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88岁老人给病妻写上百封书信寄相思

2016-10-17何艾琳宁芝

百姓生活 2016年10期
关键词:自谦条子老伴

何艾琳+宁芝

“冬天没有什么了不起,成都根本不下雪……”字迹有些颤颤巍巍。这是88岁的吴自谦,给躺在医院病床上的86岁妻子李河清写的信。一年间,这样的信已经超过百封。在医生护士眼中,这些信就像“情书”;而在吴自谦的眼中,这是他为了鼓励妻子而写给她的“条子”。

2016年春,在刚刚过去的冬天,吴自谦和李河清老两口一起打了个胜仗——李河清在那个躺了快一年的病床上,从鬼门关闯回来了3次;而年近九旬的吴自谦,也斗赢了因此而产生的失眠、孤独以及脆弱。

吴自谦写给妻子的信,字里行间透露浓浓的爱意与思念之情,令人动容。一位护士将老人写信故事发表于网络,感动无数网友。

丈夫鼓励的信,温暖着她的心;有时她听一遍后,还要自己拿在手上反反复复看

吴自谦和妻子李河清,都是杭州桐庐县人。他们俩自幼相识,青梅竹马,1954年于重庆结婚,后同在成都工作。60多年来,老两口相濡以沫,从未分离。

2015年4月27日,李河清在厨房不小心后仰摔倒,头部受伤,住院治疗至今。吴自谦因身体原因无法每天到医院看望,只能写信让儿女带给李河清,安慰鼓励老伴安心养病。

2016年4月3日,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科7楼6号床,再过15天,李河清就在这里躺了整整一年。同病房其他床位的患者如流水般更换,而她还在这里接受治疗。

在病床前,儿子吴玉拿着父亲吴自谦写给母亲李河清的信,俯下身靠近母亲耳边,一字一句读给她听——

昨天你儿子陪我到海鲜饭店吃饭,他交给我一份打印的表扬稿(医院护士发在网络上反映老人写信一事的文章),发表在电脑网上的,估计不少人看到了。我一连看了几遍,也很感动,文章写得很有感情,文理清通,可见这位为你治病的呼吸科护士人品好,文字也好,我很感谢她。稿子我保存好了,准备给亲友看看。

其实,我写的便条,也是随便的,但是写的是真话、心里话,没有料到会受到表扬。但是从稿中看出来你与疾病做斗争是坚强的,和医生是配合的。希望你从中得到安慰和鼓舞,把病养好,早日出院。看到你自己洗脸的照片,十分开心。继续努力,争取做到大半生活自理,将来能下床更好!慢慢来,不急,有一点小进步也好。

因为子女们出于好心,不让我经常来看你,那我只好写便条来安慰你、鼓励你,表达我的关怀、思念;给你通信息,让你安心养病。我只希望你写几个字的回条也好。不要担心字写得不好,因为你的心思是好的。在家中我常常看到你留下的秀美的文字,写在你自己的各种本子上,我看后十分感动。

你病后子女孝顺,亲友关心,这就叫幸福。他们来看你,你脸一笑值千金,大家高兴!你的病好得快,健康恢复得快,这是有医药治疗根据的。

原单位请我去春季会餐,我不去,一个人去没有味道的。

李河清认真听着儿子吴玉读信,吴玉抚摸着母亲血管可辨的手背,母亲似乎听得入神。

整个房间里回荡着信中安慰鼓励的话语。

李河清的眼角有些湿了,泪还没来得及流下来,似乎又快要睡着了。

当时,李河清有肺部感染,吃饭靠鼻饲,每天需要输营养液。她陷在那6号病床的中央,眼神深邃,小男士头显得很精神。她的鼻子里插着胃管,营养液在一旁滴答作响。“年龄大了,她的各方面机能在逐步衰退。”吴玉说。

由于一直卧床,李河清几乎已分不清白天还是黑夜,唯一的时钟就是那顿难受的鼻饲。护工会按时把这些食物打成糊状,一点点缓慢注入她的胃管,“看起来就非常难受。”护工说。而这痛苦的时间也是她翘首盼望的——因为此时,老伴吴自谦写给她的信也会如约而至。

