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整理论的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2016-10-15陶韶菁白争辉
陶韶菁 白争辉
摘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性可通过描绘因素间的长期稳定关系、内生纠偏机制、相互作用情况来表征。因此,选择高等学校在校生数、地区生产总值两个指标,基于协整方程、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以上三个方面进行有效探测。实证结果表明:整体上看,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协调性特征;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同步变化,并存在自发地产生纠偏机制进行调控;高等教育会显著地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但这种促进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高等教育;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Granger因果关系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055X(2016)04-0126-07
doi:10.19366/j.cnki.1009-055X.2016.04.017
一、引言
经济与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两大基础,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也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一般来说,区域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地区的教育水平越高,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也越发达。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广东省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发展也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在大数据、低碳化、新能源的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作为科技进步、创新管理的主要推动力和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方式,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李克强总理指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面临新的繁重任务,必须在公平和质量上下大功夫,实现新突破。”那么,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互影响关系?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短期和长期关系又有何差异?本文基于动态计量经济学的协整理论,选取广东省1978—2014年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并为广东省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研究现状述评
20世纪60年代,被称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代”。舒尔茨[1]和贝克尔[2]的人力资本理论从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双视角来对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进行全面系统地考察,奠定了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研究的基础。在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衡量方面,舒尔茨[3]、丹尼尔森[4]分别提出了舒尔茨经济增长余量分析法、丹尼尔森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测算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Menon[5]、Psacharopoulos[6]进一步对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但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研究结果,前者认为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先导原因,而后者则认为教育发展是原因,经济增长是结果。
国内也有许多学者对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与实证分析。如杨益民[7]通过随机试验方法得出了东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规模对区域人均GDP的影响不显著,但中部地区影响显著的结论。陈霞[8]根据中国1994—2009年度相关统计数据得出高等学校在校生数与经济增长为负相关关系的结论。胡咏梅、薛海平[9]建立了不同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规模的回归分析模型,并指出我国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之下不宜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马鹏媛、米红[10]探索了扩招以来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演变,并得出随着经济增长,高等教育人口比重亟待持续提高,高等教育潜在规模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的结论。总体来说,国内外目前关于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的层面,较为宏观,而具体至区域层面的研究较少;对影响结果的研究较多,对影响机制的研究较少;更鲜有学者对经济增长关于高等教育的长短期弹性进行研究。
基于此,为了避免最小二乘法估计可能导致的“伪回归”,本文拟以广东省1978—20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为例,运用协整理论来构建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理论模型,并对高等学校在校生数与区域经济增长的长期协整、影响机制、因果关系和长短期弹性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广东省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本文的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一)研究方法
随着动态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为研究非平稳变量之间的均衡关系与相互影响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与工具。协整是指若两个或以上的非平稳时间序列的线性组合构成平稳的时间序列,则这些序列是协整的,从而用以说明经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存在协整关系的变量之间具有相互之间的信息反馈,任何变量的短期偏离最终会回到长期均衡上来。
建立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整分析及误差修正模型,将揭示它们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以及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趋近的调整幅度。
(二)数据处理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有规模和质量两个层面的内容,但由于质量指标缺乏客观、合理的当量折算标准,可比性难以掌握,在进行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时,众多学者采用高等教育规模等数量指标来反映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因此,本研究选取广东省1978—2014年间的高等学校在校生数(ST)和地区生产总值(GDP),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为减少数据波动性与异方差性,对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分别记为lnST、lnGDP,具体的数据见表1。
