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初探
2016-10-17王建英
摘 要:教育实习既是影响师范生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心理学专业在教育实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增加实习基地、调整教学计划和建立高效合理的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几个解决措施,以期提高心理学专业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整体效果。
关键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收稿日期:2016-08-02
作者简介:王建英(1974—),内蒙古乌兰察布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及其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对于教育硕士的培养,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谢明等人[1]从培养模式的课程优化设置;模式选择及模式评价;模式培养水平的衡量尺度等几个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李子江等人[2]从培养目标角度研究得出结论:受教育学硕士培养模式定势的影响,当前我国教育硕士的培养不同程度地存在向教育学硕士趋同的倾向。为了凸显教育硕士培养的应用性、实践性特色,必须正确认识学术性与实践性之间的关系,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学位目标定位;加强教育硕士课程的实践环节,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
1.提升培养质量的措施
作为从事教育硕士教学管理工作者,在具体培养和管理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对于目前教育硕士的培养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进行教学改革,具体措施如下。
(1)课程学习与小论文相结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是以课程学习为主。因此,在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应该在考核环节进行改革和完善,目前的考核方式基本是采取考试,以试卷的形式考核,这样对知识点的考查不是系统和完整的,如果采用写一篇关于本门课程的一篇小论文,更能加深对知识理解的完整和深入。
(2)培养目标与学位论文相融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较高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从事中小学基础学科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因此,在学位论文的要求上应适当低于学术型硕士,但目前的培养方式是学术硕士的学位论文是抽审,而在职硕士是全部外审,而且查重率的合格标准与学术硕士相同,也就是说在学位论文的要求的形式上,教育硕士的要求更严于学术硕士。另外,教育硕士的科学研究活动也是为学位论文的撰写提供保障,应体现在教育硕士研究生整个学习过程中,课程学习要同科学研究相结合。
(3)提高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注重提高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加强实际教学过程的锻炼,及时把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再利用在实践中的经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以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为例,心理健康教育硕士应具有扎实的心理学或教育学理论知识,经过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能充分掌握和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与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为主要教育任务。因此,在对教育硕士的考核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实践环节的考核。
(4)构建科学合理的实习效果评价体系。应该针对教育硕士专业实现构建一套科学的实习效果评价体系。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教育实习缺乏严格的评判标准与合理的制度,在评价实习效果时随意性很强。在很多学校的教育实习毕业生中,实习单位给出的优秀往往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与实际有很大的出入。基于此,应该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这个评价指标体系中,应该包括指导教师给出的评价,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评价,实习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实习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等。
2.小结
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必须着眼于现实需求,强调以案例教学、合作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和以行动研究、实践教学为主的研究方法,落实教育硕士培养的宗旨,纠正学术性培养倾向。在现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制订符合现状的培养目标,形成合理的培养模式,合理分配课程学习、实践、论文的撰写等各方面的比例,制订出各个环节的合理要求。这样才能更符合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教育背景下的实用人才,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谢 明.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55-58.
[2]李子江.我国教育硕士培养的学术化倾向及改革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0(5):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