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支付意愿、环保效能感对环保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CGSS2010数据的实证分析
2016-10-17曹伟晓
曹伟晓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100871)
环保支付意愿、环保效能感对环保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CGSS2010数据的实证分析
曹伟晓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100871)
环境问题在中国日益受到重视,环保支付意愿和环保效能感对环保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基于CGSS2010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环保支付意愿、环保效能感和环保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环保支付意愿和环保效能感均对环保行为有正向影响;在对环保行为的影响中,环保支付意愿比环保效能感起到的作用更大。为此,应加强环保的社会说服和积极反馈,以增强公众环保效能感;采取多元治理,以提高公众环保支付意愿。
环保行为;环保支付意愿;环保效能感;结构方程模型
一、引 言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忽视环境承载力,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公民的生活、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16年的“环境绩效指数”(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缩写为EPI)揭示,中国环境绩效指数在180个国家中,以65.1分位居第109位。[1]EPI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是空气质量,中国在此指标的排行榜上位于全球倒数第二。可见,对公众环保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府也无法仅依靠自身能力独立治理好污染,政府管理式环保制度需要和公众参与式环保制度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效能。联合国《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提到,所有相关公民参与解决环境问题,效果是最好的。国家应该通过广泛的信息来激发公众意识,为公众参与提供便利。[2]2015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环境法修订案》第6条明确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公民应当增强环保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的义务。”该法体现了全民参与环保的理念。
环保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人作出某项行为要经历“知-情-意-行”四个阶段。“知”是认知、认识,知其是什么,与知识、常识相关;“情”是情感、情绪,情感上是否认同、喜欢,是一种内心体验;“意”是意志,是面对困难时的心理过程;“行”是行为,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外在体现。“知-情-意-行”中后面环节建立在前面环节的基础上,环环相扣,逐步深入。将“知-情-意-行”行为模式应用到环保领域,分别对应环保知识、环保态度、环保意向以及环保行为。可以看出,环保行为与环保意向紧密相关,了解环保意向的内涵以及触发环保行为的机制,能够对公众环保行为的影响因素作出有益解释。鉴于此,本文将借助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数据,运用实证研究法,探究公众环保支付意愿、环保效能感对其环保行为的影响,以期为提升公众参与环保行为及推进参与式环保有所裨益。
二、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国外对环保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较多引用社会学因素。Brent S. Steel利用1992年美国国家公众环境态度和行为的调查数据,发现个人环境态度的强度与其环保行为、环保问题的政治积极性相关。[3]Stern把公众环保行为的影响因素分为四类:一是情境要素,包括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成本回报、便捷性等;二是个人能力要素,包括受教育程度、收入、社会阶层等;三是习惯要素;四是态度要素,包括价值观、环保倾向、信念等。[4]
国内环境研究者通常认为环境态度决定环境行为,且环境知识——环境态度——环境行为之间有着递进关系。[5]欧阳斌认为,环境意识、收入水平、环境知识、环境现状对我国居民的环保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教育水平和政治身份对环保行为的影响不显著。[6]王玉君将环保行为分为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两个维度。在私人领域,收入、教育、环保知识和环境污染感知变量对环境保护行为有正面影响;在公共领域,经济发展对个人环保行为有促进作用,而环境污染变量对个人环保行为的影响则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调节。[7]洪大用及范叶超将环保意愿分为公众的环保意向性和支付意愿,并基于ISSP2010和CGSS2010数据,从公众的环保意向性和支付意愿两个方面调查了公众自我报告的环保意愿[8]91,从而观察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公众在环保倾向方面是否存在差异。但洪大用和范叶超只是描述性统计了公众的环保意愿,并未进一步研究环保意愿对环保行为的影响。笔者用洪大用和范叶超提到的环保意愿维度对CGSS2010数据进行效度检验,发现环保意向性和支付意愿并不属于同一个公因子,从而提出以下问题:
第一,环保支付意愿、环保意向性(即环保效能感)对环保行为是否有影响?如果有影响,影响程度是否相同?
