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桐庐深澳传统村落的保护研究
2016-10-17苏越
苏越
如果说中华民族历史五千年,这五千年都在农耕文明里。村落是我的农耕生活遥远的源头和根据地,它承载了中华民族大部分的文化遗产。在全球多元文化浪潮冲击下,我国的传统村落正在快速消失。挽救这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对桐庐深澳的村落概况、建筑遗存和非遗进行分析、归纳,对深澳存在问题以及对解决措施进行了分析、探讨和总结。以期为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深澳村落概况
1.村落选址和格局
深澳村,位于浙江省桐庐县富春江南岸天子岗北麓,西距桐庐县城16.5公里。地处丘陵,依山傍水,负阳抱阴,村落周围植被丰富,气候温暖湿润,全年降雨量充沛。按照中国传统选址建村的风水观,这个村子的“太公”可谓是慧眼独具,选上了这块风水宝地。
深澳逐水而居,申屠氏“太公”在规划村落建设时,首先规划了村落水系。整个村落以水为脉,由澳、渠、井、塘组成人工水系。建筑群主要以南北向的老街与后居弄、应家溪为脉络, 沿南北两条街巷发展。以申屠氏宗祠为核心,按“礼”分布。在村落的构建上既体现了严密的宗族血脉体系,又颇具人本意识。
2.村落传统建筑遗产
深澳拥有丰富的建筑遗存,多为砖木结构。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申屠氏宗祠1处,桐庐县级文物保护点怀素堂、恭思堂、景松堂等26处。深澳保存有百余幢传统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其中有140余幢清代建筑,民国时期建筑60 幢。内部雕饰华丽,民居之间可相互以角门、后门相通,外观简朴,但梁架、门窗木雕十分讲究。
3.非物质文化遗产
宗祠文化:宗祠,是一种纪念性的建筑,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外,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深澳完整的保存了宗祠文化,不仅保留有申屠氏总祠,还保留了分祠和房厅。
理水文化:申屠氏先人在村落建设时,人工引入应家溪和后溪,村内构成由坎井、暗渠、明沟、水塘和溪流五个层次立体交叉独立的供、排水系统。
传统节日民俗有时节,即丰收节;民间传统活动有踩高跷、舞灯笼、舞狮、庙会等;传统手工艺有坑边纸、编制绣花、贴画等;深澳村还保留了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空狮子的传统民间技艺。
深澳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1.存在问题
(1)村落风貌与建筑形制破坏严重
传统村落风貌是具有地域特色的不可再生资源,是对一定场所和气候条件所给出的独特解答。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但是,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却受到强力挑战,文化生态环境急剧改变,传承机制日益遭到破坏,文化遗产资源流失严重。不少地方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不是致力于农村的综合发展,而是存在简单化地加快城市化的倾向,忽视原有乡村特色和民族特色,盲目“求新求洋”。
(2)生活方式和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空巢化严重
近年来,深澳大量青年外出务工,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村内出现空巢现象,留守儿童和老人成为村落常见现象。导致传统建筑无人维护,村落特色文化无人继承。
(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出现断带
深澳村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主力军正逐渐消失,致使民间技艺无人继承。例如:剪纸艺术、木雕工艺、编织绣花等;传统民俗节日也不再如以前那样热闹、喜庆了。
(4)居民对文化遗产认识程度不够
村民是村落保护和发展的主题,村民对村落文化认识不够、传统文化观念淡薄。由于政府引导部门的缺失,村民更是缺少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自觉意识。
2.解决措施
从2003年开始,在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亲自谋划和推动下,浙江率先在全国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10年以来又开展“美丽乡村”和“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程。经过10多年的努力,浙江省的传统村落正在回归到传统的“土里土气”的生活面貌。在此,分析、探讨其经验和建议如下:
(1)专家参与、合理规划、科学发展
请相关专家学者参与,对村落进行深入研究,并科学定位,根据各村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保护性规划,编制科学化、系统化的保护策略,在充分尊重传统风貌原真性的前提下,用现代科学和技术来保护村落遗产,走保护和发展相结合的可持续之路。
(2)鼓励自主创业、培养传承人才
鼓励村民自主创业,吸引外出务工有经验的原住民返乡生产生活,传承传统文化和习俗。
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使年轻人转变观念,积极学习传统工艺,成为新一代传承人;以普及性教育方式,把传统民俗文化融入小学校园中,让村民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3)提升保护意识、注重村民参与感
传统村落能否得到可持续保护,取决于当地村民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因此需要大力开展村落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树立和培养村民的文化价值观。使村民为自己家乡的悠久文化感到骄傲。同时引导和鼓励村民参与保护工作中,深澳是公共和民众的财产,必须有公共参与管理。
结语
村落是传统农耕生活的源头和根本,是人类文明的见证,是传统文化的容器。在当今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大环境中,传统村落的保护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公众共同参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科学化、系统化的实现村落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纵横兴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