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安影片中传统家文化的意义

2016-10-17麻玥

戏剧之家 2016年17期
关键词:李安

麻玥

【摘 要】“家”是中国社会组成部分里的最小单位,既区别于西方文化的个体意识,也不同于泛指意义上的社会组织或团体,它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宗亲关系,是印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一个家庭的关系,容集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关系情谊,也是中国父权社会的“集小”体现。本文将以华裔导演李安的早期作品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为分析文本,通过影像中所建构的中西家庭内部矛盾与冲突,来探讨传统中国家庭文化的特点及意义,并探讨在这种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传统家文化意识流失的趋势下,去粗取精地巩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传统家文化;李安;家庭三部曲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9-0120-02

一、中国语境下的家文化

中国自“禹传子,家天下”的制度开始,国与家的关系就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汉朝之后,儒家文化渐渐步入正统地位,逐步强化“把国家看作是家庭的同构和延伸”的意识形态,使家文化及延伸根深蒂固,源远流长。

梁漱溟先生曾经说过,在中国传统中,个人一步入社会,各种“关系,皆是伦理;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更为表示彼此亲切加重其情与义,则于师恒曰‘师傅,而有‘徒子徒孙之说;于官恒曰‘父母官,而有子民之说;与乡邻朋友,则互以伯叔兄弟相呼。举整个社会各种关系而一概家庭化之,务使其情益亲,其义益重。”这段话不但加以表示了“家庭”是中国社会结构的缩影,并且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家庭”还孕育了中国社会的伦理和情谊。所以,研究中国家文化,实则也是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切入口。其次,法国著名现实主义电影评论家(法国新浪潮之父)安德烈·巴赞曾经在他的《电影是什么》一书中提到:“优秀的影片是艺术家的个人视野与电影媒体的客观本性达到精妙平衡的作品”。其中电影的客观本性,在巴赞看来就是“纪实”。在表现手法上,导演李安虽然不是极度的纪实主义者,但是追求生活细节的原汁原味确实在他的影片中有迹可循,这样的追求也让“三部曲”,成为了发掘中国传统家文化的载体。同时,作为一名华裔导演,李安幼时受教于中国文化的熏陶,成年深入美国社会,可以见得李安是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气质内里,却习惯了美国社会生活的一个融合体。正因为有中西方文化的双重浸润,所以通过他的影片我们可以自如地站在西方文化的角度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更利于主体自觉的批判和反思,也对传统文化的探讨评述加以理智。

二、家庭三部曲中的家文化的传统与变迁

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推手》(1991)、《喜宴》(1993)、《饮食男女》(1994),分别以三个不同的家庭为叙事空间,以家庭中的人为载体,用镜头展现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从而映射了中国家庭文化里孕育的伦理、情谊(孝悌)以及传统中式家庭的结构观念。

笔者看来,家庭三部曲,其实是李安在中国传统家庭文化中,寻求身份认同的一个过程,而在寻求认同的过程中,也恰恰体现了中国“家”文化从古至今的一个时代变化。在其三部曲中最为明显的是家庭的组合,均有中西文化对立的影子,只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

(一)以父权主义文化为主的家庭观

影片《推手》中,朱父是一个武术教授,退休之后到美国和儿子生活在一起。语言不通,造成了朱父和美国媳妇之间的水火不容。对于双方的不满,朱儿子对于妻子总是劝说甚至发火,但在朱父面前,儿子总是一种妥协的姿态。这体现了家庭文化中,父权所掌握的绝对地位。但有别于弗洛伊德在提出“杀父情节”时说到的,儿子要挑战父亲,最终失败所以妥协,这里的妥协,更多来自于中国社会中儒家所提出的“孝”的道德约束。因此,当妻子几次表明没有办法和朱父一起生活时,他说:“他是我父亲,他只生了我一个儿子”,这体现了中国家文化里,儿子对父亲的赡养是天经地义的,其中赡养也是孝的表现之一。通过影片朱父对儿孙的态度和要求,可以让人察觉到这种以父系原则为主导,以家庭成员之间的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身份规定为行为规范,以祖先崇拜和绵延兴旺为人生信仰的一整套家庭关系,已经是一个传统中国家庭内化了的伦理道德观念。

