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油画中金色的运用研究
2016-10-17徐紫竹
在西方油画的发展历程中,画家在作画时对于颜色的运用是非常讲究的。油画史上善用金色的大师要数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的代表人物提香和奥地利画家科林姆特最为著名,他俩的作品中都充满了神秘的金色,但他们“用金”的方式和风格特点也截然不同,都各自带有不同、强烈的个人风格。
1.运用不同的媒介达到绚烂的金色效果
(1)运用金色颜料的提香
提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威尼斯画派的代表人物,他最令人注目的成就便是他对于油画材料和色彩的运用以及高超的绘画技巧。提香是使用大型帆布作画的最早的画家之一,他有别于其他画家先用素描进行打底稿再开始绘画的做法,而是直接用颜料在帆布上作画,只要是在他觉得需要的地方,就会将新的颜料覆盖在旧颜料上,接着进行重新修改,依靠多次的透明罩染从而取得颜色效果是他技巧的新意之处。因为提香的这种直接上色的方法,让他在不断的绘画过程之中创造出了他的代表色——金色。提香在油画作品颜色的处理上,细心研究各种颜料的搭配和调和方法,形成了色调和谐统一的金色。颜料之中的土黄就是由提香所发明的,人们把提香的金色称之为“提香金”、“提香黄”、“金色的提香”。
提香运用各种颜料如土黄、白色等进行调和来达到他所希望的金色的画面效果,其中最能表现“提香金”的作品是《酒神巴库斯和阿里阿德涅》。提香在创作这幅作品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展现画中人物高尚的品德和完美的艺术形象上。画面中风光无限秀丽,散发出清新唯美的自然情调,画中人物神情专注,动作娴静,陷入思考的微妙的精神状态之中,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此画仍旧透露着一丝丝威尼斯画派的味道。具体色彩上来分析,提香的用色十分的大胆,他所调制的特有的提香金让整个画面充满光泽感,鲜艳明亮的色彩更加凸显出画中人物的生动活泼,从中也能将提香豪迈的性格和不愿向世俗低头的个性展现出来。这幅画,提香淋漓尽致地发挥了自己用金的特长,利用魔术的色彩表现出了事物的外观以及光与影的交错变幻,这种温暖的色彩唱出了人性的美丽。在威尼斯画派的代表画家中,提香有着明确的个人风格,作品中贯穿着他对世人精神生活和肉体生活多姿多彩的肯定,这正是当时人文主义思潮发展到高峰时人们内心所期望的,于是提香的作品便显得更加夺人眼球。
除了《酒神巴库斯和阿里阿德涅》以外,提香通过调制颜料而创造出绚烂金色的作品还有很多,《花神》、《乌尔宾诺的维纳斯》、《天上与人间的爱》等都是他的传世之作。提香的作品中呈现出金色这种富丽堂皇的色彩,并且多描绘有关人类肉体生活的题材,这种享乐的思想可能与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提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威尼斯画派的代表人物,他享有“西方油画之父”的美誉,他出生于威尼斯北部的一个风景秀丽的小镇,12时便跟着父亲游历了整个威尼斯,后来父亲把他送去威尼斯画派创始人贝利尼的工作室学习绘画,与他一起学习的还有乔尔乔内,当时提香非常崇拜乔尔乔内开放的思想意识、享乐主义的生活观念、高超的绘画技巧以及超乎常人的色彩感受力和表达力。他在色彩方面发挥主观意识,画面清新明朗;他的笔触潇洒自如,粗放流畅,整个画面充满生机,他被称为“西方油画之父”也是实至名归。提香发扬和继承了威尼斯画派的艺术风格,把人物的造型、画面的颜色、笔触的运用发展到了一个新境界,画面中洋溢着欢快、激情和狂热的调子,能够揭示人物的心理内容。他中年时期的画风细致、稳健有力、色彩明亮。到了晚年则一改往日之势,变得笔势豪放、色调稳中求变、个性突出,在绘画的技巧上对后世油画史的发展有较深远的影响。从艺术语言的角度分析,提香晚年时的创作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要更深一步地理解光和色的变化、色调之间的关系、日益完善造型处理上的笔法运用与色彩安排、绘画的色彩和谐问题以及不拘束的笔触表现问题。提香绘画艺术的独到之处也正因于此,他用笔的高超为作品中形象的造型表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17世纪的画家如鲁本斯等人都深受提香的影响。
图1 《酒神巴库斯和阿里阿德涅》
1523年,提香,布面油画,176.5cm*191cm,私人收藏
(2)运用特殊媒介的科林姆特
对比提香与科林姆特作品中金色的运用可以发现,如果说提香是通过调制颜料而创作出炫丽的金色,那奥地利画家科林姆特则是通过运用各种特殊的金色材料去达到画面金碧辉煌的效果。科林姆特是19世纪欧洲“新艺术”运动中争议最多、艺术表现手法最复杂的代表人物,他是象征主义绘画中维也纳分离派的杰出领袖。他出生于维也纳郊区的布姆加特,父亲是兼做金银与铜板雕刻以及镶嵌工艺的工匠,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小耳濡目染,也爱好绘画并擅长手工技艺。他从奥地利工艺绘画馆属下的一所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对于建筑装饰、壁画、镶嵌画都曾认真地研究过,尤其擅长镶嵌画,这也使得他后期的油画作品产生了所谓的“镶嵌风格”—画面有富丽堂皇的装饰效果和强烈的平面感。