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免疫力的缺乏与培育

2016-10-17唐翠梅

科技视界 2016年21期
关键词:环境经济教育

唐翠梅

【摘 要】目前,我国独立院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一群体由于环境、经济、教育等深层次原因而易于导致心理免疫力低下。而心理免疫力低下产生的显性或者隠性的问题会在一定条件下爆发,从而阻碍个体的健康成长,影响校园的稳定。本文旨在探究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免疫力缺乏的根源,并针对此类困境提出免疫力接种的途径与方法,帮助他们有效提高心理免疫力,从而顺利完成学业并健康成长。

【关键词】心理免疫力;环境;经济;教育

1 心理免疫力的基本涵义与特征

1.1 心理免疫力的基本涵义

“免疫”一词源于拉丁文immunis,其本义是免税。后来被引入医学领域,引申为免除疾病(即机体抗感染)的能力。[1]51免疫力即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应对能力。随着心身医学的发展,免疫概念开始进入心理学视域,衍生出心理免疫概念即个体通过一定的方式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或减弱这些情绪的程度,从而使个体保持心理平衡,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2]。在本篇论文中,笔者主要以独立学院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研究主体,为此,我们将本文心理免疫力理解为: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心理环境与外在环境两者刺激交互作用基础之上的维持自身心理平衡、稳定的应对能力。

1.2 心理免疫力的特征

心理免疫力不同于身体免疫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更多地依赖后天条件。并且它也不是短时期形成,而是经济、环境、教育等因素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应变能力。因而,心理免疫力具有一定的基本特征:客观存在性、长期性、复杂性、稳定性、发展动态性。此种应变能力的形成过程及存续状态较长,形成原因及问题表征又呈现出多样性,且具有较强的抗变性,难以发生变化。但是,也正因为它的形成总是基于一定的条件基础之上,当此种能力的生长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其本身也会应因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2 独立学院贫困生心理免疫力的缺乏

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存在一定的特殊性。首先,在个体未具有独立经济能力之前,个体所依赖的家庭经济条件难以改变。而当他所面对的学校、社会环境很大程度地异于以往的生存、教育环境之时,经济的匮乏很容易引起个体的不自信、自卑等情绪。其次,在独立学院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庭教育背景较好家庭经济条件优越。该类群体的价值观、消费观以及生活方式对于贫困生的心理是一种冲击,从而加大贫困生的心理落差,一定程度地侵蚀个体的心理免疫力。

2.1 表现症状

2.1.1 自我意识不健全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于自身的认识与观念。自我意识是个多维的、复杂的心理系统,主要包含三种形式,即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对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130而大学阶段正是个体自我意识形成、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他们逐渐从朦胧而肤浅的意识状态中脱离出来,开始对自我形成一个科学、全面而具体的认知。良好教育背景与经济条件的家庭环境会帮助个体在这一过程中评价、修正和完善自我,而经济困难的家庭由于家长社会认知的片面、社会经验的缺乏,他们在保留单纯、简单的同时也保留了最初的缺陷,从而导致困难学生科学认识自我、修正自我、完善人格的过程要相对较慢,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与自我调节的能力也相对较弱。他们在奋发图强的奋斗意识的背后,仍留有自卑、封闭、焦虑、虚荣、偏见等消极情绪。

2.1.2 自我防御机制不成熟

自我防御机制是由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自我应付本我的驱动、超我的压力和外在现实的要求,采取心理措施和防御手段减轻和解除心理紧张、求得内心平衡的心理活动。[1]133教育、经济水平较高的家庭创造了培养孩子适应复杂环境、处理复杂关系的能力的环境。而教育、经济水平较差的家庭由于家庭教育主体的认知片面、环境单一、关系简单等原因,直接影响到孩子处理自我与外部环境冲突的能力。当他们受到外界刺激时,难以自我悦纳、自我消解,为保护自我而产生恐惧、紧张、拒绝等消极的自我防御方式,表现出不安、攻击性强、过分自尊、固执等情绪。

2.1.3 “外显”行为与“内隐”情绪的分离

主要表现为表里不一,如表面积极主动,实则缺乏自信。家庭经济较好的学生易倾向于行为任性,内心可以毫无保留、肆无忌惮地直白表露。相比之下,贫困生则倾向于羞于表达内心。溯其根源,起因于贫困生的直接或间接的过往经验痕迹,这一痕迹虽然不能被明确自我报告,但却真实地对个体的当前行为产生潜在影响。原本认知与行为应该达成统一,即如何想便如何去说或做,但由于个体发现自我与环境的不协调而刻意改变或保留行为,致使行为偏离认知轨迹。