第二,如果影响程度不同,环保支付意愿、环保意向性(即环保效能感)这两个维度哪个影响程度更大?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文章数据来源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本次调查采用分层三阶段概率抽样,调查覆盖了全国100个县(区)、480个居(村)民委员会、12 000户家庭,获得样本量11 783个。本研究选取了其中的环保模块作为数据来源,经数据清洗后的有效样本为3 672个。
(二)研究设计
洪大用及范叶超在环保意向性方面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像我这样的人很难为环境保护做什么”,二是“为了保护环境,您在多大程度上愿意降低生活水平”;在环保支付意愿方面也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为了保护环境,您在多大程度上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二是“为了保护环境,您在多大程度上愿意缴纳更高的税”。[8]91对公众自我报告的环保意向性进行效度分析,KMO和Bartlett的检验值为0.75,大于0.6,适合做因子分析。公因子方差矩阵中,除了“像我这样的人很难为环境保护做什么”的公因子方差为22%,小于55%,其他三个变量的公因子方差均大于55%。将“像我这样的人很难为环境保护做什么”变量剔除后再次进行因子分析,KMO和Bartlett 的检验值为0.72,适合做因子分析。公因子方差矩阵中,三个变量的公因子方差均大于55%。累计因子贡献率为78.48%,比初始四个题目提高了16个百分点。根据效度检验结果,本文将洪大用及范叶超对于环保意愿的维度重新划分,把“为了保护环境,您在多大程度上愿意降低生活水平”纳入到环保支付意愿中,环保支付意愿由三个潜变量组成。 环保意向性包含的另一个题项——“像我这样的人很难为环境保护做什么”,这个表述展现了公众对环保行为能够给环境造成影响力大小的自身感觉,因此本文将其命名为环保效能感。
本文选取环保支付意愿和环保效能感作为影响环保行为的解释变量,并将人口统计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个人年收入等作为控制变量,考察其对环保行为的影响。
1.环保行为。环保行为是公众主动作出的降低环境污染、节约能源、减少环境负荷、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对环境友好的行为。调查问卷设计了六个问题对被试者的日常环保行为进行测试:
(1)您经常会特意将玻璃、铝罐、塑料或报纸等进行分类以方便回收吗?
(2)您经常会特意购买没有施用过化肥和农药的水果和蔬菜吗?
(3)您经常会特意为了环境保护而减少开车吗?
(4)您经常会特意为了保护环境而减少居家的油、气、电等能源或燃料的消耗量吗?
(5)您经常会特意为了环境保护而节约用水或对水进行再利用吗?
(6)您经常会特意为了环境保护而不去购买某些产品吗?
以上六个问题的选项均包括“总是”“经常”“有时”“从不”。除此之外,题项“您经常会特意将玻璃、铝罐、塑料或报纸等进行分类以方便回收吗”还有选项“我居住的地方没有回收系统”,题项“您经常会特意购买没有施用过化肥和农药的水果和蔬菜吗”还有选项“我居住的地方没有提供”,题项“您经常会特意为了环境保护而减少开车吗”还有选项“我没有汽车或不会开车”。将“总是”“经常”“有时”“从不”四个答案分别赋值为3分、2分、1分、0分,“我居住的地方没有回收系统”“我居住的地方没有提供”“我没有汽车或不会开车”赋值为缺失值。环保行为是连续变量,高分值代表环保行为多。
2.环保效能感。借用政治效能感的定义,本文将环保效能感定义为:“个人对自己的环保行为能够或可能对环境施加影响的一种信念或感觉”。如果公众预测到自己某一特定的环境友好行为将会导致环境一定程度地发生良性变化这一特定的结果,那么环保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本文假设,环保效能感的强弱会影响公众个体的环保行为,环保效能感强的人比环保效能感弱的人更多地作出环保行为。调查问卷中设计受访者在多大程度上同意“像我这样的人很难为环境保护做什么”这种说法来表示其环保效能感,本题项可以选择的回答依次是“完全不同意”“比较不同意”“无所谓同不同意”“比较同意”“完全同意”和“无法选择”,将问题的回答依次赋值为1分、2分、3分、4分、5分和缺失值,从而得到公众个人环保效能感的分数,得分越低,说明个人的环保效能感越高,从而提出假设:
H1:环保效能感对环保行为呈正向影响。
3.环保支付意愿。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愿意支付的最高成本或者价格,是消费者对特定商品或服务的个人估价,具有鲜明的主观评价成分。环保支付意愿是指愿意为环保产品或服务支付的成本。这个解释变量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
(1)为了保护环境,您在多大程度上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
(2)为了保护环境,您在多大程度上愿意缴纳更高的税?
(3)为了保护环境,您在多大程度上愿意降低生活水平?
