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能力提升四要诀
2016-10-17杨代新王月清
杨代新 王月清
一、激发兴趣是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内在动力。计算教学相对枯燥乏味,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对于千篇一律的计算习题,教师要做的是学会整合和灵活变通。新一轮课改避免了原来教材中计算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单一性,更加注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和用好教材,使学生从感兴趣的情境中开始计算内容的学习。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二、加强口算训练是基础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只有提高口算能力,才能提高笔算的速度和计算的正确率。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口算训练,无论哪个年级,都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做到常常练、天天练,逐步达到又快又准、熟能生巧的程度。小学生的口算能力是通过视算、听算等方式获得的。口算能力的发展,不仅要看口算的正确率,而且要看学生的口算方法。例如同样完成8+7的口算式题,就有几种不同的口算方法。第一种是从第一加数起逐一计数到十五,第二种是用凑十法计算,第三种是口诀法(八七十五)直接说出结果。以上三种方法,反映了不同的发展水平。第三种方法省略了中间的运算环节,从灵活性和合理性上优于前两种算法。而这也是通过长期的训练,才能获得的计算能力。
三、熟练掌握计算法则是关键
小学数学中的计算法则、定理、公式、性质等都是客观事物中数量关系的抽象概括。它们都有一个严密的系统结构,后面的计算法则往往是前面的法则的运用和发展。
熟练掌握计算法则,首先要准确掌握数的概念。学生对整数、小数、分数的概念掌握得越好,计算能力也就越强。因为数概念的掌握,是学习计算法则的前提。低年级在数的认识中,从逐个计数到按群计数,只有当学生达到按群计数的水平,才可能真正按一定法则进行四则运算。到中年级,学生的计算随着数的认识扩展到多位数,但基本法则都相同。学了分数的概念后,由于分数的计数单位由分母决定,从而使学生对计算法则的学习有了新的认识。但就本质来说是相同的,即相同的计数单位才能相加减。
熟练掌握计算法则要重视法则的推导过程,要引导学生通过外部的计算活动逐步内化算理精髓。例如,乘法交换律的理解,可以通过多个例题的分析比较,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教师有目的地向学生讲解各种运算法则定律的推导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熟练掌握计算法则要重视法则之间的迁移。概念法则的学习一般来说是有规律的。凡是有共性的地方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起到迁移作用。例如,整数的运算法则对于小数、分数的运算法则学习有积极的影响;简便运算与按顺序计算又会产生负面的相互干扰,如计算72+18÷6+4时,有的学生会算成90÷10=9。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具体的实例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所要学的法则之间的内在联系展示在学生眼前,在运用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等能力。
四、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是保障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它包括认真审题、规范书写、一丝不苟地演算、自觉检查和验算纠错等。另外,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索,刻苦钻研,勤于分析不同算法的区别,不断优化计算方法。
小学计算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需要我们结合教学实际,不断思考,长期钻研。
(作者单位:杨代新,浠水县巴河镇教育党总支;王月清,浠水县巴河镇七铺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