2.1.4 缺乏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每个个体都不想处于孤立的境地,渴望融入群体。家庭的经济状况、价值观消费观的不同会很大程度影响个体的交友对象及范围。此外,过多的“内隐”情绪也会在一定程度阻碍个体环境适应力的培养。

2.2 病理根源的三个维度

2.2.1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导致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免疫力缺乏的主要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地域差异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首先,该类学生家庭基本特点是: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家庭环境及社会关系比较简单、社会活动或信息接收偏少。由于父母认知的片面与缺乏,他们倾向于将理想寄托于子女,且仍不能够给予子女深层次心理沟通与指导。因而容易导致子女心理压力过大,不能得到及时消解。当个体处于关系相对简单的环境中时,父母的朴实期望或许可以成为自我前进的动力。然而,当环境趋向复杂化,对个体内心产生冲击,矛盾便会凸显。其次,地域差异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当不同地域的学生聚到一个小团体特别是以宿舍为单位时,由于地域差异、生活习惯而相互产生矛盾。较偏地域的学生特别是困难生,容易显得格格不入。最后,社会环境的变化容易令贫困生倍感疲惫。社会所需人才类型的变化以及生存成本的不断提升,让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不再是强音。大学环境趋于社会环境,大学生可以感受到社会的需求和变化,一味埋头苦学已经难以满足全面提升能力的需求。此外,经济困难的家庭所提供的资本越来越赶不上社会需求的提升。聪明的个体不难发现社会的变化,如果家庭经济相对贫乏,则容易对未来产生自我否定。

2.2.2 经济因素

经济的贫乏是导致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免疫力缺乏的最直接的因素。家庭的经济水平直接影响个体的价值观、消费观、交友观等,成为个体缺乏自信、自我封闭、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的根源。个体在未参加工作之前,家庭经济是其生存、学习的保障,也是个体实现理想、积极奋斗的推手。当这一保障匮乏或极度匮乏之时,个体内心便承受巨大的压力,一切行为为其受限。

2.2.3 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主要体现在应试教育的片面性与高校德育教育的不充分。首先,应试教育的目的性极强,个体在其态度形成的比较重要的初、高中阶段除了学习别无他事,从而导致认知发育不能全面而充分。以学习为第一目标的个体难以发现自身隐藏的问题,并不能及时解决问题。部分不成熟或不正确的直接、间接的经验沉淀,逐渐成为影响个体心理健全、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高校德育教育的不充分导致个体在心理问题突发期失去了一个有效帮助自身解决问题的途径。个体无法从完备的高校德育中学习、吸收有用营养,形成健康、科学的价值观。不充分的高校德育教育不能纠正个体自我认识的片面,导致个体不能够科学评判目前存在问题的客观性,不能认清事态发展的乐观性,故而从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心理免疫力缺乏的气焰。

3 心理免疫力的接种与培育

3.1 提高心理免疫力的可能性

提高心理免疫力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有目的地调整个体心理应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能力。狭义上来说,是达到质的飞跃,即改变心理免疫力低下的状态,使之达到正常水平的心理免疫能力。广义上来说,是包括量变过程,即相同条件刺激下心理免疫力水平表征一致,但其实个体应对外界刺激的心理环境与自我认识已经有所提高,在向着良好的方向变化发展。

心理免疫力的形成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受多方面的因素长期作用的稳固结果,一经形成难以改变。当面对外界改变压力时,它具有一定的抗变性,排斥外界的纠正或批评。但是,正如它的基本特征之一:发展动态性,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从长远角度看,当心理免疫力赖以生存的某个或某些因素发生变化,则其本身即可能发生量的变化。此外,自我认识的完善与提高会产生自主变化的需求。随着个体教育程度的提升与自我意识的成熟,个体会逐渐形成评价自我行为的能力,这种科学、全面认识自我的能力也会促使心理免疫力发生良好的量变,最终达到质变。这种科学态度的形成可以是通过自我学习而产生的自觉,也可以是外界刻意而为之,如德育工作者通过教育的方式或改变校园文化环境等促使个体形成此种自我改善的能力。本篇论文所讨论的免疫力提高的途径与方式主要是指后者。