这三个问题可以选择的回答依次是“非常愿意”“比较愿意”“既非愿意也非不愿意”“不太愿意”“非常不愿意”和“无法选择”,将问题的答案依次赋值为5分、4分、3分、2分、1分和缺失值,将三个问题答案得分进行累加,从而得到环保支付意愿的总分,得分越高,说明个人的环保支付意愿越高。环保成本大小会影响环保支付意愿,进而影响环保行为,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2:环保支付意愿对环保行为呈正向影响。
4.人口统计变量。人的环保行为受其态度和社会背景因素的双重影响。人的社会背景通过培养转化为环保态度,从而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个人的环保行为,虽然这种影响微弱却具有一定程度的解释力。文章选取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个人年收入为控制变量(见表1)。
表1 人口统计控制变量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信度与效度检验
1.信度检验。本研究采用Cronbach’s α值检验量表信度,利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运算。
对环保行为进行信度分析,统计检验表明,环保行为的内部一致性检验的alpha值为0.84,大于0.8,有很好的信度水平,是一个连续变量。
对环保支付意愿进行信度分析,统计检验表明,环保支付意愿的内部一致性检验的alpha值为0.719,接近于0.8,认为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水平,是一个连续变量。
2.效度检验。对环保行为进行首次效度检验,“您经常会特意将玻璃、铝罐、塑料或报纸等进行分类以方便回收吗?”“您经常会特意购买没有施用过化肥和农药的水果和蔬菜吗?”这两个变量的公因子方差分别为0.46和0.39,均低于55%。将“您经常会特意购买没有施用过化肥和农药的水果和蔬菜吗?”剔除后,再次进行因子分析,可以看到,“您经常会特意将玻璃、铝罐、塑料或报纸等进行分类以方便回收吗?”这个变量的公因子方差为0.42,将此变量剔除进行第三次因子分析,效度检验结果显示,KMO和Bartlett 的检验值为0.77,大于0.6,适合做因子分析。公因子方差矩阵中,四个变量的公因子方差均大于55%。累计因子贡献率为66.31%,大于55%,比初始六个题项提高了11个百分点。从成分矩阵中,四个变量均在0.7~0.8之间,大于55%。环保行为这个潜变量通过效度检验,最终由四个题目组成,分别是“您经常会特意为了环境保护而减少开车吗?”“您经常会特意为了保护环境而减少居家的油、气、电等能源或燃料的消耗量吗?”“您经常会特意为了环境保护而节约用水或对水进行再利用吗?”“您经常会特意为了环境保护而不去购买某些产品吗?”
由上文可见,环保支付意愿这个潜变量通过了效度检验。环保支付意愿最终由三个题目组成,分别为“为了保护环境,您在多大程度上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为了保护环境,您在多大程度上愿意缴纳更高的税”以及“为了保护环境,您在多大程度上愿意降低生活水平”。
(二)误差分析
1.抽样误差。计算变量变异系数,各变量的抽样误差均小于15%,是可以接受的偏差水平(见表2)。
表2 变量变异系数
2.无回答比例分析。通过对各变量进行描述统计分析(见表3),可以看到“您经常会特意为了环境保护而减少开车吗?”缺失比例达到79.93%,严重缺失,将此变量删除。
表3 各变量缺失比例
缺失比例在5%以下的变量,将其缺失样本删除,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像我这样的人很难为环境保护做什么”“您经常会特意为了保护环境而减少居家的油、气、电等能源或燃料的消耗量吗?”“您经常会特意为了环境保护而节约用水或对水进行再利用吗?”“您经常会特意为了环境保护而不去购买某些产品吗?”的样本,剩余3 428个。
对缺失比例在5%以上的变量进行平均数插补,包括个人年收入、“为了保护环境,您在多大程度上愿意降低生活水平?”“为了保护环境,您在多大程度上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为了保护环境,您在多大程度上愿意缴纳更高的税?”
