羌族文化非常有必要,但由于自身对羌族文化了解不多,又缺乏专家指导,对于如何把羌族文化融入教学活动感到迷茫。整体来说,该县农村幼儿园的羌族文化氛围不太浓厚,大多数幼儿教师对羌族文化了解程度低,且只使用汉语教学。
2.幼儿教师羌族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薄弱
通过访谈,该地区大多数幼儿教师羌族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薄弱,在日常生活和活动教学中缺乏有意识的将羌族文化融入其中,并没有认识到自身是开发羌族文化的主体。部分教师表示:“受自身羌族文化知识薄弱的限制,没能系统了解和掌握羌族文化,开发羌族课程文化资源,根本无从下手”,不少教师对羌族课程资源开发的关注不够,认为自身不是开发羌族课程资源的主体,“开发羌族课程资源的主体应是幼教专家和教研员”。此外,不少园长也表示“我们园现阶段还没有开发和利用羌族文化课程资源”,不少幼儿园的园本教材及教学活动与汉族无异,缺少羌族特有的文化元素。
3.幼儿园关于羌族文化的环境创设较少
该县城只有一所公办幼儿园关于羌族文化的环境创设较多,其余幼儿园关于羌族文化的环境创设则比较少。该园园长表示“我们园的特色课题是‘羌族传统民间体育游戏,在教学活动中也会有意识的教幼儿学习羌语,教师也会用羌语与幼儿交流,鼓励幼儿之间用羌语相互问好,努力为幼儿营造羌族特色的文化氛围”。该幼儿园教师表示“我们园的环境创设的内容主要包括羌族食品、羌族民间民俗、羌族民间游戏等,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喜爱羌族”。
三、优化B县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配置的建议
(一)完善设施设备,丰富活动区域
由于该县幼儿园的基本设施设备与国家规定尚存在一定差距,故政府应加大农村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补助力度,对照国家规定的幼儿园基本设施设备标准,对幼儿园特别是民办园和附属幼儿园进行改建、添置必要的设施设备。
针对该县部分幼儿园班级活动区域缺失、区域划分和设置不合理这一现状,政府和幼儿园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区域活动是幼儿主动探索事物、寻求解决问题的一种自主活动形式,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幼儿通过对物体的操作和摆弄,满足自身的好奇和探索欲望,在与周围环境进行互动的同时,实现“做中学”“玩中学”,从而有效促进幼儿快乐、自由、健康的成长。政府和幼儿园应提高活动区的划分和指导质量,避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
(二)完善羌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支持系统
1.政府应完善课程资源开发的支持系统
该地区政府应完善羌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支持系统,开发羌族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和园本教材。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服务于羌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其中包括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寻找精通羌族文化的人才及羌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专家及研究员等。发挥教研部门和教研人员在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中的先锋引领作用。此外,政府可派出专家和教研员对幼儿教师进行羌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培训,促进培训的实效性。
2.幼儿教师应确立自身开发主体的意识,提升民族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
作为开发羌族文化课程资源的主体,教师应采取以主题为核心、经验为依托的教学原则,开发羌族文化课程园本教材。并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将羌族的优秀文化融入其中,渗透于五大领域,让幼儿在日常活动中潜移默化的了解和热爱羌族文化。如羌族民间游戏“二牛抬杠”是多年前农耕方式的演变,教师不仅可以把它作为健康领域的活动,也可以进一步延伸,作为社会领域的活动内容,让幼儿进一步了解羌族文化。教师可以选取适合幼儿的羌族传统刺绣、绘画及手工艺创作品教给幼儿;采编适合幼儿的羌族传统儿歌、舞蹈教给幼儿;向幼儿讲述羌族的民风民俗,如羌族服饰(云云鞋、佩饰)、羌族劳动工具、羌族食品(核桃花、砸酒)、羌年等。此外,教师还应精心选择大量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文化底蕴深厚,能吸引儿童,感染儿童,使他们获得有益经验的民间游戏加入到课程内容之中。让幼儿体验到羌族民间游戏的乐趣,促进幼儿身心健康、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发展,实现民间游戏与羌族课程体系的衔接与融合。而且,羌族民间游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部分羌族民间游戏的原有材料存在安全隐患,幼儿教师应根据教育活动的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在如把“打弹子”的玻璃弹珠改成小纸球、把“扭棍子”的棍子两端用布和棉花包裹好,把“背水”及“筛米”游戏中的用的小背篓和米筛,用花布包边等。这些简单的改动既保留了原有游戏的乐趣,又保障了幼儿的安全。
3.建构幼儿园羌族课程文化资源共享机制
调查结果显示,该县开展羌族文化特色教学活动的情况较差,多数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与其他地区无异,未能向幼儿展示羌族文化的特色魅力。据此,政府应充分调动幼儿园开发羌族文化课程资源的积极性,建立羌族多元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实验推广机制。即政府应以示范园为试点,打造羌族文化精品课程,并以该县幼教教研网为载体,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幼儿园网络课程资源平台,将示范园开发的羌族文化课程资源成果与其他幼儿园共享,以示范园带动薄弱园,实现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共享,实现羌族文化课程的特色化、精品化和共享化。
注: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规划项目《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3YJA880056)的主要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重庆市儿童发展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