(二)中国传统家文化的流失

将李安的家庭三部曲连在一起,他们的结局承载了中国家庭的变迁过程:

《推手》:父子和解保持亲密联系,父亲搬出家庭独居,美国儿媳妇理解老人的思想观念,儿子的家庭回到最初的平静(以父亲为主的家庭组合形式开始瓦解)。

《喜宴》:儿子结婚生子,完成父母传宗接代的心愿,父母最终离开,妥协了儿子的同性恋生活方式(绵延兴旺的人生信仰开始崩塌;父辈与子辈尝试建立平等交流,并成功)。

《饮食男女》:父亲最终接受,卖掉珍藏了记忆的老房子(家族),味觉重拾,并组成了老夫少妻的新家庭,女儿各自平安(家的传统秩序完全打碎,建立新的模式,父辈与子辈的“平等交流”最终形成)。

随着三部影片的递进,父亲在家庭里的绝对地位被一点点消减,也预示了中国传统“家文化”在与西方价值观的融合中慢慢消失殆尽。借由最后一部《饮食男女》中父亲的话:“其实一家人住在一个屋檐下,照样可以各过各的日子。可是从心里产生的那种顾忌,才是一家之所以为家的意义。”这一句台词,是导演对于家文化的理解,这种“顾忌”其实就是中国传统家文化中慢慢消失殆尽的“家庭精神”(尊祖、敬宗、睦族)。

《饮食男女》的片尾,父亲再一次重新回到由二女儿掌勺的家宴上,满桌精心烹制的菜肴前只有老人和二女儿。女儿将盛好的汤递给父亲时,说的那一句谢谢,看似长幼有序,尊敬父辈,实则却是和那整张桌子的家宴形成了一个讽刺的对比。老人接过汤,终于接受了传统家族的分崩离析,却也铸造了那一桌子的人走茶凉。

三、结语

早在近两百年前,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就敏锐地看出“中国终古不变的宪法的‘精神是‘家庭的精神”,这是从文化他者的角度看出血缘纽带性极强的家文化,是中国社会和中华文明几千年生生不息的重要因素之一。家,以一个最凝练的方式展现着中国人的伦理情谊,他等同于庄子自于胸中的那团气,等同于西方社会几个世纪以来的信仰。通过对文化的“外人”①——李安的影片分析,传统家文化在中西方文化交融博弈的今天,已然悄悄地消失和离散。在融合中,中国传统文化做适当的妥协是有必要的,但去粗取精的过程也是必要的,如若维系和组织中华民族的“家文化”至此被西方同化或者自行消失,无法得到良好的传承,那中华民族的存亡,也必将面临考验。

注释:

①外人:“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一辈子都是外人。何处是家我也难以归属,不像有些人那么的清楚。在台湾我是外省人,到美国是外国人,回大陆做台胞,其中有身不由己、也有自我的选择,命中注定,我这辈子就是做外人。这里面有台湾情、有中国结、有美国梦,但都没有落实”。

参考文献:

[1]力子.融合中西之长创造完美电影——李安访谈录[J].当代电影,2001(06).

[2]杜华,黄丹.“家”的寓言:李安电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隐形书写[J].当代文坛,2011(01).

[3]何治江.中国之“家本位”与西方之“个人本位”之比较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0(26).

[4]张志鑫,张作俭.家本位与代间关系——中国传统家庭制度模式[J].民政论坛,1997(06).

[5]宋芳明.儒家孝思想的当代价值[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05).

[6]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J].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7]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

麻 玥(1994-),女,山西太原人,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

猜你喜欢

李安
与李安进行一场精神对话
李安电影视听语言的美学特征
李安:当所有的路都行不通时,剩下的一条绝路就是路
李安家训:没有命中注定
李安电影“父亲三部曲”中女性意识
Effects of Ionic Surfactants on Bacterial Luciferase and α-Amyl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