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药炮制技艺之切制饮片老药工可用手工刀将一个槟榔切成108片
2016-10-17房志雄
●房志雄/本刊记者
▲切槟榔操作 江肖肖/摄
老百姓购买中药饮片,更多的是关注药效和价格,对于形形色色的饮片片型往往忽略。但是在行家眼里,中药饮片片型设计和切制是否合理,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从古至今,在中药饮片片型的设计上,前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如“陈皮一条线,枳壳赛纽绊,清夏不见边,木通飞上天,川穹似蝴蝶,泽泻如银元,凤眼鸡血藤,乌眼胡黄连,麻黄鱼子样,槟榔一百零八片”,这就对中药饮片的切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饮片的片型是根据哪些方面考虑的?古人又是用何种工具和技术才能做到把一个槟榔切出108片?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城市学院教授李京生。
传统中药饮片的片型设计
人们在设计中药饮片时,首先考虑的是发挥药物的功效。以麻黄为例。麻黄是一味临床常用药,具有较好的发汗解表、平喘止咳和利尿的功效。其发汗之功主要是所含挥发油的作用,而平喘和利尿之功则是所含生物碱的作用。这些生物碱主要存在于髓部,但是由于麻黄表层具厚的角质层,有效成分难以通过表层浸出,且麻黄节间短,只有1cm左右,若切寸分节,有效成分也不能充分煎出。所以,人们一般把麻黄铡成3mm,形如鱼子,所以有“麻黄鱼子样”之称。因为如此切法对其髓部破坏较大,可降低其燥烈之性,同时在煎煮时,髓腔由于受热膨大,有效成分易于渗出,从而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为了便于鉴别药材,也设计出了特定的片型,以供临床使用。比如川乌和草乌,二者都含有乌头碱,但含量有所差异。原植物在外观形态上有一定差异,但是切片后的川乌和草乌的表面特征就不太明显了。所以,在片型设计上,将川乌切成银元片,将草乌切成顺片。
古人在设计片型的时候,还考虑到要保证药材炮制品的质量。比如说阿胶珠。阿胶是以驴皮煎熬、浓缩而成的胶块。烫阿胶珠是利用外热使其发泡胀大,以利煎煮之用。烫阿胶珠需要把整块阿胶切成小块,一般是0.5cm×0.5cm的方丁。如果方丁不均匀,在烫制过程中,就会出现大者烫制不充分而溏心,小者受热过度而焦糊,从而影响质量。
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饮片分为三类:即按照刀具切制时中药材的位置分为斜片、顶头片、平片、直片等;按照药材本身的形状大小、粗细、质地等不同,可分为段、节片、块片等;按照饮片的形态,可以中药饮片分为蝴蝶片、马蹄片、铜钱片、鱼子片等。
手工刀凝结了古人的智慧
古代并没有当今精密的切制仪器,人们要把药材切成理想的片型并不容易,但这难不倒聪明的劳动人民,他们在几千年的切制过程中总结经验,逐渐探索出规律,归结成“一软”“二刀”“三手段”。
“一软”是指软化。干燥的净药材切制前必须进行适当的软化处理,使其吸收一定的水分,达到质地柔软适中,才能切制。同时,软化后切制,也可减少切制过程中药材的破碎,并有利于片型整齐、美观。药材的软化对饮片切制的影响非常大,有“三分切工,七分润工”之说。传统的软化方法一般是水软化法,又细分为淋法、洗法、泡法、漂法、润法、砂润法。药材的软化要遵循“少泡多润”的原则,既要使药材吸收一定量的水分,促其软化,又要尽可能地缩短在水中浸泡的时间,尽量减少有效成分的流失。
“二刀”是指切制饮片所使用的切制工具。手工的切制工具有很多,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的切制工具也不同。一般来说,切药刀和片刀使用得比较广泛,槟榔钳和竹压板等辅助工具,也是不可缺少的。
切药刀又称铡刀,也称琢器。可以用于切制根基根茎、藤木、果实、全草等类药材,包括各种规格的片、丝、块、段,现多用于手工操作切制比较美观、商品价值较高的饮片。切药刀主要由刀片机、刀床两部分组成,南北各地习惯不同,刀片大小、形状、安装及使用方法有所差异,南刀较宽,北刀较窄,但基本上都有刀叶、刀桥、象鼻三部分,需要有长凳或几案等固定。片刀类似菜刀,多用来切厚片、直片、斜片、方块片等。
槟榔钳和竹压板都是饮片切制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槟榔钳又称螃蟹钳,是手工切制槟榔的辅助工具。槟榔钳由直径10mm圆钢制成,有4个相对且向内弯曲成130°左右的四个爪子,其形状恰似螃蟹前边的两个钳子。竹压板一般由楠竹作材料,主要作用是往刀床上输送药材,尤其是质地较软,或长度不够,不方便手直接握着的药材。
“三手段”便是指切制方法。使用切药刀时,一般两脚呈八字站开或跨坐于木凳之上。左手持药,药材的多少视具体药材和人手尺寸大小而定。用左手的“虎口”压着药材,食指平伸于刀床,其余三指自然弯曲握着药物,末端用一木方块垫起,比刀床略高,利用左手腕之力,频频轻压,使药物慢慢“闪过”铡刀,若切槟榔,则用槟榔钳夹紧向前推送。与此同时,右手握刀,拇指向上,其余四指自然弯曲,手心向内,利用手腕、小臂的力量下刀,使刀刃紧贴刀床边缘切下。两手协调配合,切出饮片。片刀在使用时同样用左手持药,用五指按于刀墩或切药板上,手腕尽量靠着切药板,使药物固定。右手握刀、拇指压在刀片与刀柄结合处,食指平伸靠于刀片的外侧,其余三指和手掌握住刀柄,切药时垂直下刀,用力要均匀、稳定。
切药刀工有手拈、斜捉、直握、手托等多种送药切制法。铡刀主要用于切制全草类、木质类和部分根及根茎类药物。切木质类的全草类药物时,用铡刀前部,切白芍、桔梗、防风等细条根药物时,用铡刀后部。左手持药数量要少,药要压紧且喂药要慢。切全草类药物要经常用水刷沾水使刀口湿润。铡刀磨刀时通常将铡刀前部磨得窄些,铡刀后部磨得宽些,以便切薄片时厚薄一致,达到一刀多用的效果。
切制饮片与季节相关
同时,切制饮片时要注意季节性,因为气温的高低对饮片的软化、干燥有直接的影响。传统有“冬术开刀”“丹皮封刀”之说。“冬术开刀”是指阴历正月初五后开工开始动手切冬术。因为冬术有油,要使断面保持红黄而油润,气候要干燥。在南方此季节加工这类药材最为适合。“丹皮封刀”即加工完丹皮后不再切药了,一般是阴历十二月二十日左右。因为丹皮切片后干燥时,若温度较高,所含成分极易挥发,而丹皮习惯上要求色白、味浓、气香,加工丹皮软化要用冬水,此时南方气温低,加工丹皮最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