大多数时候,护工会先鼻饲再读信,偶尔在李河清的强烈要求下,会先打开那张带着米糊香味的纸。

有些字护工不认识,读得不顺畅,李河清在对方念完后,还会自己拿在手上看。“要读半天,反反复复看。”护工说,看完后她会按着信原来的折痕,再仔仔细细折回去,折得四四方方,放在枕头底下压着。

关怀的信,给重病中的老伴安慰鼓励;倾诉的信,表达的是他对老伴无尽的思念

精神头儿好时,李河清会坐起来靠在床头上,借着阳光用心阅读丈夫写给她的“条子”。她一读就是半天——两人彼此陪伴,已是第62年,此前从未分开。

从李河清住院那一天开始,吴自谦不时给妻子写一封信,让儿女转交。

“昨日是我强烈要求儿子带我来看你的,到了医院见到你疲倦入睡,我只好离开。见到你气色还好,我放心了……”吴自谦在信中写道。

在过去的一年里,吴自谦与老伴见面不过3次。因为88岁高龄的他,腿脚已无法走太多的路。

“我只好写便条来安慰你、鼓励你,表达我的关怀、思念;给你通信息,让你安心养病。”吴自谦在信中说。大概从2015年8月开始,他开始给妻子写信,天气变化、家长里短,更多的是鼓励的话,以及无尽的牵挂。

小萌(女儿)前天想看看我给你写的条子,你怎么只是摇头,不点头? 请你快把我的条子给她看一看,我上面写了你要什么冬衣。你指点一下,好给你送来。估计冬天一关好过的……冬天没有什么了不起,成都根本不下雪,杭州已经雨雪纷飞了。

在病最严重的时候,李河清收到了老伴这样的安慰信。

“我去看她,她没有醒,会不会不行了。”冬天的某个晚上,吴自谦给女儿吴晓萌打去电话,电话中他不由得哽咽、啜泣起来。吴自谦早年是位军人,性格坚强刚毅,而在他88岁的此时此刻,突然在女儿面前脆弱起来。直到第二天,他从保姆口中得知妻子张开了眼睛,精神恢复得不错,他才又喜笑颜开起来,继续写信。

昨日,女、儿、媳三人陪我去看盛开的油菜花,使我得到六分开心,还不到十分。因为你不在身边。儿、女都批我为什么不好好看花,看我俩兄妹干什么?因为我看了他俩都像你,更使我记挂你。后来我想通了,听他俩的意见,集中心思看花。装得也快乐,吃得也好,免得他们不开心,你知道也不快乐。以后有机我会用轮椅也把你带去。

上面这段文字,摘自吴自谦写给老伴信中的一席话。在老人的儿子和女儿眼中,父母亲的一生就是最平凡的、相濡以沫的一生。

吴自谦和李河清都是杭州桐庐县人,自幼青梅竹马。后来,吴自谦从师范学院毕业后,入伍当兵,后跟随部队至川渝地区。1978年,他从成都军区转业至地方,从事管理工作。而李河清在1954年同吴自谦在重庆结婚后,从杭州转到成都当小学教师。

两位老人单独说话时,彼此都是用杭州的吴侬软语交流,儿女听不太懂,有时也会提意见,但对两位老人并没有用。在儿子吴玉印象中,父母亲属于慈父慈母,家中事务多是母亲操办,“母亲常常嫌弃我爸不会干活。”吴玉说,二老也偶发争吵,吵架时父亲就转身离开,不做声,等母亲唠叨完了,两人的气也慢慢消了。

吴自谦每次给儿子打电话,几乎都是关心妻子。“你妈的情况怎么样了?有没有拉肚子?痰多不多?信读了没有?”在听到儿子“读了”的回答后,他在电话那头简单地应了声“好嘛”。每句话,都饱含着老人对老伴无尽的想念和牵挂。

在老伴儿入院的一年时间里,吴玉说,已经给父亲换了6个保姆。“父亲说,他对保姆只有一个标准,就看是不是认真在给我母亲做饭。父亲的原话是:对我的照顾无所谓,只要对老太婆好就行!”

猜你喜欢

自谦条子老伴
莫让老伴变成“老拌”
条子泥:只此湿地间 万物皆可爱
老伴,幸福相伴
相亲漫画二则
日语自谦语I、II的语用分析
——兼论自谦语的分类
东施效颦
爱“多事”的老伴
“同居”养老伴夕阳
条 子
消除“条子现象”,还社会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