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柱洋记忆
2016-10-17甘建辉
甘建辉
柏柱洋记忆
甘建辉
柏柱洋,曾被赞为“闽东延安”。因为它是闽东苏区首府的红色符号,彰显它在整个闽东革命史上占据地位之高。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着爱国传统的柏柱洋,首先点燃了闽东革命火种。1927年2月,在施霖、张少廉、张宝田等进步青年的宣传发动下,柏柱洋山下村成立了农民协会,会员们手把大旗,肩扛田刀、锄头,狠狠地打击了反动势力。1931年在山下村诞生了农民赤卫队——郭文祥队。1933年冬,“闽东红带总会”在柏柱洋狮峰寺成立,成为闽东工农武装的坚强一翼,在与反动势力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标志着柏柱洋成为“闽东延安”的是1934年。当年2月底,在柏柱洋召开闽东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闽东苏维埃政府,马立峰为主席,叶秀蕃为副主席,张少廉为秘书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就进行土改。主持这项工作的曾志起草了《分田纲要》,并在山下村试点。培训干部、丈量土地、分配土地、处理债务和田契,试点取得成功。
于是,一场规模浩大的土改分田运动,以柏柱洋为中心,梅花形波浪式地向外扩展,迅速在闽东苏区全面铺开,一时间闽东大地“分田分地真忙”。曾志后来回忆道:“柏柱洋地区举行了盛况空前的持灯游行,数千名翻身解放并获得土地的农民手持火把、灯笼、红旗,敲锣打鼓,走村串寨,犹如一条长长的火龙在夜幕中游动……”。
1934年6月,中共闽东临时特委在柏柱洋成立。与此同时,共青团闽东特委和闽东妇女工作团也在柏柱洋相继成立。柏柱洋成了闽东苏区的指挥中心。闽东红旗报社、红军军械厂、被服厂、红军医院、列宁小学等红色机构也在柏柱洋建立起来。邓子恢、陶铸、叶飞、范式人、曾志等领导同志在这里运筹帷幄,和特委同志一道,领导闽东人民开展土地革命斗争,开创了“五百里红色苏区”。
柏柱洋,还是一块传承爱国传统的圣地。据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三言》中记载,距今700多年前,柏柱洋人郑虎臣在押解恶贯满盈的奸臣贾似道往广东的途中,激于民族义愤,于龙海木棉庵杀死贾贼,为民除害,后被贾似道同伙全家抄斩。文天祥挽郑虎臣联曰:“作正气人都为名教肩任;到成仁处总缘大义认真”。村头郑虎臣义士墓林前一棵“九头奇榕”,寄托着人们对义士的缅怀,也是柏柱洋人除恶扬善、前仆后继爱国传统的象征。
今日柏柱洋,在我眼中犹如一幅美丽的大地山水画,一曲和谐的田园牧歌。葡萄在绿荫下含笑,扑闪出玛瑙色的紫光;甘蔗在绿丛中拔节,展露出甜甜的悦色;晚稻禾苗返青吐芳,田野荡漾起轻软的绿浪;茶林如同道道围屏旋空而上,把绿荫镶上天边;红砖素瓦的村庄农舍散落在洋面上,犹如多彩的明珠点缀在绿野青山间。
走在柏柱洋,总不像走在其他老区的村落。据村干部介绍,目前50%以上的村民建了新房,全部是砖木结构、钢筋平台;30%以上的村民整修扩建了旧房;电视机、洗衣机等电器普及率达90%和50%,实现了水、电、路、电话、电视“五通”;村里还办起了小学,村民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我不禁感叹:岁月流逝,柏柱洋,变了的是秀美与富饶,不变的是传扬的革命旗帜。
福安柏柱洋
(作者:福安市老促会特约通讯员、市信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