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牛进口需政策引导规范和扶持
2016-10-17山东省畜牧兽医局高级畜牧师胡智胜
山东省畜牧兽医局高级畜牧师 胡智胜
本栏编辑 张明海
专家论坛
澳牛进口需政策引导规范和扶持
山东省畜牧兽医局高级畜牧师 胡智胜
本栏编辑 张明海
编者按:近年来,国内市场对澳大利亚优良种畜及优质畜产品的需求量、进口量逐年上升。2015年6月17日,中澳自由贸易协定的正式签定,给中澳双方自由贸易的深层次合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根据中澳两国达成的自贸协议,澳大利亚每年将向中国出口 100 万头活牛,这对国内市场及行业发展影响如何?进口政策是否还需调整?对此,笔者作了专题调研。本刊现把调研报告部分内容呈现给广大读者,仅供大家了解和参考。
一、国内大市场吸引澳牛滚滚来
2015年10月21日,150头澳大利亚安格斯、安格斯杂交和鲍斯塔斯肉牛经货运航班空运至重庆,这是中澳自贸协定澳牛进口项目落实的“第一单”,也是我国进口屠宰用商品活畜的破冰之旅。
在对外开放政策和国内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引进澳洲牛肉和活牛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市场消费需求,成为各地主推的重点工作和项目。山东省青岛、东营、潍坊、日照等地和相关龙头企业也窥准商机,纷纷开展不同形式的中澳肉牛产业开发项目:潍坊诸城得利斯集团与澳大利亚屠宰企业联合,拟投资6.4亿澳元,最终建成屠宰加工100万头的肉牛屠宰分割线;山东泰华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于2013年开始与澳大利亚肉牛生产企业合作,进口澳牛四分体进行分割销售,计划建成日分割600头,年分割18万头的生产线;山东胜伟牧业有限公司计划年投资4亿元人民币,实现每年从澳大利亚进口活牛10万头,在国内进行屠宰、分割、加工和销售,目前隔离场和屠宰生产线已开始建设。
吸引澳牛滚滚而来的是国内日渐强劲的牛肉、尤其是高档牛肉的消费需求。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牛肉的消费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特别是中国城镇化带来城乡人口二元结构的调整,城市常住人口的膨胀带来高档牛肉消费量的增加。2014年,中国城镇化水平高达54.8%;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将突破60%。2010年,中国城镇消费者人均牛肉消费是农村的4.02倍,高于同期猪肉的1.44倍。同时,西餐文化在我国餐饮习惯中的渗透,使各个地区消费牛肉的群体也在逐渐扩大。此外,我国目前约有2000多万穆斯林少数民族,这些人群是牛羊肉的刚性消费群体。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对中国牛肉需求量进行了中长期预测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中国国内人均消费量与需求总量将分别达到9.42千克和1401万吨,2030年人均需求量和总需求量将分别达到10.43千克和1646万吨;按2014年中国国内牛肉产量为689.24万吨计算,则2020年和2030年中国市场上牛肉将分别增加711.76万吨和956.76万吨,需求量翻番。而国内肉牛产业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牛肉消费的需求,这就带动了进口牛肉的快速增长,中国市场成为众多牛肉出口大国争相进入的巨大潜力市场。目前,我国是第四大牛肉进口国。1992年,我国进口牛肉量仅为1000吨,到2010年已增长至40000吨,是1992年的40倍。2014年,我国牛肉进口量已达到41.7万吨,其中澳大利亚是我国主要牛肉进口国,2014年从澳大利亚进口牛肉14.9万吨,占进口总量的35.73%,位列进口国第一。
二、为何澳牛进口独占鳌头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截至2015 年7月的定期更新名单,我国允许牛肉进口的准入国家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乌拉圭、智利、哥斯达黎加、匈牙利、墨西哥和巴西等10家,但澳牛进口在其中占据霸主地位。这主要因为:
一是市场互补,澳牛进口占据明显的竞争优势。牛肉是唯一一个具备全球公认品质标准的肉类,这也决定了国际市场牛肉竞争具有明显层次性,金字塔顶尖的是荷兰白牛肉、日本和牛,其次为美加系安格斯牛,再次为澳牛(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最次的是来自于印度、巴西等热带地区的婆罗门牛。目前美国、加拿大和澳洲等发达国家占据了高端牛肉的市场位置,巴西、印度则相对中低端,尤其印度以水牛肉为主要出口,更加低端。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对牛肉进口管控严格,2003年美国出现首宗疯牛病案例后,随即国内宣布禁止进口美国牛肉。截至目前,美国、印度等牛肉出口大国及日本等高端牛肉(如神户牛肉)出口国,目前均被限制牛肉出口至国内,这使得牛肉进口来源地集中在澳大利亚、乌拉圭、加拿大、新西兰、阿根廷等地,2014年从以上五国进口牛肉量占到总进口量的70%。这样在高端牛肉消费市场上,只有澳洲能够提供草饲和谷饲牛肉,同时满足高端和终端的需求,对应了我国消费的市场缺口,因此澳牛进口占据了明显的竞争优势。