3.2 提高心理免疫力的途径

本篇所论提高心理免疫力的方式方法主要是指使个体掌握自我意识形成的科学规律,客观分析自我心理免疫力的实际状态,从而达到科学理性的改变。当然,心理免疫力的提高不是单力轻易促成的,仍需要辅助因素的合力。本文的辅助因素主要指独立院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通过这项工作有效帮助贫困生改善在校学习、生活的经济状况,提高学生的幸福感,帮助学生逐渐摆脱失衡心理。

3.2.1 帮助形成科学健康的自我意识

18至25岁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最重要的时期,而这一时期恰好覆盖个体的大学时光。因而,帮助个体形成科学健康的自我意识是独立院校心理教师、辅导员老师以及其他德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笔者认为,个体心理免疫力的提高离不开自我在实践中反复尝试,更离不开高校德育工作者的积极引导。而教育的主要方式有强制性灌输、自由性沟通与创造积极的环境影响。

1)强制性灌输

具体措施为通过讲座集体学习或个别谈话等方式进行德育教育。对个体进行成长教育、生命道德教育、幸福教育、感恩教育、消费道德、网络道德教育等。大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将会面临各种困惑,明确而有效的指导可以加强个体对周围环境的理性认识与判断,使其充分了解自我能力与心理发展水平,加快个体前进的步伐。通过各类积极性教育提高个体心理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帮助个体完善心理成熟、促进心理健康,从而达到提高心理免疫力水平的目的。

2)自由性沟通

主要是指德育工作者有针对性地与个体及其关系亲密者进行不同形式的沟通,用以改变个体现有的不良心理状态。此处沟通主要是指德育工作者通过交流获取对方内心的想法,并使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目的不仅是获取对方信息,更重要的是说服对方。要达到说服的目的,有三个必要因素:权威、情感、逻辑。首先要求劝说行为发出者有一定的威信,即对于接受者来说有可信度。这是一种内在的令对方信服的力量,源于劝说者自身的魅力、真诚、公正。其次,情感沟通是提高心理免疫力的动力。俗话说动之以情,击溃对象心中的脆弱之处,才能进入内心,从而发现问题并激发对方的积极情绪。再者,晓之以理,诉诸理性与情感,需要有一定的逻辑。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增强,在接收教育时也具有更多地批判与质疑。如果不能因应学生的理性能力,不具有逻辑性,教育将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3)创造积极的环境影响

创造积极的环境影响主要指创造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以积极的校园精神影响学生的人生理想与价值取向。高中及以前的应试教育的缺陷使学生的精神世界趋于狭隘,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促使学生更好的去发现去探索。而积极进取的校园精神仍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去挖掘自我、发展自我,从而帮助个体形成科学、全面、健康的自我意识,以更合理的方式处理以往的心理失衡,最终提高心理免疫力。

3.2.2 提升独立学院资助育人水平

基于心理免疫力根源的三个维度,我们不难发现,仅仅依靠积极的精神教育与影响是不足够的,仍需要其他辅助合力,这里的辅助合力主要指直接的经济援助。即提升独立学院资助育人管理水平,公平、公正、公开地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有效实施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生源地贷款等工作,搭建多样化平台开展丰富的活动,切实做好诚信育人工作。通过直接的经济支持,帮助部分困难生解决部分经济问题,消除学生的经济困扰,帮助个体形成健康、开朗、自信的良好心理环境。此外,通过资助育人工作建立环境机遇平台,如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不仅可以帮助个体解决生活费用问题,更能够通过锻炼学生能力增强个体幸福感、归属感、自豪感。

【参考文献】

[1]郭毅然.高校德育困境及其超越:基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2]寇冬泉,王映学.心理免疫力:涵义、结构及其影响因素[J].高教论坛,2008(05):218-220.

[3]吕建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4]党小利.心理免疫是健康的基础[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S1):173-174.

[5]杨红梅.增强心理免疫力的意义与方法[J].校园心理,2014(03):192.

[6]刘峰,田志鹏.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心理贫困生”的心理援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7):137-139.

[7]欧旭理,徐建军,胡文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会心态调查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2(03):74-80.

[责任编辑:王楠]

猜你喜欢

环境经济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题解教育『三问』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环境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