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苏州舟山核雕的艺术特色
2016-10-17苏燕
苏燕
昔日春秋战国时吴王阖闾所置的“造舟之所”尽管已不复存在,然而“舟山”之名和受“香山圈里”地域文化影响所形成的舟山人好雕善刻的传统却历久弥新。今天就让我们推开这扇雕刻之门,去深度体验一下“舟山”这座“雕刻之村”所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
橄榄核雕的流派
橄榄核雕从制作地域来划分,可分为“南工”和“北工”。“南工”也称“苏工”,主要包括江浙沪、福建、广东等地的核雕艺术。由于广东核雕工艺的衰落,现在所谓的“南工”就是专指苏州舟山核雕。“北工”主要指山东、陕西、河北廊坊地区的核雕,这个地区过去就有制作木雕、牙雕等的传统。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南工”核雕工艺。“南工”核雕是属于“香山圈里”的一个分支。“香山圈里”是指以香山为轴心而聚集的一批从事建筑、雕刻、雕塑、园艺、家具、书画、刺绣、缂丝等的技艺人才。“舟山”位于穹窿山和香山之间,古时为吴王阖闾的造舟之所。如今受“香山圈里”地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舟山”人好雕善刻的传统。《香山小志》曾记载:“山梓人,巧者居十之五六。又有雕工,专将竹根、竹节、黄杨、紫檀以及象牙、牛角、桃核、橄榄核刻山水人物、花卉鸟兽等玩品,精巧有致,雅俗称赏。”这些工艺门类汇聚在舟山村,使舟山村成为名符其实的“雕刻之村”。在这众多门类中,真正使舟山村众所周知的还是橄榄核雕。
橄榄核雕的艺术特色
1.作为创作载体的独特性
据史料记载,明代时期的核雕核材以桃核、杏核和核桃为主。核雕艺人在雕刻中发现桃核、杏核和核桃因其表面质地肌理变化复杂,创作发挥的空间不大,而且雕刻难度较大,尤其对于核桃雕刻要求更高,往往要配对出现才能体现价值,这给创作增加了极大的难度。因橄揽核细腻的核质,规范的核型,便于雕刻师进行雕刻,并且可创作的空间较大,橄榄核已成为核雕工艺的代表性工艺材料。刚开始从事橄榄核雕的艺人对核材的“习性”不甚了解,只追求雕刻技艺的精湛。由于核材都是没有经过长时间存放的新核,所以雕刻出来的作品不时出现各种质量问题。近现代的舟山核雕艺人对核材的选择已经非常考究。无论是核材的大小、形状、顔色还是存放时间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的舟山核雕艺人通常都会在家中存放一些核材。对于雕刻师来说,存放时间越久的核材越是受到靑睐。因为核材存放时间越长,内部适应各种气候的冷暖变化,不容易开裂。并且放置时间长的核材,自然包浆的状态较好,即使不去把玩,核材的颜色会自然变红。
2.体现雕刻技艺的丰富性
由于核材的大小、形状和表面的纹理不同,艺人们必须充分发挥想象,根据不同的核材,选择雕刻主题进行创作,这对雕刻艺人的艺术修养和雕刻技法都提出来很高的要求。舟山的雕刻艺人在雕刻技法上大致可分为浮雕(又可细分为高浮雕、浅浮雕、薄意雕)、圆雕、平雕、微雕、透雕、线刻、磨制等技艺,极大丰富了雕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雕刻师要想将自己的思想传递到核材上,合适称手的雕刻工具是必不可少的。橄榄核雕对刀具的要求极其严格,根据用法与功能的不同,雕刻刀具可分为线凿、尖刀、半圆刀、推刀、三角刀、中钢刀、斜刀等,同时还有一些雕刻的辅助工具,比如翘头板、木挫、平挫、电钻、磨刀石、撬刀床、和小型电动抛光机等。雕刻师手中的刀如同画家手中的笔,对于画家而言最难得莫过于笔触,对于雕刻师而言,最难得莫过于刀触。刀触是创作者思想与技艺的结合,是无法言传的东西,只有雕刻师不断地日积月累和细心体悟、琢磨,方才能达到得心应手的境地。
3.展现东方文化的韵味性
核雕题材一般以东方文化为根,以吉祥图案和佛、道两教的故事为主,吉祥图案大致包含富、贵、寿、喜四种,而佛、道两教的故事则以观音送子、十八罗汉、八仙过海等为主。鉴赏核雕作品不仅要从造型、色泽、主题和刀工四个方面入手,更重要的是发现核雕艺术品所包含的文化韵味。而这种韵味确切的说是雕刻家通过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意境与情调,这不仅是核雕艺术品的灵魂而且是核雕作品的创作目标。
每一件核雕艺术品都代表了雕刻艺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近年来,雕刻艺术家们在充分发掘传统题材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创新雕刻题材。许多雕刻名家从其他艺术作品中汲取灵感,结合现代生活模式进行大胆尝试,不断创作出大批喜闻乐见、立意深远、能充分体现东方文化元素的优秀作品。还有部分雕刻家将唐诗、宋词融入到雕刻作品之中,极大地丰富了核雕作品的内容。
4.体现核雕的收藏性和装饰性
橄榄核雕的种类可分为:挂件、手串、摆件、趣型和怪籽等。橄榄核雕不仅适宜在手中摩挲、把玩,而且还可以作为挂坠、手串、念珠、扇坠等作为随身佩戴彰显身份的饰品。因为橄榄核雕的艺术表现性,所以,日渐成为收藏界的新宠。
核雕作为一门古老的民间手工艺术,传承至今实属不易。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部分雕刻艺人为追求经济利益,不再讲究核雕工艺的严谨和雕工的完美,利用机器批量生产出了大批粗制滥造的核雕产品,极大地破坏了核雕原有的艺术之美。为了核雕艺术的长盛不衰,我们应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学习借鉴其他艺术的精华,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力争让橄榄核雕这株艺术奇葩开得更加长久、更加艳丽。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苏 燕(1978-),女,甘肃兰州,学历:硕士研究生,现有职称: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装饰艺术研究。
此文章是2015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苏州舟山核雕艺术的历史传承、艺术特色与发展策略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