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创业从故乡起步
2016-10-17魏龙飞
魏龙飞
“我这辈子算是和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陈金良颇有感慨地说,这也是他见到记者时说的第一句话。
陈金良原先在深圳做药材生意,后来受安徽省“凤还巢”政策影响返乡创业。从2014年开始,决定在当地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建立有机良庄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有机良庄”),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从事设施蔬菜生产。
怀着对故土的热爱,陈金良满怀一腔热血决心在当地干一番事业,带动老百姓致富。“俗话说得好,‘吃水不忘挖井人,咱富了不能忘本。”
“1+2”模式 独领风骚
来的路上,我们就听太和县农委党组成员徐功学介绍陈金良的“1+2”模式。
“1+2”到底是个啥?陈金良如是解释,“所谓‘1+2模式,‘1是种植,‘2是集装箱养鱼和畜牧养殖。”这种生态循环农业涵盖了种植和养殖两大板块,种养结合,实现了资源循环再利用。
陈金良所说的集装箱养鱼,是利用华大基因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应用、利用中集集团的集装箱设施展开的受控式高效循环养殖。
集装箱养鱼的优势很多,用陈金良的话说就是三无——“无重金属、无激素、无抗生素”,水质纯净,提高了抗自然灾害能力,全过程实现量化生产,“还老百姓一条健康的鱼”。
集装箱养鱼的外排水用来浇灌蔬菜,而畜牧养殖的粪便作为有机肥满足了种植用肥需要。“既解决了养殖环节污染问题,也满足了种植环节肥水需求,形成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陈金良对他的产业链引以为傲。
因为鱼水氮含量很高,特别适合浇菜,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陈金良将这种循环经济作为示范点予以推广,“先从皖北,再到全安徽,最后覆盖全国。”同时,他计划推出家庭版微型循环的“鱼菜共生”系统,以满足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要求,足不出户随时都可以吃到新鲜的有机菜和无污染鱼。
攻关种子研发 抢占制高点
“一个企业能走多远,取决于它的核心竞争力,而农业的制高点在于种子研发。”做生意出身的陈金良深谙其道。“传统的种植、销售环节对于技术的要求相对不高,而种子不一样。”种子的研发能力,决定了整个行业的方向和前景,这是产业链的上游和制高点。
“我们应该而且必须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谈起产权,陈金良举例,“我们现在就有‘良庄1号番茄品种,正在研发的还有其他品种,通过努力让我们有机良庄在全国番茄种子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为此,公司加强了同高等院校、国外相关机构的合作、对接。“我们同安徽农业大学、中科院安徽物质研究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前者把我们这儿作为‘产学研基地,下个月他们的博士后工作站将在有机良庄建成。”
“‘小河才露出尖尖角,我们的研发成果已初见端倪。”他开玩笑说,“马炮油的种植”、“马炮油的加工”这两种专利目前已经申请成功,明年可批量生产。据了解,马炮油有抗肿瘤、美容养颜、排肝毒的功效,市场前景看好。
“科技要同市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实现它的价值。”科研院所的成果在有机良庄有了用武之地,既实现了它的价值也能促进园区发展。同时通过实践来检验技术,反过来带动技术进步。
调整结构 实现三产融合发展
新型经营主体不同于传统农民,要密切关注一号文件和国家政策。陈金良用“四个要”来定位自己,“品质要管控、技术要过硬、市场要摸清、政策要弄懂。”
“拿政策来说,什么是一二三产融合、种养加结合?我理解的是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把农业、加工业、服务业联系起来。”陈金良将政策同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农家乐这个载体实现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通过采摘、养殖、餐饮、住宿、娱乐一体化服务,满足市场需求,这是我们的规划。”传统的种植和养殖,处于产业下游,产业链短,陈金良的乡村旅游弥补了这些不足。
交谈中,园区内鸡鸭鹅的叫喊声不绝于耳,俨然一派田园风光,仿佛回到了儿时的田园乡村。“我养了上万只鸡鸭鹅,这些家禽养了1年了,市民来了可以认领喂养,打上标签,家禽及禽蛋都属于市民,在我们这儿保管,随时可以取走。”不但如此,市民还可以承包小菜田,白天种地,晚上泡温泉。
“皖北地区传统的种植模式是‘一麦一豆,而这种模式显然已不符合现实需要。”经过实地调研与缜密思考,陈金良决定通过流转土地、调整种植结构、鼓励农民入园务工,带动农民增收。
陈金良流转了5000亩土地,每亩地租1200元/年,经营蔬菜、水果等作物。
“皖北冬天的蔬菜供应主要依靠山东、海南两地,受交通、环境等因素影响,蔬菜市场不稳定,价格波动较大。”由此,陈金良打算种蔬菜试试。
“原来的种植模式,每亩地的纯收益是几百元,得不偿失,否则农民不会大批外出打工。”将土地流转给陈金良后,仅地租一项村民可得到1200元/年,再加上园区的工资性收入,一般的年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工资收入不固定,有的是50元/天,有的是3000元/月。对于这些留守弱势群体来说,这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种植蔬菜的收益有多少?”说了这么多,记者想摸摸实底儿。
陈金良嘿嘿一笑,“以西红柿为例,每亩地2万斤,平均3元/斤。你算算?”好家伙,一亩地下来收益达6万元,刨除成本,净收益在3万元以上。
农业投资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但是再难再苦,我也要坚持下去。”陈金良坚定地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村民在园区打工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要给广大农户自主创业的机会,通过在园区打工,掌握技术,积累一定资金,实现自己能够种菜、卖菜。“这是我的理想。”陈金良掷地有声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