因此,环保行为由四个题项调整为三个,环保支付意愿仍然为三个。
(三)研究假设检验
以环保效能感、环保支付意愿为外生潜变量,环保行为为内生潜变量,运用LISREL 8.5进行结构方程运算并进行标准化处理,结果见图1。
Chi-Square=-23 194.01,df=28,P-Value=1.00000,RMSEA=0.000
模型拟合结果如下:Full Information ML Chi-Square= -23 194.01 (P = 1.00),卡方检验P值大于0.05,不显著,符合要求;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pproximation (RMSEA)=0,RMSEA小于1,符合要求。
从结构方程可以看到,在对环保行为的影响中,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变量排序为:支付意愿>受教育程度>效能感>年龄>性别>收入。从影响方向来看,支付意愿与效能感对环保行为呈正向影响。据此,本文的假设一、假设二得到证实。支付意愿和效能感是具有代表性并且具有较强解释力的两个变量。以下对变量按照显著程度由低到高进行分析:
收入高低对于环保行为影响无显著差异。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实施环保行为,这与之前的一些研究结论相悖。一部分研究认为环保行为与性别因素无关[9],还有研究认为男性比女性更关心环境。[10]本文解释如下,女性的性格特质以及在家庭中承担的角色使其有更多的空间作出环保行为:在生养后代的过程中,女性对于自身以及后代所处的环境有着敏感的洞察力,并倾向于作出环境友好行为;在家庭责任承担中,日化用品购买等行为更多由女性实施,与男性相比,实施环保行为的机会更多,更加便利。年龄大的比年龄小的更易于实施环保行为,这可以理解为年长者有着更丰富的人生经验,对于环境更为关注,有着更强的责任感,倾向于作出环保行为。
环保效能感越高,越趋向于作出环保行为。当认识到通过自己的行为可以对环境产生影响时,公众将会有更高的环保行为倾向。拥有高环保效能感的公众会积极进行环保实践,环保参与度高,如进行垃圾分类、节约资源、购买绿色产品等;而环保效能感低的公众认为与污染企业造成的危害相比,自己即使作出环保行为也是微不足道的,环境不会因为自己的行为有所改善,或者认为自己不过是万千群众中的一员,自己是否作出环保贡献并不重要,抑或是自认为没有能力处理复杂的环境问题,总之有着较强的“无力感”,从而会对环保冷漠或者对环保不作为。教育在环保效能感的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垃圾分类,从我做起”此类环保标语有一定的唤醒效能感的作用。
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比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更容易作出环保行为。这是因为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更容易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接收到环境知识、环境资讯,有意识地关注环境现状,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且知晓环保行为的具体操作方法,因而越容易采取环保行为。另外一种解释是,受教育程度越高,对于环境福利越关注,对于良好环境质量偏好越强,对环境问题感知更深刻,从而容易作出环保行为。
环保支付意愿是对环保行为影响最大的变量,支付意愿越高,越趋向作出环保行为。虽然环保效能感对于环保行为有着一定的影响,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环保效能感只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感受,并不一定必然转化为环保行为,而关键在于实施环保行为的成本,当环保行为和自己的利益得失相冲突的时候,相当一部分人会因为环保支付意愿低而放弃环保行为。目前由于技术等原因,环保产品、环保服务比同类普通产品售价高,选择环保产品意味着付出更高的价格或者缴纳额外的税收,这将降低公众环保支付意愿,阻碍环保行为的达成。
支付意愿比效能感对于环保行为的影响更大,即公众在面对是否作出环保行为的抉择时,是“成本高”而非“无力感”在起作用,并且公众并非主观避责,而是作出环保行为的成本高,让公众不得不放弃环保行为。
五、提升公众参与环保行为的建议
公众在具备一定的环保知识(知)、有意愿作出环保行为(情)、具备信念即自己的环保行为能够对环境施加影响(意)的前提下,是什么阻碍其最终付诸环保行动(行),本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解释力:环保支付意愿在“知-情-意”到“行”的衔接中起到关键作用。环保支付意愿带有强烈的主观评价成分,与环保成本有着密切联系。如果作出环保行为不必支付成本或者成本在可以接受的心理范围内,支付意愿较强,环保行为就易于发生;而作出环保行为需要支付成本或者超过可接受心理范围,即使具备环保知识、有意愿保护环境并且相信自己有能力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改变,最终也会因为成本问题而大大降低支付意愿——“心有余而力不足”最终放弃环保行为的实施。为此,应加强环保的社会说服和积极反馈,以增强公众环保效能感;采取多元治理,以提高公众环保支付意愿。
(一)加强环保的社会说服和积极反馈,以增强公众环保效能感
建议将环境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加强环保的社会说服。公众环保教育要多管齐下,多轨并举,加强对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说服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将抽象学术的环保知识转化为贴近日常生活、可操作性强的环保知识。在教育形式上,可通过网络、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呈现,寓教于乐;不宜采取简单的理论灌输或考试,而要通过环保实践培养和强化人们选择环保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动机,消除公众的“无力感”,提高环保效能感。
媒体应注重日常环保常识、环境信息的宣传,增加模范环保行为的报道,形成积极反馈。通过积极反馈,一方面树立社会榜样,引导公众学习模仿,增强公众的环保主体意识,提高环保效能感,引导公众积极付诸环保行动;另一方面使公众真正了解“如何参与”,知道如何实践环保行为并且加以重复,进一步提高环保效能感。
(二)采取多元治理,以提高公众环保支付意愿
环境与消费有着密切联系。美国学者拉夫尔曾指出:“消费问题是环境危机问题的核心,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正在产生着对于环境的压力,并威胁着地球支持的生命的能力。从本质上说,这种影响是通过人们使用或耗费能源和原材料所产生的”[11]。
能够真正显示出公民个人气力的环保行动并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聪明地、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积极气力。在保护环境方面,应避免“公地悲剧”的发生,政府、企业和个人应共同努力,建立一个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从理性经济人视角来看,公众是理性、自利并且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面对价格高于普通产品的环保产品,公众倾向于较低的支付意愿,拒绝环保产品价格溢价,所以,环保应该生活化,才能达到真正的环保。
降低环保产品和服务的成本,使价格在公众支付意愿的阈值范围内,这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趋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在于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政府和企业联合,政府开展政策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降低环保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使公众有渠道买到价格友好的绿色环保产品,提高公众参与环保的便利性,扩大公众环保参与的渠道。公众的选择、公众的意志能够有效转化为环保行为,使公众参与成为环境治理的有效手段。