四、计量分析:基于1978—2014年广东省数据
(一)平稳性检验:变量序列稳定性检验
地区生产总值与高等学校在校生数是宏观经济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可能非平稳。当经济过程非平稳时,容易导致伪回归的问题,即模型产生的残差序列μt不平稳导致相关的检验失效。因此,在进行协整分析之前应先对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
在检验模型前,先给出各变量时间序列的线性走势图(见图2)。从图2中可以看出,lnGDP和lnST的时间序列都有明显的递增趋势且存在多重共线性,因而有可能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为取得可靠性的分析结果,本研究对高等学校在校生数序列和地区生产总值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平稳性检验的方法采用单位根检验(Unit Root Test),具体运用ADF检验法、PP检验法。当两种检验方法的结果均表明序列稳定时,才能作出判断序列是平稳的结论,否则不平稳。运用Eviews7.2得到检验结果(见表2)。
由表2可见,ln GDP与ln ST序列的ADF检验值分别为-0.85和-1.79,均大于显著性10%的临界值;PP检验值分别为-1.68和-1.63,均小于显著性10%的临界值,因此原序列接受存在单位根的假设。由于序列ln GDP与ln ST呈现出线性走向,因此对这两个序列做1阶差分,然后对差分序列进行ADF检验和PP检验。检验结果显示,ln GDP的一阶差分序列的ADF和PP检验值均小于显著性10%的临界值,显著性超过94%;ln ST的一阶差分序列的ADF和PP检验值均小于显著性5%的临界值,所以拒绝原假设,即接受不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设,即说明ln GDP与ln ST的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
(二)协整检验:因素长期稳定关系探测
尽管高等学校在校生数序列与地区生产总值序列是非平稳的,但仍然可能是协整的,即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ln GDP与ln ST都是一阶单整的,符合协整分析的前提条件。对于具有相同单整阶数的非平稳变量,一般采用Engle—Granger二步法对它们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首先利用普通最小二乘回归(OLS)对两变量进行回归得到回归模型;然后,对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平稳性检验。如果回归方程的残差平稳,则称这些变量是协整的。
(三)误差修正模型:内生纠偏机制检验
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说明这些经济变量之间一定存在长期静态稳定关系,在短期这种稳定关系有可能失衡。误差修正模型(ECM)将这些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表示成长期静态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之和的形式,通过误差修正模型把短期行为与长期值相联系,并建立对失衡部分纠正的误差修正机制。
在误差修正模型(3)中,各变量的回归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误差修正项系数(-0.459)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GDP的波动受到短期波动和非均衡误差的影响,其中短期波动由各变量的差分项体现,非均衡误差由协整方程体现。短期波动包括Δln ST、Δln STt-1、Δln GDPt-1三个部分,三者每变动一个单位,本年度的经济增长相应地变化0.357、-0.268和0.926个单位。非均衡误差的系数为-0.459,意味着上一年度的非均衡误差以45.9%的比率对本年度的Δln GDP做出反向修正,也说明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高等教育在校生数与GDP的均衡关系对当期非均衡误差调整的自身修正能力适中。一旦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关系,误差修正机制能纠正这种偏离,并最终使高等教育规模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关系回到长期均衡关系上来。
(四) Granger因果检验:因素相互作用分析
协整检验的结果表明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但是,这种长期的均衡关系究竟是高等教育拉动经济发展,还是经济发展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这需要对ln GDP和ln ST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分别选取滞后期为1到6,对ln GDP与ln ST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在滞后期为1或2时,ln GDP与ln ST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但从第三期开始,对于ln ST不是ln GDP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拒绝它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不超过5%,至少在95%的置信水平下,可以认为ln ST是ln GDP的Granger原因。因此,Granger因果关系表明,高等学校在校生数ln ST是经济发展ln GDP的Granger原因,但GDP的增长并不必然导致高等学校在校生数的增长。
五、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主要结论
通过对地区生产总值与高等学校在校生数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协调特征,且高等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Granger原因。在该均衡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高等学校在校生数与地区生产总值之间存在从短期非均衡向长期均衡调整的误差调整机制,如果变量在某时期受到干扰偏离其长期均衡点,则误差调整机制将会在下一期以45.9%的调整幅度进行修正,以使其重新回到长期均衡状态。
高等教育规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长期促进作用比短期更为显著。从弹性系数上看,地区生产总值对高等学校在校生数的短期弹性为0.357,而长期弹性为0.773(长期弹性比短期弹性高出0.416)。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中也可以看到,滞后期为1或2时,高等教育规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关系并不显著(p值分别为0.402和0.926,均大于0.05),而当滞后期为3至6时,因果关系就非常显著(P值分别为0.01、0.041、0.001、0.017,均小于0.05)。
虽然高等教育规模扩大能够推动经济增长,但广东省教育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各国各地区的教育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各不相同,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经济发展水平呈非线性的正相关关系。具体到贡献率方面,英、美等高等教育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而广东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仅为0.773,远低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广东省教育贡献低的数量原因可能在于相对较低的教育产出弹性和较短的受教育年限两方面,虽然广东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待完善,因而在吸收高素质人才方面仍处于劣势,而且这还将不利于促进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之间的结合,导致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难以发挥出来。
(二)政策启示