二是资源互补,澳牛进口占据明显的价格优势。牛只繁殖系数低、饲养周期长、料肉转化比低、产出投入比低,在人工规模饲养的畜禽类中属于“最不经济”的一类。肉牛的料肉比在不同阶段基本在4.8∶1之间,而猪全程料肉比在3∶1以内,鸡不但养殖周期更短,料肉比也更高,不到2∶1。不仅如此,牛的饲养要求还更高,在母牛怀孕和犊牛饲养阶段,母牛及犊牛都需要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活动,尤其是犊牛生长阶段,放牧型饲养对于犊牛骨架的快速发育、完全成型至关重要。天然草场放牧可极大降低饲养成本,但这对自然草场资源也提出要求,不是每个国家都有足够的草场资源去负担大规模的牛群养殖。从全球范围来看,牛羊类动物中约70%在牧区饲养;就全球平均水平而言,繁育及犊牛饲养环节,一头牛平均需要配套1.67公顷天然草场。澳大利亚拥有草场(草地)面积约26950万公顷,地势平坦、灌溉便利、土地肥沃,在干旱地区可以放牧牛羊或作为割草场,这就决定了澳大利亚肉牛产业先天具有的资源优势和价格优势。2015年澳大利亚出口中国14.82万吨牛肉,合6.19澳元/千克,相当于28.71元/千克;2016年,澳大利亚出口日本冷冻牛胸肉约24.74元人民币/千克。以出口中国均价28.71 元/千克为例计算,到中国结税后总价格为33.46元/千克,而同期国内普通牛肉均价60元/千克(山东省为58元/千克),相差近30元/千克。
三、澳牛进口是对我国肉牛产业的有益补充
一是保护我国肉牛产业健康发展。全球牛存栏约10亿头,每年屠宰量约2.4亿头,出栏率约24%左右,世界公认的安全出栏率在25%左右,因此在24%左右的屠宰率下,全球牛存栏量基本能维持在10亿头附近。我国活牛出栏率从上世纪90年代即逐年走高,当前出栏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牛存栏量从1999年的1.27亿头下降至2014年的1.06亿头,减少2000多万头,2014年屠宰量4929万头,出栏率达到46.6%,居世界主要国家之首,远超安全出栏率线。如果单纯依靠国内肉牛供给国内市场,长此下去,我国将陷入无牛可宰的境地,因此依靠国际市场势在必行。
二是澳牛进口并不能对国内肉牛养殖产生根本影响。2015年我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牛肉14.82万吨,按头均出肉300千克计算,折合约49万头。如果根据中澳自贸协定的规定,在未来8年内实现从每年澳洲进口活牛100万头,也不过新增约30万吨牛肉进口量;而国内一年牛肉消费量达730万吨,影响相对有限。
由此可见,澳洲养牛、中国吃肉不仅是优质牛肉的弥补,更重要的是全球资源的优化组合。当前资源国际化布局和利用已成为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最佳方向,也有助于解决当前制约这些行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随着市场主导作用的增强,未来肉牛产业的资源配置将有望依据市场价格、市场规则、市场竞争来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这不仅有助于屠宰企业更好地应对产品价格问题,更有助于产业链内的利益分配问题在有效市场协调机制的控制下得到妥善解决,最终形成一条健康的产业链。
四、澳牛进口需政策引导规范和扶持
目前我国牛肉进口主要包括三种模式:一是产地屠宰、冻肉进口,如得利斯、泰华食品正在操作的模式。二是进口活牛、到岸屠宰,如胜伟牧业正在进行的模式。三是进口种畜、本土繁育屠宰。三种模式各有优劣,殊途同归。首先,冻肉进口是中国需求全球满足的必然结果,这种进口形式必将长期存在。而随着防疫和对活牛进口屠宰能力的提高,活牛进口是产业发展的必经阶段,目前正处于产业爆发期。本土繁育竞争壁垒最高,其需求资金多、经营周期长,投入需要慎重对待,目前国内企业对此仍处于观望和判断期。因此,积极推动企业参与国际合作,加快培育国内肉牛屠宰加工企业的竞争新优势,不仅要顺应市场变化,更需要政府强化宏观调控,培育产业健康发展新的动力机制和风险预防机制。
一是积极探索活体动物进出口隔离加工贸易新模式。加强国内外活体动物贸易领域合作交流,支持设立肉牛等进口活体动物隔离加工物流区,进一步细化和完善肉牛产品检疫证明开具手续,让牛肉在国内市场流通具有合法性,建设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境外联合育种、进口隔离、屠宰分割、牛骨利用、网上网下分销等完整产业链。
二是落实产业扶持政策。中澳牛肉进出口贸易量大面广,牵涉环节众多,在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做好金融、保险、贷款、物流等方面的支持。
三是加大对于走私牛肉的打击力度,保护合法商贸的正当利益。据美国农业部数据,2014年全球牛肉出口量1000万吨左右,而全球进口量仅790万吨左右,其中差额大部分以走私形势存在,其总走私量在200万吨以上。走私牛肉不仅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而且因为没有经过合法检疫,给消费者带来了疫病隐患,必须加大查处打击力度。
四是建立比较完善的产业预警机制,推行肉牛生产追溯体系建设,严防严控产业疫病和贸易风险。牛肉进口涉及生物和食品安全,需要强化检疫做好疫病防控,杜绝外源性疾病传入;同时科学设置通关检疫手段,明确相关政府部门操作流程,细化各部门的权限职责,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尽量缩短通关时间,保证货品流通。可采取政府扶持和龙头企业参与的做法,普及肉牛追溯体系,这不仅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证,同时利用追溯体系可以科学统计进口肉牛数量、分布及动态走向,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及时知晓市场动态,化解他们可能遇到的生产和经营风险,保障肉牛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