基本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政府必须确保的公共服务。政府一方面要发挥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要运用市场机制,促使各部门参与环保,鼓励和扶持环保产业和环保消费的发展。环境政策需要遵照“污染者付费”以及“激励企业环保行为”的原则:一方面,制定生态税法规政策,对污染物排放征收环境税,对污染超标企业进行经济制裁,增加其排污成本;另一方面,减免研发和销售环保产品的企业的税款。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向相关产业和公司释放信号,刺激创新,使其意识到加强环境管理措施的好处,从而积极落实节约能源、自然资源和环保的措施。在消费环节,建议政府优先采购环保产品,为环保企业开拓市场,并且对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提供补贴。
通过以上“一加一减”的财政措施,实现环境成本内化,既限制资源、能源高消耗行业和企业的发展,更能激励研发、销售环保产品的企业行为,从而降低环保产品和服务的成本,进而降低售价,实现价格平民化,增加环保产品和服务的可获得性,帮助更多具有支付意愿但限于支付能力的消费者也能享受到环保消费。
环保产品是企业开拓市场的机会,并且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社会信誉。企业要加大环保产品研制,进行环保创新,加强环保营销。企业在环保产品开发销售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高端市场,也要尽力降低产品成本以回应中低端市场的需求,提高社会公众的整体支付意愿。环保产品消费不应该仅是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品,而应该成为一种普遍的社区文化渗入到每个家庭。企业在进行市场调研、产品定价、搭建销售渠道、开展活动等营销过程中,要体现环保信息,展现环保产品为消费者带来的益处,比如环保产品后续使用成本低或者环保产品对于消费者身心的益处,以树立产品的环保形象,提高公众支付意愿。
[1]Yale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Law & Policy,Yale University.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 2016 Report[EB/OL].[2016-06-20].http://epi.yale.edu/sites/default/files/2016EPI_Full_Report.pdf.
[2]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Rio Declarat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EB/OL]. [2016-06-20].http://www.unep.org/documents.multilingual/default.asp?documentid=78&articleid=1163.
[3]Brent S. Steel. Thinking Globally and Acting Locally: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Behavior and Activism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6(47):27-36.
[4]Stern P C, Dietz T, Abel T,et al.A Value-Belief-Norm Theory of Support for Social Movements: The Case of Environmentalism[J].Research in Human Ecology,1999(2):81-97.
[5]彭远春.我国环境行为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研究,2011(1):104-106.
[6]欧阳斌,袁正,陈静思.我国城市居民环境意识、环保行为测量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15(11):179-183.
[7]王玉君,韩冬临.经济发展、环境污染与公众环保行为——基于中国CGSS2013数据的多层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2):79-92.
[8]洪大用,范叶超.公众环境风险认知与环保倾向的国际比较及其理论启示[J].社会科学研究,2013(6).
[9]周景博.北京市公众环境意识的总体评价与影响因素[J].北京社会科学,2005(2):128-133.
[10]洪大用.环境关心的性别差异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7(2):111-135.
[11]施里达斯·拉夫尔.我们的家园——地球[M].夏堡,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10-13.
[责任编辑:林丽芳]
Influence of Willingness to Pay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nvironmental Self-efficacy on Environmental Behavior: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CGSS2010 Data
CAO Wei-xiao
(School of Government,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Environmental problems have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China. Willingness to pay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nvironmental self-efficiency have important influence on environmental behavior.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willingness to pay, environmental self-efficienc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ehavior based on CGSS2010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environmental willingness to pay and environmental self-efficiency both have positive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d environmental willingness to pay plays a more important role than environmental self-efficiency.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social persuasion and positive feedback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public environmental self-efficacy and take multiple governance in order to improve willingness to pay for public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ehavior; willingness to pay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vironmental self-efficienc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2016-07-20
教育部留学基金委2015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201506010149)
曹伟晓(1992-),女,河北张家口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X24
A
1674-3199(2016)05-0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