从以上研究结果中可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将对地区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长期来看这种促进作用比短期更为显著,但高等教育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出来。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对我国以及广东省高等教育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对策和建议。
要在合理的范围内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当劳动力与资本实现最优配置时,才更有利于经济增长和提升经济增长的潜力。多年来,我国尤其广东省的GDP 增速一直保持在8%左右,可以预料未来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还将不断加大。然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历史上曾一度中断,未能够充分发展,目前尚处在“补偿性增长”阶段。因此在当前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下,应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设置合理的人力资源发 展战略,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要稳定持续地保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在短期内高等教育规模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许并不显著,但长远地来看,这种促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这反映了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有逐年累积的作用,是一个动态的长期过程。而高等教育的经济投入情况对高等教育规模及质量都有非常大的影响,李克强总理多次表示:“教育经费不能削减只能增加”。但关键还在于各地方政府如何将其贯彻落实,并能否持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从而才能保障高等教育规模和经济增长。
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速度调整、结构转型和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亟需加强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因此需要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制度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不断助力经济的提质增效。一方面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贡献度;另一方面,要在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同时,尽快改革不合理的用人制度,作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教育对经济的作用通过其产出的最终产品——人力资本体现出来,使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真正地发挥出来。[11]
参考文献:
[1]Schultz T W.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51(1): 1-17.
[2]Becker G S.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 theoretical analysis[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2,70(5): 9-49.
[3]Schultz T W. Educ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J]. Social forces influencing American education,1961(2):60-61.
[4]Denison E F.The sources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alternatives before us[M]. New York: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1962:100-103.
[5]Menon M E. Perceived rates of return to higher education in Cyprus[J].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1997,16(4): 425-430.
[6]Psacharopoulos G. Returns to education: an updated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 Comparative education,1981,17(3): 321-341.
[7]杨益民.区域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J]. 江苏高教,2006(3): 35-38.
[8]陈霞.中国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协调关系分析[J].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 76-81.
[9]胡咏梅,薛海平.经济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规模的相关性研究[J]. 江苏高教,2004(2): 23-26.
[10]马鹏媛,米红. 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演变的实证研究[J]. 教育与经济,2012(2): 17-21.
[11]毛洪涛,马丹.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J].财经科学,2004(1): 92-95.
Abstract:Based on the cointegration theory, the model to measure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has been construct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ncluding stable link in a long period of time, endogenous correct mechanism and mutual interaction.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co-integration dynamic econometrics analysis, selects two indicators - the number of students at school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regional GDP, and carries out an empirical research of the 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scale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result has shown: (1) Higher educ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have basically formed the stable link in a long period of time with endogenous correct mechanism. (2) The higher education scale and regional economic are in synchronous change, and there is an error adjustment mechanism, which adjusts the short-term disequilibrium state to long-term equilibrium condition. (3) The growth of the scale of higher education will accelerate long-term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but the promoting effect is to be promoted.
Keywords:higher education; cointegration analysis; error correction model; Granger causal relationship
(责任编辑:邓泽辉)