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2016-10-17李高峰
摘 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非常重要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针对目前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能力提高为本位的高职教育理念,这门课程更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工作过程训练,以缩小职业能力培养与未来工作岗位需求间的差距,把学生培养成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工作过程;课程设计;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4-26
作者简介:李高峰(1976—),女,湖南益阳人,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图形图像处理。
一、通过调研,确定课程改革目标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涉及面广,影响大。我们通过人才招聘网站、湖南人才市场、专家讨论会、湖南地区职业院校、往届毕业生就业反馈信息等多途径、全方位的调研,确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为从现代办公应用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培养学生基本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学习的能力,为其专业服务,并培养学生规范、高效、高质量地综合应用办公软件能力。
二、通过分析,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1.课程设计的理念
为了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本着“以学生为本,面向应用,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理念,以企事业单位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为目标,通过仿真工作环境,引导学生分析工作任务,最终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完成工作项目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处理复杂办公事务和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课程的设计思路
专业与企业合作,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面向企业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充满活力的根本所在。适应企业需求,针对工作过程中的实际需要,以应用为目的,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核心。改变了原有的只介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常用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和简单应用的教学模式,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引进企事业单位中的专业人才担任兼职老师,通过对实际工作岗位中的计算机应用需求进行详细的调研和分析,采用多个来自工作或生活中的典型工作案例,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办公环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真正提高应用计算机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处理事务的条理性、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3.学习情境设计
在实践教学环节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讲教师直接指导和参与教学,实践教学模式经历了单纯的“课堂教学加上机实验”,到现今的“课堂教学+任务导向+上机实训+计算机作品设计制作”,以及部分优秀学生参加计算机竞赛培训,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进行创新性作品设计与制作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改革过程,以进一步训练和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4.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教学通过“引、学、做、思、评”的教师引导式授课步骤、映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的项目教学和实训实践过程,以提升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职业综合素质的能力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教学的实施从创设情景、激活问题开始;逐步到探索尝试,揭示问题;再到完成实践操作,全面完成任务;最后应用所学知识技能,进行相仿任务实习,将“引、学、做、思、评”有机融合入教学流程中。
三、改革效果检测,考核评价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取消了传统的考试模式,全部采用无纸化考试模式,实行“教、学、做、评”合一的程序化、多元化考核与评价机制。以阶段考核和学期终结考核为主,配合每个教学任务完成过程中的灵活多样的考核,如到课率、课堂表现、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指导教师评价等,真正实现融评价于教、学、做过程的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和建设围绕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能力展开,在教学改革和教研活动中大胆改革和创新,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在教学方法上,探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教学中注重计算机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将传授知识、培养思维和动手能力相结合,强化操作性训练。
参考文献:
[1]温希东.成为高职院校优秀教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