他最大的特色就是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材料加入到自己的绘画中,如用螺纹、孔雀羽毛、蜗牛壳、金银箔片等,作品画面的华丽温暖、色泽光亮、金光灿灿由此而来。 科林姆特的这种手法在其代表作《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吻》这幅画从作品名中便能够知晓科林姆特创作它是为了表现爱情。画面中,一对热恋中的男女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男人用自己的双手轻轻抚摸着女人清秀的脸庞,并轻柔地将自己颤抖的双唇贴在女人灼热的面颊上。女人小鸟依人地贴着恋人,身体的线条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似乎已经融化在恋人的怀抱之中。可以从女人的眼神里看出,她已经为男人无限倾心,迷醉恍惚。就如同该作品的名字一样,吻是他们爱情的象征,是正在燃烧着他们的圣火。此画中,科林姆特运用金色的手法十分突出,整个画面无论是运用颜料还是特殊的材料都让整幅画散发着满满的金色,十分耀眼美丽。画面除了突出了人物的脸部、手部以及某些细节与花纹之外,其余的空间全用金色作为点缀,显得富丽堂皇。这种强烈的金色效果当然离不开科林姆特对于特殊材料的熟练运用,作品中他用大量白色大理石做衬料,用珍贵的材料进行局部镶嵌,其中包括金、银、铜、珊瑚、螺田等。
图2 《吻》
1907~1908年,科林姆特,银,金叶,布面油画,180*180cm,奥地利美术馆
2.画面整体的金色色调与装饰性金色的点缀
(1)注重整体金色色调的提香
提香的作品向来以炫丽的色彩和优美的造型著称,色彩是提香最高的艺术成就,当时威尼斯画派的各个画家包括提香在内,最大的特点便是重视色彩,而提香驾驭色彩的能力更是无与伦比。“可以说,古往今来一切的大师,单就对色彩的掌握和运用而言,无有出于提香之右者”。提香的名作很多,大多数作品都呈现出淡淡的金色,这种金色色调不是浓烈的,而是轻柔的、淡雅的,会令观者觉得十分舒适,渐渐入迷。
提香的绘画技巧十分高超,他喜欢把蜡作为原料将它与调色油和黑油相混合,这样的做法能使画面干得较慢,可以让画家能够有更充分的时间来覆盖大面积色彩。另外用蜡做原料还可以把作品的表面涂得很厚,使其更具立体感。提香善于运用调色油而制造出不同的效果,如果画得透明一点,画面整体便会更加明亮;若画得半透明一点,作品就如同面纱,可以让阳光穿透画面,达到美妙的光影效果;除此之外,还能令画面上布满多层的色彩而不会出现裂痕。提香的作品正是依靠这样的技法,每个角落才都渗透出高贵典雅的金色,形成了独具提香特色的、潇洒奔放的情感氛围。《达那厄接纳黄金雨》这幅作品就是呈现画面整体金色色调的典型例子,此画中处处洋溢着淡淡的金色,无语伦比。这幅画来源于希腊神话故事:阿尔戈斯王通过占卜预示到自己未来必定将会死被自己的外孙杀害,这令他极其恐惧。为了不让这件事发生,阿尔戈斯王特地建造了一座佛塔,用来囚禁还未出嫁的女儿达那厄关,让她与世隔离来躲避灾难,并且还专门指派了一位老妇人来监管她。天神宙斯通过天塔之眼看到了达那厄并对她一见钟情,于是经常会化作一道光来与她相会,宙斯为了支开看守的老妇人,便化身为一道黄金雨。过了没多久,达那厄便与宙斯相恋怀孕并生下了泊尔修斯,最终泊尔修斯还是杀死了阿尔戈斯王。《达那厄接纳黄金雨》是一幅富有诗意的作品,画中的达那厄裸露着肉体,脸上的表情性感迷离,肢体优雅柔美,光滑细嫩的肌肤与红色的帘幕、白色的床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加上天空中那道猛烈喷射出的金色黄金雨所反射的光芒,色彩交相辉映、引人入胜,同时画中老妇人这一人物的设定,又增加了画面的戏剧性。整个作品中贯穿着内在的运动感与外在人物复杂的对比关系,给人一种强烈的感情冲击力和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色彩上,整幅画的金色色调也与人物的黄色皮肤、浓烈的黄金雨、暗黑的背景融为一体,搭配得十分和谐。
(2)注重局部装饰性金色点缀的科林姆特
相较于提香作品中整体的金色色调,科林姆特更热衷于追求画面局部细节的金色点缀,前者是静,后者是动。除了《吻》以外,艾蜜莉·芙洛格系列作品也是他的代表性绘画,其中《艾蜜莉·芙洛格肖像》是他装饰性金色点缀的杰作,这幅画中的女人充分流露出雍容华贵的姿态,科林姆特的肖像画和他的风景画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和表现手法,但都具有较强的装饰性,从这幅画中我们能感受到科林姆特在创作时的激情。这是一幅描绘一位上层贵族女性的全身肖像画,也可以被看作是一幅出色的装饰性绘画,画面整体呈现蓝紫色色调,颜色温和明亮,人物所穿服饰上绘制了很多几何图案,具有较强的装饰趣味。此画最大的特点在于艾蜜莉·芙洛格的裙子上科林姆特用金色颜料画出了圆形、方形等形状的图案做为点缀,占的面积不大但格外突出,夺人眼球,打破了整体画面原有的色调但又不会觉得突兀。科林姆特在这幅画中用到的金色点缀十分具有心意,充满他自己特有的情调,与提香的画风完全不同。
结语
通过比较发现:提香的金色是用颜料调和而成的,是整体的,是客观写实的;科林姆特的金色是用特殊材料装饰而成的,是局部的,是夸张戏剧的;他们的金色各有各的风韵,具有不同时代的印记。无论是提香宁静的金色,还是科林姆特浓烈的金色,都让我欣赏,沉醉于金色的独特魅力之中。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作者简介:徐紫竹 (1993-),女,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